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即將來臨,小編整理了關于七夕節的散文精選,快來看看吧。
【又是七夕】
早上,打開電腦,信息接踵而來,又到七夕了。
我也想念網絡里的好友,太多,不能一一祝福,只在心里默默祝福,祝大家都好。能做到的,
僅此,而己。
捧一本三毛的書,反復的讀著。讀得心隱隱的疼了,落淚。一直喜歡三毛超過張愛玲,從心里懂得三毛這樣的女子,一頭如藻的長發,一個溫暖的荷西。
上學時便愛上荷西,想像三毛那樣找一個如荷西樣愛自己的人,可以陪他流浪,也可以與他仗劍走天涯。
想起三毛死的那樣絕決,心便痛得流出了血。是太痛苦了?還是活得太過于清醒?在我狂熱愛她的時候她便無聲無息的消失在世界的盡頭,不死的,是這一本本有靈魂有生命的文字。今日七夕,向天堂里的三毛問聲好,向著天堂的方向揮揮手,大聲的說“嗨!你好嗎!”
在空間說說上寫下一段文字,不喜歡七夕,不喜歡這個日子。因為今天,有孤單的朋友,因為今天,他或她注定了不會快樂。
我也小心冀冀的掩飾我的小快樂,太快樂了心里會有些許不安。很想沒心沒肺的活上幾日,就幾日便是得了便宜的活著。
三郎問我怎樣慶祝,既是過節,當然與吃有聯系。問這廝要去吃中餐還是西餐,他一臉壞笑的說“老婆,還是吃你做得吧!”小女兒歡呼雀躍,要吃炒胡蘿卜,像蹦蹦一樣愛吃蘿卜。我問她誰是蹦蹦,她說,媽媽好笨,是熊大和熊二的好朋友。
我搖頭長嘆一聲,我這命啊,人家過節有花有浪漫,我卻在廚房里叮叮咚咚奏著俗事煙火。
取出精美餐具,仔細裝好入盤。囑咐女兒小心用餐別打碎媽媽心愛的杯碟,三郎笑我,成了個嘮叨瑣碎的女子。
是有些嘮叨了,看不得這世上太多的悲歡離合。想起少年時的壯志與夢想,離現在愈來愈遠。
此時,已萬家燈火。一杯紅酒不覺已喝完,念起遠方的母親。跑去電話前說句“媽媽,好想你!”不善表達,淚已婆娑。母親在那頭碎碎念道“你們好好吃飯,我不想你!”聽見,母親在電話的那頭,低泣。
帶著想念,再飲一杯時,已醉。好在父母有自主的時間和自主的銀兩,惟愿母親身體好些,能完成和父親周游世界的夢想。三郎說母親才是文藝老青年,我的文藝看來是隨了她。
跟三郎說好想去放一盞孔明燈,讓它把我的思念與祝福帶到每個人的夢里。天上,人間,花好月圓;今夕,何夕,七夕快樂!
今夜,無花無夢,今夜,有酒相陪。每一場的酒醉,都有一場繁華落盡,每—場的酒醉,都有一場塵埃落定。
三毛說“過份為己,是為自私自利,完全舍我,也是虐待了一個生靈—自己。”從此以后,我想,好好愛我自己。
【七月初七話七夕】
在中國,傳統節日在有些方面確實很有意思。注意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如果農歷日月重逢的話很多時候都是節日,比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具體不太清楚,但記得風俗好像有什么“地菜煮雞蛋”……總之在單數的月份除了四月四和八月八其余都是節日。再順便普及一下知識,六月六也是節日,很多少數民族就在這一天過年,布依族好像也是在那個時候舉行盛大的歌節。
如今是農歷七月,流火的季節,明天迎來的自然是農歷的七月初七——七夕節,又叫做“乞巧節”“女兒節”,至于能不能算是情人節這個不太好說,畢竟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好多問題都有較大爭議。比較顯明的有兩個,第一個是國花的爭執,牡丹和梅花的爭執似乎一直都沒有停止;第二個便是著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到底是元宵節還是七夕節,這個也沒有明確答案,但元宵節的優勢似乎更大一些。當然建議兩個都被稱為情人節的建議也有,個人感覺這類人一般都是商家。如果把利益和中國傳統文化拉扯到一起,那這個民族就是很悲哀的。所以中國也很悲哀,所以當今才會連一個節日(不單是這個情人節,還有以前提倡的“中華母親節”)都不能被普遍認同,傳統節日抵不過洋節,,傳統文化抵不過西方文化,民族風俗抵不過商業化,民族精神也抵不過拜金主義,一切都亂成一團。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呢?簡單一句,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對中華文明根的沖擊。我們又何以如此之亂,原因也很簡單,中華民族的信仰已經被基本沖垮,短時間很難復蘇;西方文明以及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卻也很難在短期固定成為新的信仰。高不成低不就,所以這個時代充滿的全是浮躁和迷茫。
莫談國是,先話情人節。
中國傳統中的情人節,嚴格意義上來講確實是元宵節。封建的女子結婚之前基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尤其在大戶人家,深埋春閨是未婚少女生活中最大的主題。因此“懷春”一詞的來源也在于此。因為除了父兄很少見到青年男子,所以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在“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崔鶯鶯一見到張生或者“墻頭馬上”中李千金見到裴俊軍立刻就能心生愛慕,畢竟見過的男人太少啊。說實話,家里憋著女孩子揪心,男孩子其實更揪心。為了避免雙方憋死,給祖國的未來留下青年一代,傳統就安排了這樣一個節日——元宵節,又叫做上元節。節日的傳統是觀燈,到這一天,婦女少女都會被允許出門,這就給男子,或者說男女一個眉目傳情的機會,接下來進行的就是“月上柳梢頭”的一幕。歐陽修的《生查子》寫的就是北宋時期的元宵節,男女該日約會已經成俗。所以元宵節傳統意義上來講確實是情人節。
至于能跟七夕跟情人節聯系自然也有很多理由。七夕本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可惜古人沒有從中提出愛情的元素,只是想到織女見牛郎一面著實不易,她高興可能會把織物的妙手傳授給天下的女孩,所以七月初七很自然的成為了“乞巧節”和“女兒節”。如果說沒有愛情元素也算很牽強,畢竟傳說中這一天晚上能在葡萄架下聽見牛郎織女的竊竊情話。如果這個傳說就能讓現代人認為七夕節足以成為情人節,自然還不夠充分,另一個來源本人感覺應該來自于一句詩——“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有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自然也算是現代人認為七夕是情人節的“鐵證”吧。這樣看來,作為紀念,認為七夕是情人節也算是無可非議的事情啊!不過本人還是傾向于元宵節。
說到這里,想想中國很多傳統文化都已經被遺忘,其中七夕的“夕”就有獨特的解釋,可惜我翻遍典籍也查不出來,也算是我的悲哀吧。
七夕無他事,閑談情人節,如此也算甚好。末了一首詩,杜牧的《秋夕》,今天寫最合適: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夜】
猜不準是夏趁花開的一瞬間還是鶯飛的那一剎那跨過了季節的門檻。夏的氣息太濃了,春間地上吐出的欣綠也不知不覺濃了好些,繼而有些綠得發黑,炎熱的大地再也不能聞到溫馨的花香和花間嗡嗡采蜜的蜜蜂了。看到的卻是灼灼炎日,心中有一絲惆悵,一縷聒噪的游絲,彷惶著……
我徘徊于小鎮中,沒有“佳期如夢”的感覺,雖然今天是“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之日,可又如詞人所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呢?我有點發笑:人生不就是如此嗎?只要做好了自己本能的那一份,又還有何遺憾了?”可我……我放縱自己的足音,漫游在黃昏中小巧而喧囂的小城,小城依舊還是小城,小城依舊有著它那些懶惰的城民,七夕?這個季節容不下我,我的步子再也不能隨同搖滾的音符空靈起舞,是因為空氣中增加的香味還是空氣依舊那么粘稠么?還是……
我本不該有愁,這古人早就有詩云: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想到自己現在這樣子,想到以前常常背起諾言的自己,心中泛起的又何止是一縷愁情?
但我沒有淚。
時間,在我無聲的腳步里逝去,我努力地迎合著喜悅,把自己那份“天真”從我身體中拭去,暮色一浪一浪,不知不覺又到了家門前,想起《紅樓夢》中的種種,這也許是素女給我的考驗吧!畢竟我還有時間去爭取自己的命運。
關于七夕的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6.關于雪的優美散文
7.關于春天的散文【優美】
9.關于冬至的散文(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