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
〔美國〕奧爾多﹒利奧波德
教學思路:
如果說梭羅的《寂寞》更多是從感性的生存方式方面提供了一種自足的生存境界,那么《像山那樣思考》則帶有明顯的生態憂患意識,帶有很多理性的思考。如果說專題的前幾篇美文通過視覺體驗觸動心靈的話,那么閱讀此文,應該透過狼的嗥叫,聽到利奧波德的大聲疾呼,從而震撼學生的靈魂。可以讓課堂回歸沉寂,回歸于心靈的頓悟和思想的升華。讓學生學會像山那樣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更要使思考有山一樣的厚重感。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課文中狼嗥的含義。
2、提高對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二、過程與方法
感悟文章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像山那樣思考”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布置預習:
1、熟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完成練習冊“預習作業”。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和感觸: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蘊涵著各種各樣的美。她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柔和;她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面對大自然,郁達夫、高建群們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的美;蘇軾、柳宗元們感悟自然,詠懷風物的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態環境的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
●齊背《敕勒歌》。
●哪位同學知道“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在近二十年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環境惡化。
--開墾種田造成水土流失。
--沙漠的進攻。
同學們分析的是其中的部分原因,我國曾經有一段時期在極左思潮影響下,草原受到過人為破壞。當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后,我國為保護草原、保護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還有大面積的草原在荒漠化,這中間重要的一點是因為牧民的過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載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其實,面對自然界中的生靈,人們常常會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一方極力捕殺,一方是全力保護,乃至獻出自己的生命。我們究竟是以經濟利益為重,還是多去考慮一下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引發了思考,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樣思考》,也許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所在,從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板書課題:像山那樣思考】
【文本研習】
●快速地閱讀全文。
思考: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此種思考的呢?即引發此種思考的緣起、緣由。
--是緣于人們對狼群的獵殺,緣于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文章開篇就是對這聲狼嗥的特寫,大家先來把這段齊讀一遍。
請大家體會這一段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你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這聲嗥叫是狼對人類捕殺狼的強烈抗議和不滿,從“不馴服的“對抗性的”可以看出來。
--這里表達了狼對險惡環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們抗爭的決心,所以是。不馴服的”,含著“蔑視”。
--這是對死去的同伴的哀悼,所以是“悲哀”的。
--這聲狼嗥飽含著希望與人類和平共處的“深沉的”呼喚。
◆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這聲嗥叫中究竟還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我們要學會從情感上升為理性,這個問題等課文學完后大家會有更深的思考。
我們接著往下看,看看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留意的事物有“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他們想到的是死亡、戰斗、食物、金錢。
◆作者是怎樣概括他們的反應的?
--“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
◆除了這些事物,還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樣的感受呢?
--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有兩類事物留意了狼的嗥叫,他們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文章往下還寫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別其隱藏的含義的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他們其實也屬于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來寫到,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
“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那么一開始“我”是怎樣的呢?
--先是和蕓蕓眾生一樣,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
◆是什么使他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后來看到一只垂死時的老狼眼中的綠光時,作者有所啟發,有所意識,有所察覺。
●讓我們齊讀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
--作者通過一段獵殺狼的親身經歷,寫出自己的觸動。
--作者在敘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有同學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捕捉到的?
--寫狼“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與狼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形成對比,反襯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著一條腿”,讓人頓生憐憫之心。
--“無動于衷”的巖石不如說是在指責人的無動于衷。
◆作者有了感性認識之后,又是如何上升為理性認識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數目過多而死去。
◆有了觸動以后,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境。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展到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劍拔弩張的矛盾關系,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里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仍然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終認識是不是就僅限于此呢?
●奧爾多利奧波德從小就有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名為沙鄉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13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結晶成了《沙鄉年鑒》,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應該說作者的這些實踐活動對他認識的發展更有啟發。
●下面我們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作者在不斷的實踐探索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此段中的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
--“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睉撜f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作者悟出了人與自然應該平等相處。
◆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認識,發展為了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文章末段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這就與首段前后呼應,也回到了我們開始留下的問題了。我們再來把第一段齊讀一遍,這段其實也是此文的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含義?
--狼嗥是在警告人們不要破壞生態環境,否則必將自食其果。
--狼嗥告誡人們:狼也是生態鏈中重要的一員,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喚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
◆看來狼比人先知先覺,那么它“驕傲”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
--狼驕傲自己懂得自然規律,悲哀的是人類尚不懂。
●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是啊!萬物之問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它與我們的這一專題“人與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只有“像山那樣思考”,才能沖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發現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這是目的與途徑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徑。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跋裆侥菢铀伎肌保褪亲髡邔θ伺c自然之間關系的一種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意表達。從生態倫理、生態和諧的角度來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與自然萬物的關系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并無二致。我們要像山那樣處理好人與動物、人與環境等等一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
●通過我們先前的反復朗讀,我們能否感覺到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別是在語言文字上與一般介紹自然、介紹生態倫理觀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里?
--一般這類文章都是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他的文學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充溢著詩意美。這就與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融為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于一爐。下面我們再來做幾句仿句練習,體會一下排比對閱讀帶來的沖擊力,盡量以大自然為仿寫內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也不是高懸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銀河中的一顆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鷹,也不是屈身籠中的金絲鳥,而是自由飛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風凜凜的雄獅,也不是氣吞萬里的猛虎,而是遼闊草原上的一只馴鹿。
--我不是巍立峰頂的巨石,也不是飽經滄桑的鐘乳,而是風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寬闊無垠的海洋,也不是洶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燦爛陽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濤聲是音序,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
--樹木是時間的通史,年輪是過去,樹葉是現在,種子是未來。
--森林是樹的家園,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動物、鳥兒是森林的成員。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樂章,田壟是五線,稻草人是高音譜號,小麥、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圖畫,巖石是輪廓,綠樹是調子,七彩的花和萬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臺。云彩是遮幕,太陽是燈光,蟲鳥走獸是觀眾。
【課堂小結】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開篇時圖片留給我們的疑問,可以說已是不解自破。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布置作業】
1、閱讀《寂寞》中的一段文字,看看這段文字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受與主張?與利奧波德的生態主張進行比照,找出兩文的異同。
這是一個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個感覺,每一個毛孔中都浸潤著喜悅。我在大自然里以奇異的自由姿態來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襯衫,沿著硬石的湖岸走,天氣雖然寒冷,多云又多風,也沒有特別分心的事,那時天氣對我異常的合適。牛蛙嗚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白楊,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樣,我的寧靜只有漣漪而沒有激蕩。
提示:
此段文字主要寫了作者與湖邊的生物在共同享受著這樣一個愉快的傍晚。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這句話,反映出了梭羅的主張。這樣的主張與利奧波德如出一轍,都說明了一點:人類只是生態共同體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當然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比如他們筆下描寫的對象,描述的場景就有著不同之處:利奧波德在文中寫到了許多生態惡化的場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壞,狼群遭到獵殺等等,似乎更多了點批判反思的味道,飽含著生態憂患意識;而梭羅則為我們展現了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美景,他好像在盡情地享受著和諧美景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顯得很滿足。其實這就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正面的先例。兩人好像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兩人其實都是美國的生態學家,無論思想上(都主張自然萬物皆是平等一員的生態倫理觀念),還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經歷,并依據這些獨特的經歷寫成了各自的綠色經典著作。兩人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學習時要學會比較,要樹立起這樣的比照意識)。
2、我們生活中破壞生態環境的例子還很多,請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找出三至五個沒有“像山那樣思考”造成的危害的例證,對正在發生的事寫一封信加以規勸。
【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狼嗥
鹿……獵人 山 客觀的思考 “我”
希望、恐懼 草原、高山植被 充滿生態憂患意識
無可挽回地退化 大聲疾呼
生態價值 生命意義
教后小結: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