教學目標: 1.了解利奧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體感知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3.把握文章的主旨,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的思考,明確“像山那樣思考”的意義。 4.了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加強學生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
[導課] 師:學習課文前,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你們看到過狼嗎? 生(七嘴八舌):沒有。電視里看到過。圖片上看到過。 師:我也只從電視和圖片上看到過狼,并且選取了幾只帶到了我們的課堂。 (投影展示狼的圖片。生笑) 師: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些狼的形象給你什么感覺? 生1:狼的雙眼閃著綠光?..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的詩意語言。 2.通過研習,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2.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面對大自然,有人諦聽?..
教師:上虞區豐惠中學劉建松 班級:高一(1)班 (出示英語名言,讓學生翻譯)IthinkthereforeIam 我思故我在 師:人的尊嚴就在于大腦的思考,如果我說山也會思考,你信嗎?不管你信還是不信,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是相信了。他寫了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 生:像山那...
運城市財經學校馮淑琴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通過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培養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內涵的能力。 2.通過體味作者的生態倫理思考,提升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平等地看待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通過學習作者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體味此篇文...
廣東北江中學 內容:〔美〕奧爾多利奧波德《象山那樣思考》 教學主題:良知與呼喚--一個作家的生態憂患意識。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1.創設教學氛圍 教師:不知道有沒有同學看過黃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希望大家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暑假里我看?..
教材分析: 《像山那樣思考》這篇課文是高中語文新教材蘇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現代散文,其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一位美國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經歷,用詩意性的語言,獨特的寫作風格,對大自然進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態變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
教學目標: 1.提升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平等地看待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3.學習本文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思考 2.培養學生...
浦江中學張鮮明 [課堂教學背景] 一、記敘文寫作教學的困惑:多年來,作為中學語文教師的我費盡心思指導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而學生也認認真真按老師的要求習作記敘文,可到頭來,寫作能力提高不快,教學效果并不明顯。主要表現有二:一是學生雖然能把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有的?..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 孫俊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
像山那樣思考 dezzliu 一、導語: 最近30年,在美國,從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角度上說,有一本書顯然是首當其沖的,因為它表達了一種幾乎是不朽的關于人和土地的生態及其倫理觀。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冊子。這本頁數不多,文辭也簡單...
像山那樣思考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1.導入 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 高一語文組石正茂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了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
《像山那樣思考》 〔美國〕奧爾多﹒利奧波德 教學思路: 如果說梭羅的《寂寞》更多是從感性的生存方式方面提供了一種自足的生存境界,那么《像山那樣思考》則帶有明顯的生態憂患意識,帶有很多理性的思考。如果說專題的前幾篇美文通過視覺體驗觸動心靈的話,那么閱讀此文,應該透...
像山那樣思考 〖作者/會員名〗扶搖仙子1234 像山那樣思考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 2、通過研習,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與步...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師做好課前預?..
像山那樣思考 〖作者/會員名〗zhouxing6228 〖Email〗zhouxing6228@sina.com 像山那樣思考 靖江一中周興 知識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能力培養目標: ...
江南的冬景 [學習目標] 一、理解散文情與景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聯系寫作背景,體會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聯系多幅冬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1.學習文章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2.學習散文的結構特征,體會優美散文的語言特?..
像山那樣思考 課型:文本研習 主題:像山那樣思考,指的是客觀地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員來思考問題。 鹿群害怕狼,牧牛人抱怨狼,只有山不抱怨,山養育萬物,在山的懷抱里,永遠有一種動態的平衡。 背景:學生對“食物鏈”、“生?..
像山那樣思考 徐州語文教研活動示范教案 學習目標:1、體味文章詩意的語言和哲理內涵 2、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增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學習重難點: 重點: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體驗作者的精神境界 難點:理解文章重要詞句,品味詩...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平等共存。 2、確立正確的生態觀,增強我們的憂患意識,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教學重難點]: 1、文中重點語段的理解。 2、和諧平等生態觀的確立。 [教學方法]: 文本研討、小組討論...
像山那樣思考 凌澄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文章狼嗥的含義 2.提高對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過程與方法 感悟文章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思考,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由狼嗥?..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原創)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整體把握文章 2、體會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自己思想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與情感 ?..
像山那樣思考 一、教材簡介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第一模塊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的一篇同題散文。這套新教材最大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專題為基本結構單位,圍繞專題進行設置。這篇課文所在的專題是“人與自然”這一向度,共分為有層次的三個板塊:諦聽天籟(自然純美展示),感悟自然(人生感慨抒發),?..
像山那樣思考 相關鏈接__作者介紹 奧爾多利奧波德,美國科學家。《沙鄉年鑒》是其最重要的著作,被稱為土地倫理學的開山之作。作者利奧波德在沙鄉嘗試恢復生態環境,書中記...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掌握“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閱讀方法; 2.德育目標: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3.美育目標: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美并嘗試體驗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
像山那樣思考 奧爾多利奧波德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了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
《像山那樣思考》課堂實錄 一、教材簡介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第一模塊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的一篇同題散文。這套新教材最大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專題為基本結構單位,圍繞專題進行設置。這篇課文所在的專題是“人與自然”這一向度,共分...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過研讀文本,理解板塊整體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教學方法:文本研讀 過程如下: 一、作者簡介。 利奧波德(1887-1984),美國新保護運動的“先知”,“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
一、專題內涵 本專題屬于必修課教科書人文內涵的“人與自然”這一向度。在必修教科書中,同一向度的專題還有“美的方程式”(第四模塊)、“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第五模塊)。以上三個專題的選材涵蓋了“人與自然”這一人文母題的不同側面,包括:人對大自然的審美感悟和哲思,人類審美視野中的科學,以...
wanbaoyu 授課人 孫蓀 授課時間 周三上午第三節 授課地點 高一(6)班 學習目標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 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 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
dezzliu 一、導語: 最近30年,在美國,從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角度上說,有一本書顯然是首當其沖的,因為它表達了一種幾乎是不朽的關于人和土地的生態及其倫理觀。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冊子。這本頁數不多,文辭也簡單、樸素的自然哲學隨筆是奧爾多一生觀察...
榮浩文 墾利一中 講課教師:榮浩文 指導教師:劉友春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 教學目標: (1) 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了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