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不僅是身體的鍛煉、大腦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性格的鍛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體育鍛煉對健康促進的認識與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體育鍛煉對健康促進的認識與體會【篇一】
學校教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通過科學教育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條件,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個性差異,提高學生的各種素質水平,使青少年得到全面發展。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提出:未來教育對于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法,而且是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這一論述也充分說明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學生擁有強健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應該是直接影響其它如智育、德育、美育等諸多方面的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而今天許多科學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了體育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
一、體育鍛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道德品質和塑造完美個性的重要手段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德育的任務,也是體育的任務。學校體育教育用其自身的學科優勢不失時機地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首先,體育鍛煉以它豐富的活動內容吸引廣大青少年。而中學生在這一階段可塑性很強,同時也是中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刻。通過體育活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適應青少年的年齡特征,特別是結合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的要求,能較全面的對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個性進行培養。如田徑運動可以培養青少年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具有突出的教育作用;集體性非常強的如籃球、足球等球類項目,對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集體主義精神和機智靈活的應變能力,有顯著的作用;體操、武術等項目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沉著、果斷及自制能力。
其次,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大多是集體的實踐活動。在各種共同協作、相互配合的集體活動中,學生會表現出各種思想和行為。在一節體育課中,老師要求學生對體育器械、場地的愛護和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等,這些活動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成份,有助于培養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約束之間的關系,以及養成互相幫助的優良品質。
上體育課時,老師采用比賽、評比和獎勵優勝者的辦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和勇于開拓的精神。個人,小組或班集體的競賽、評比能激勵中學生力爭上游的競爭精神,讓學生意識到每一個人的努力程度將會直接影響到整個班集體的榮譽和成績。同時激發學生努力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愿望。
另外,我們還應該看到,由于大多數體育活動伴有強烈的對抗性和競爭性,必然有勝負之分,其中難免總會有粗暴的動作行為和語言,如故意傷害對方,個人英雄主義和違反體育道德等等不利于中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因素,這就需要我們體育老師在實施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引導和教育。大量事實證明,體育鍛煉是培養和發展中學生優秀道德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完美個性的重要手段。
二、體育鍛煉對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及促進作用
從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史不難看出,智育在所有教育過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認為學生的任務只應該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片面追求學生成績的高分數,不重視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成天苦游于題海書山之中,使學生不堪重負,從而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而體育鍛煉、科技活動等素質教育之類學生應當享有的學習和生活樂趣只能成為學生的奢望。近年來,讓學生從德、智、體等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教育思想才得以貫徹到整個教育工作當中。特別是當前的素質教育理念更加明確了教育要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確定正確的育人觀:“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材”。而今許許多多的事實也證明,體育活動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促進作用的。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體育鍛煉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機能的發展。其中包括智育的物質基礎——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要使個人潛在的智力或神經活動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大腦皮層反應靈活性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加上腦細胞被激活后,才可以保證積極思維、良好的記憶的發展和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得到最大的發展。而這些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所必須具備的生理和心理品質,這正是通過體育鍛煉才可以做到的。
(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僅使鍛煉者的注意、記憶、反應、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當學生在封閉的教室進行學習時,時間一長會引起一系列的神經和心理緊張,甚至產生厭學情緒。而體育老師就可以把握學生的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安排活動,從而增強學生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的機能,充分向人體各組織、器官和系統供應能量,改善大腦供氧狀況,很快消除學生疲勞,提高大腦的各種能力。
當然,我們還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體育對于智力的發展的確具有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如果體育活動占用時間大大超過學習時間,則會產生身體疲勞,從而影響學習,這是體育活動的不利因素,這對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一種障礙。所以我們應該合理地安排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注重體育鍛煉的實效性,把體育活動作為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催化劑。
三、體育鍛煉對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促進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一)體育包括豐富的美學教育內容。特別是人體的形態美和動作美的教育。一個人必須有了強健的身體才能去談美,離開健康去談美,那是不可思議的。但如果只有健康而沒有美,健康也會失去光彩。只有體育與美育的完美結合才能培養健美一體的人。而我們學校教育中的體育,也是為了中學生能成為健美一體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而努力的。
在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教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增強體質、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還應該培養現代中學生的形體美、姿態美,使他們逐步形成健壯的體格,端正的身體姿態,敏捷矯健的動作,落落大方的風度。讓學生體驗到體育帶來的終身快樂和幸福。由于體育課教學內容繁多,我們在給青少年進行體育教育的同時應當注意選擇那些具有形象美的動作,如藝術體操、健美操、器械體操、武術等項目,培養學生在感知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加上體育老師自身健壯的體形,標準、優美的示范動作,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解以及組織學生觀看高水平的體育比賽等,無形中便給了學生一種美的感受,進行了美的教育。
(二)我們知道,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它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同時對青少年個體的心理健康還具有促進作用,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青少年學生在名目繁多的考試和各科作業的壓力下會產生各種焦慮反應,憂郁壓抑的不良情緒,通過體育鍛煉則可以轉移學生因此產生的不愉快情緒和過激行為。
2.體育鍛煉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尊自立概念,有資料顯示: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比,不斷加強力量訓練會使學生的自信心顯著增強。
3.在體育鍛煉中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學生在體育鍛煉中要不斷地克服種種客觀困難和主觀困難(如膽怯和畏懼心理、疲勞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這些從鍛煉中培養起來的優秀品質就會對中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對于中學生在校階段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體育在學校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促進智育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能對中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中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中學生對美的鑒別、欣賞、表現和創造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對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和積極影響。
體育鍛煉對健康促進的認識與體會【篇二】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進行體育鍛煉是保證有個健康體魄的重要條件。很多成人都已經意識到運動和鍛煉對身體的好處,會經常去健身房、體育館,而對孩子的體育鍛煉和運動能力往往是忽視,甚至是漠視,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天性好動,整日玩個不停,哪里還需要什么體育鍛煉!其實不然,科學家研究發現,合理、適度、科學的體育鍛煉對孩子的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強身健體,同樣也能培養孩子堅韌的意志和堅強的品格。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孩子的身心發展將會獲益匪淺。
本文針對孩子目前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狀況,對體育鍛煉與孩子的身體、心理,學習和生活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探析體育鍛煉對孩子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 體育鍛煉對孩子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
1.能使身高增加
體育鍛煉能增強孩子身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使孩子體格健壯。孩子能夠長高,是由于全身骨骼的生長,尤其是長骨的生長,因為長骨兩端的骺軟骨部分是骨的生長點。由于體育運動,改善了血液循環,骨組織得到了更多的營養,同時,運動對骨骼起著一種機械刺激作用。所以,能促使骨骼生長加速,使孩子身高隨之有所增長。
2.能鍛煉孩子四肢,增加肌肉力量,使肌肉逐漸變得豐滿起來
如果在孩子各項動作發展之前加強腹肌、腰肌、背肌、四肢支撐力,及加強下肢肌肉力量的鍛煉和進行一些條件反射的訓練,通過這些觸覺刺激和肌肉訓練,在腦中樞建立聯系,就可使孩子的動作變得靈敏,肌肉變得發達。
3.運動能促進心肺功能,使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加強,心肌發達,收縮力加強
孩子在鍛煉過程中,肌肉活動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和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于是呼吸器官需要加倍工作,久而久之,胸廓活動范圍擴大,肺活量提高,肺內每分通氣量(即每分鐘的通氣量)加大,增強了呼吸器官的功能,對防止呼吸道常見病有良好的作用。
4.運動可使孩子胃腸蠕動增加,胃腸消化能力增強,食欲增加,營養吸收完全,使孩子發育更好
厭食、拒食的孩子更需要運動。
5.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
鍛煉時,機體各部的協調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統一控制和調節下進行的,因此,在進行體格鍛煉的同時,神經系統本身也經受鍛煉和提高。如各種體操,可使嬰兒從無秩序的動作,逐步形成和發展為分化的、有目的的、協調的動作,這是對神經系統良好的調節。
6.能預防疾病
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接受日光、空氣和水的沐浴,能逐步經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刺激,皮膚和呼吸道的粘膜不斷受到鍛煉,增強了其耐受力,大腦皮層也對冷和熱的刺激形成條件反射。當自然因素發生變化時,孩子就能迅速而準確地進行反應,使身體跟外界環境保持平衡,這樣就不容易感冒,也不容易中暑。
二、體育鍛煉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1.克服過渡自卑感,增強自信心
自卑是因為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理。有一點自卑心理并不完全有害處,它可以使人奮發向上,超越自卑。而過渡的自卑感則是一種心理上的失調。孩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會重新認識自己。體育鍛煉的時候,在這個項目上不行,但是在另一個項目上可以得心應手,看到自己的長處,正視不足,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
2.緩解壓力,填補心理缺憾
孩子的學習負擔重,精神壓力大,生活不適應,與人交往產生矛盾等,使人產生焦慮感,心理感到苦悶,壓抑等不良情緒,長期積累使人處于低潮狀態。孩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暫時忘記心中的不快,使不良情緒在鍛煉過程中得到放松、發泄,豐富的校園體育鍛煉活動能夠填補他的心理缺憾,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振奮,生活充實,促使他們情緒健康化。
3.可塑造兒童性格
體育鍛煉不僅是身體的鍛煉、大腦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性格的鍛煉。體育運動能克服某些不良行為,使兒童的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當孩子在澡盆里玩水,在跑著、笑著去追逐滾著的皮球,在陽光下接觸大自然的時候,嬰幼兒的情緒會十分快樂。這種良好的情緒有助于身體健康。運動還能培養孩子的毅力。幼小的孩子做一些動作要付出較大的努力,有時要克服各種困難,這就是很好的意志鍛煉。運動后,孩子更有自信心和成功感。孩子會變得更加優秀、懂禮貌,與人相處較為主動平和。適當的運動對兒童人際關系發展有很大作用,使兒童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和遵守規則的行為,適于日后的社會需要。對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要多讓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和各種游戲,與眾多兒童接觸,可改變其孤僻、憂郁的性格,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三、體育鍛煉對孩子學習的促進作用
1.提高孩子學習的注意穩定性
注意穩定性是借助于意志努力,使人的心理活動以同樣的強度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在某個對象的活動上,能夠長時間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孩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注意力的穩定性,因為許多體育活動都是要求意圖高度集中的,如球類競賽中的攻防轉換,進攻和防守的角色在一個人身體不斷地改變,需要集中注意力,迅速地做出反應,一場比賽需要隊員長時間保持高度注意力,有利于注意力穩定性的提高。
2.增強孩子學習意志
學習是一種強大的腦力勞動,體能消耗很大,長時間的學習需要堅強的意志。體育鍛煉更需要孩子通過堅強的意志來克服困難,頑強拼搏。如長跑要忍受身體的疲勞,單雙杠要克服對危險的恐懼,球類對抗要勇于承受挫折與失敗的心理壓力等。另外,體育鍛煉多數在室外進行,冒寒冷頂烈日,需要克服惰性的思想。體育鍛煉是孩子鍛煉學習意志的很好手段。
四.體育鍛煉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1.培養社會交往能力
孩子在努力學習的同時,還要鍛煉自己的能力,但是孩子生活在校園內,很少有機會和時間到社會上與人交往,所以孩子的交往能力普遍較差。但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他們的交往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鍛煉。因為體育鍛煉中,他們進行不同的身體練習,必然帶來大量的身體接觸,而不同的體育鍛煉內容與生活中的經歷往往不謀而合,生活中的瑣事經常出現在其中,培養了孩子正確與人交往的能力。
2.增強適應能力
孩子一直處在學生階段,與外界溝通較少,生活適應能力較差。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孩子的生活適應能力,個人每天參加體育鍛煉的群體和場所是不盡相同的,需要適應新環境新對象,以及由這群體和環境構成的體育氛圍,另外,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場上的局勢是千變萬化的,需要在短時間內適應,這些都有利于孩子適應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們應記住加拿大斯圖爾特・豪斯頓博士的一句話:“每天進行運動比每天喝牛奶對健康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