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
課型:文本研習
主題:像山那樣思考,指的是客觀地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員來思考問題。
鹿群害怕狼,牧牛人抱怨狼,只有山不抱怨,山養育萬物,在山的懷抱里,永遠有一種動態的平衡。
背景:學生對“食物鏈”、“生物圈”的概念有所了解,理解本文不太難。
文本研習:重點研習以下幾個問題
1.狼嗥為什么是對抗性的、不馴服的、裴哀的?
[明確]此句是暗寫人從自利的立場出發,仇視狼、消滅狼。狼自然與人構成了“對抗”。量太多餓死-一草原被毀-一狼的存在是必要的。
2.第二段“每一種活著的(死了的)東西,都會留意狼嗥”,為什么?解釋文中列舉的諸多“東西”的態度。
[明確] 狼是被我們忽視的調節自然平衡的生物,看起來它是血腥的破壞者,但在山看來,這種破壞是一種必需。因此,諸多“東西”都會留意狼嗥。
3.體會第四段“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是自我看見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開始的”,閱讀5--8段,概述“我”態度改變的根本原因。
[明確] 狼群痛失-_山坡因鹿徑而變得皺皺巴巴-一樹葉被鹿吃光、樹枯死-_÷鹿因數目太多而死去。老師可以提供一些資料鏈接:譬如雨果在《九三年》里的名言:在革命的正義之上還有更高的人道主義。
我們為了追求和平與幸福,正義與光明,可能都是從個人,從團體的得益角度出發,而利奧波德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應該有一種更高遠的人道主義,人類才可能擺脫困境,避免長遠的危險。
4。請同學討論下面幾句話的含義。
a.第8段末句:當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兩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補償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里都得到不復原。
b.第9段末句: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沙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
c。第10段整段
(我們都用各自的努力追求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
的危險。--這是為什么?讓同學仔細體會。)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