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語文迷小編精心整理了2篇語文教師小組合作學習心得體會,快來看看吧!
語文教師小組合作學習心得體會【1】
一、學生現狀:
在農村教學十年來,感覺最困難的是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學得難,教師教的也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文言文時間跨度長,歷史積淀厚,與我們有著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而學生們正處在朝氣蓬勃,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年齡。讓他們鉆進積滿“灰塵”的老書籍、舊文章潛心研究,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其次,便是大部分文言文都具有沉郁的歷史厚重感,這使得對文史不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受到抑制。第三,由于文言文歷經朝代更替,以及古代人固有的說話、行文習慣,大部分文言詞匯屢易其意,使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十分常見,而這恰恰是文言教學的“痼疾”。最后,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應付考試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過多地注重字詞句的積累,久而久之,學生痛苦不堪,自然就厭學、怕學文言文。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導致文言文課堂的沉悶無效:
現狀一:學習文言文離不開朗讀,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朗讀把辨形、釋義、正音、識字有機結合起來,既能積累詞匯,洗練語言,規范口語,更是有助于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現在的學生卻不愿意讀,不耐煩讀,讀起來就像小和尚念經,一個個都把嗓門壓得低低的,讀著讀著心就不知飛哪里去了,有時連基本的流利都做不到,更不要說抑揚頓挫、飽含感情了。
現狀二:學習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積累,一個個實詞、虛詞、文言句型的學習和掌握是文言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往往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又是板書,又是幻燈片的,學生似乎也聽得很起勁,拿著筆認真地抄個不停,但是合上書本,大部分學生往往一問三不知,然后需要課后化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背誦。
現狀三:學生是課堂舞臺上的主角,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所以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才能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可是,大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往往不敢主動舉手發言,就是教師點名他們也是支支吾吾,隨便應付了事,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在課堂上他們像一群看客,回答問題的總是成績好的幾個同學。其他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不過是南郭先生搭便車而已。
現狀四:文言文教學離不開背誦,原文、字詞意思、作者姓名、寫作年代等都需要學生記憶。可是現在的學生不想背,不愿背。一背誦,用學生的話說就像腦袋打了結,說不出的苦與累。從而導致有些學生甚至千方百計地逃避背誦。
總之,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總是幾個同學,大部分同學把認真上課等同于認真聽課或認真做筆記,還有一部分上課就像在做夢,朗讀對口型,分析看熱鬧,似乎課堂就是幾個學生的事。在這種狀態下,想要追求文言文課堂的效率,想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就顯得任重而道遠了。
二、對策與實施
教師該怎樣打破這一僵局呢?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說: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對各種現象和問題會產生驚異感。在學習過程中,他就會灌注全部熱情,興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會達到對所學知識迷戀不舍的地步;在學習后,他會產生滿足感,覺得書是他的良師益友,自己從中受到了啟迪,并由此產生歡快、愜意的心情。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眾口難調,學生的興趣不同,初中語文的教材內容本身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興趣要求,這就使得教師難以單憑教學內容來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把眼光轉到了教學方式上,文言文的課堂也不外乎抓住朗讀感知、字詞疏通、分析理解、背誦積累幾個環節,怎樣使學生提起學習興趣,行動起來,主動學習呢?
“小組合作學習”使我看到了契機。“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全員的共同參與,使得學生之間變得“榮辱與共”,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學習好的學生的幫助和帶動下,順利地在全班同學面前完成任務,贏得了信心,自然就增加了學習的興趣;而學習好的學生通過當“老師”也收獲了成就感。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沉悶的課堂氣氛也就自然打破了。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朗讀時的應用
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采用比準、比快、比配合等方式,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比如八下第24課《馬說》,全文有310個字,兩大段,生字詞多,又要求全文背誦。以前幾屆總有幾個學生當課文都學完了,還存在讀不通、讀不順的情況。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朗讀環節設計時分三步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⒈比準
在第一學時,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準備,要求組長組織組員在字典、課后注釋、《詞語手冊》的幫助下,互相指正、練習,然后教師抽查(一般叫組內基礎比較差或平時不肯讀背的同學),被抽查的組員每讀錯一處扣1分,滿分5分。
⒉比快
第二學時,在讀準的基礎上,要求加快速度,讀快、讀熟,然后由教師抽取組員(一般輪流承擔比賽任務)進行組際比賽,這個環節需要大量的練習,所以一般作為作業安排在課后。結果《馬說》這篇課文最快的學生竟然只用了42秒就讀完了全文,后來我才了解到這位學生在頭天晚上整整讀了30遍。
⒊比配合
當《馬說》學習完后,我還會安排一次朗讀展示,要求小組齊讀,在聲音、感情、配合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準備后,小組輪流展示,學生互相評價。
在這些朗讀活動中,學生由于肩負了小組的責任不得不認真起來,組長組織、帶領,組員互相指導、監督,從而真正人人落實,比之教師平時的抽查效果要好很多。每一次的勝利或成功又能增加學生的成就感,為后面的學習打基礎。唯一的難處是比較花時間,所以我往往把朗讀作為預習作業放在課前,上課時直接抽查,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字詞疏通時的應用
再簡單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字詞也不可能毫無疑問,字詞疏通是文言文學習不可回避的環節,又是最枯燥的環節,學生對文言文失去興趣也好,懼怕也好,一個個像背誦英語單詞一樣背誦實詞、虛詞的意思怕就是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在具體教學時結合“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一般設計以下3個環節:
⒈每個學生先自學疏通全文,再視文章長短用5-10分鐘時間小組成員間進行互相指正、補充。然后把小組不能解決的寫到黑板上,由全班討論解決或教師解答。
⒉字詞提問,由教師抽查。(回答不出小組要被扣分)
⒊小組互考。(看書1分,離開書2分,每人只能回答一次)
小組互考環節,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規定看書回答加1分,離開書回答加2分,為了防止提問同學把問題集中到幾個基礎差的學生身上,或隨便提問,我限定每人只能回答一次。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安排幾分鐘讓學生準備。
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而且重點突出,自學時能把已經掌握的文言字詞區分出來,組員互相提問,請教,指正,討論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最后經過教師提問、小組互考,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記住大部分字詞、句子意思,這就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背誦壓力,從而減少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厭惡感,有時甚至還能增加不少成就感。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分析問題時的應用
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發揮好自己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因為學生才是課堂舞臺上的主角,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所以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才華,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才能激活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欲望,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我教學七上《詠雪》一文時設計了3個問題:
“公”覺得那個比喻好?從哪里看出來?
作者覺得那個比喻好?從哪里看出來?
你覺得那個比喻好?為什么?
要求:獨立思考5分鐘后,小組交流,選取3人分別負責以上3題。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合作學習前應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這樣展開討論,才可能出現一點即通的效果。所以我先安排學生獨立思考5分鐘。另外在具體討論合作中,我發現回答問題的總是成績好的幾個同學。其他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不過是南郭先生搭便車而已。為了讓大部分人能行動起來,我要求小組選取3人(小組一共4人)分別負責以上3題。這樣小組的成員有了分工,明確了目標,清楚了任務,才能避免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從而使小組的合作學習真正成為主角。
(四)“小組合作學習”在背誦時的應用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思維和智力的發展取決于‘重點’知識是否鞏固。”文言文教學有太多的東西需要記憶,諸如字形、讀音、詞義、課文作者姓名、寫作年代等,語文學習離不開背誦。
在背誦環節我更是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我引入了比賽的元素,讓每一次的背誦任務成為學生為小組添磚加瓦的契機。背得越快,越好的小組加的分越多。別忘了我們的學生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們從來不缺活力,在看得見的競爭下,學生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為了小組榮譽,他們誰也不服誰,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督促,你追我趕,這時候學生們思維是活躍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情緒是興奮的,感情是愉悅的。其實如果學生丟掉難、煩的包袱,集中注意力,全力背誦,大多數學生并不感到太困難,部分學生甚至能找到背誦的樂趣。
總之,在課堂上,學生們為了自己小組能獲勝,開始動起來了,起先還略顯羞澀,后來激動起來了,搶得舉手都嫌浪費時間,他們動腦想、動筆寫、動口說、動耳聽、動眼看、動手整理;他們能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著,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幾個學生跟著老師走、大部分學生無動于衷的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學習著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討“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希望小班化教學、小組合作學習能給我們的課堂注入活力、生命力。
語文教師小組合作學習心得體會【2】
1月7日,我們來到美麗的溪口中心小學,聆聽了楊曉松老師一節“先學后教”小組合作學習的示范課《伯牙絕弦》。小組合作學習的生生互動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小組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決定著課堂是否高效。楊老師這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因而課堂也是高效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明確學習任務,有效開展合作。
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這些任務包括小組合作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在學習過程中,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參與,做到人人都有事可做。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的任務,就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如:楊老師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說課文中字詞的意思,再說句子的意思。在理解了字詞、句子意思后,小組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朗讀。在課上,我注意到孩子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各小組再在組長的帶領下,有秩序地組織交流,每個組員都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交流的過程中,“我來匯報”、“我來補充”、“我提一個建議”孩子們的思想火花不斷碰撞,有效地避免了看似熱鬧,其實無效的現象,大大提高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為課堂的高效打好了基礎。我們的語文課要有效,不在于熱熱鬧鬧,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的提升。
二、自主、合作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萬能的,它還應與其它學習方式有機結合,特別是與自主學習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合作效應,提高學習的效率。自主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如果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學習,就無有效、高效可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既要給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更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獨特理解,在與同學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只有課前讓學生用好導學案,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有自己對于文本的獨特思考與感悟,課堂上才能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有自己的話語權。楊老師要學生畫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的有關語句,讀懂了什么?鐘子期死后,伯牙做出了怎樣的舉動?你體會到什么?讓學生把自己自主學習的結果在小組內先交流討論,解決簡單質疑,課堂上再去解決難理解的質疑問題,就不會出現質疑很多,每個質疑都解決不透徹的問題。只有做到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有機結合,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學習的效率,使語文課堂教學更有效。
三、重視交流環節,有效開展評價
交流、評價環節是學生間總結學習成果、教師接受信息反饋并做出判斷的過程。在學生交流時,楊老師要求學生盡量清楚表達個人或小組的意見,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真誠的征求其他組的意見或評價其他組的見解,以博采眾長,積極總結。在傾聽了學生的交流、匯報后,楊老師給各小組的合作過程及結果進行簡單的評價,并用小組加分的方式以示獎勵,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四、參與學生活動,及時進行指導
學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師的參與與指導是分不開的。因此,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應當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去,在組間巡視,觀察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生情況,了解他們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合作中遇到什么問題等等,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有針對性的地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當學生朗讀出現困難時,楊老師及時點撥怎樣恰當停頓才能讀出韻味。為了讓學生感受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老師適時出示拓展閱讀材料,師生深情吟誦。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了教師的參與指導,就避免“華而不實”的無效合作場面的出現,學生的學習才會更有效、有序,學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高效!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有幾點粗淺的思考,和各位同行商榷。
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可以看到小組合作成了優勢學生展示的舞臺,他們在討論和集體交流中成了中心人物,而那幾位弱勢學生成了旁觀者,學習討論的積極性越來越低,最后小組合作再也不關他們的事了。如果把學困生分在一起,老師參與其中引導是否可行呢?
2.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把學生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必要提交小組討論,并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解決問題。而為了裝潢門面,以其形式來取悅現場的聽課教師,盡管師生、生生之間都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熾熱,最終也是一出沒有任何意義的鬧劇。
3.我個人以為,合作學習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中要慎用。文言文語言非常凝練,更講究的是個體的獨特感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不是在所謂的合作中取得相對一致的結果。
4.語文課上的小組合作學習不能重“議”輕“思”,以“議”代“讀”。小學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要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小組合作學習,也就是不能說是單純地讓學生“議”,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先讀后議,邊讀邊議,再把議后感受融于朗讀中,再把讀與議有機結合起來。迫不及待讓學生討論、合作,而沒有給學生個體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致使部分學生吃“現成飯”,無須動腦思考,討論也不可能深刻。長此以往,定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惰性,顯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