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下面是金字招牌生意經小故事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金字招牌生意經小故事讀后感【篇一】
老金工鐫刻。籀篆鐘鼎之古,花鳥蟲魚之細,都能把握。一身兼具“刻字匠”和“民間藝術家”的雙重身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
他的刻字店在后街拐角處,一點兒也不起眼。門旁嵌一塊木制雕花招牌:金記刻字。來來往往的人都要停下來看一看這四個字——確實好。
向晚時分,燒臘攤上圍滿了人,民以食為天。一些人家的桌子上,早擺上幾樣葷素,一瓶老酒。這個時候,老金收拾收拾,上好搭子門,和迎面的熟人笑笑,拐一個彎,進一條小巷,就是家了。
老金在后街上待了四十年,用一把平口且兩面出鋒的刻刀養活了一家老小八口人。從人民公社到鄉鎮政府,只要名稱一變,大大小小單位的公章就要更換,一換就是幾百枚。四鄉八鎮還不在其內。
刻章這碗飯并不難吃,不需要招徠,完全憑手藝吃飯。這行當像開鎖一樣,屬于公安部門監管的特殊行業,并不是任何人想做就做的?陶,不會大富大貴,但是衣食無憂。
老金一向做事認真。雖說是個老匠師,工序一道也不漏。先用狼毫小楷筆在章料上寫字,從左向右,一筆一劃,反著寫。要是正著寫,蓋到紙上就是反的。把顧客的名字刻反了,不遭人罵嗎?寫反字這是一個刻章人的基本功?毯靡院,將邊框修一修,用砂紙打一打,蘸上紅印油,在白紙上試蓋。圓的,方的,紅彤彤的,鮮艷得很。反字現在變成正字,老金曾對隔壁跑過來的老穆戲言道:“這就叫撥亂反正。”
老穆是個大師級的秤匠,足有五十年做秤的經歷。做出的秤不計其數,把穆記的秤加起來,恐怕能稱一稱這個古鎮的重量了。秤上有亮星,老爹有良心。老爹從不做七折八折的缺德秤。他說助人學壞的事堅決不做,秤可以稱出人心,稱出人的份量。他一生只癡迷于制秤,尤其擅長最大和最小的秤。大秤可以稱魚桶、煤炭和柴草;小的可以稱金銀銅,稱良心,分毫不差。
兩位先生都是嚴肅認真、行止甚謹的人,一筆一劃來不得錯,一絲一毫來不得假。
老金終歸要退休,他指定小兒子接班。這個想法其實有年頭了,否則怎么會十年前就逼著兒子臨摹字帖?一個好的刻字人不過書法關,章是刻不好的。還要熟稔各種字體,篆、隸、楷、行,顧客刻什么體,你要拿得出來。不一定要成為書法家,但寫出來的字要超過一般人。小金習字很有悟性,十年臨池不輟,師法歐柳,對小篆漢隸魏碑也有涉獵。書風端莊典雅,剛勁有力。
子承父業,在所難免了。
春天老金天天念叨這幾句話:“平頭齊足,量前顧后,不欲左高而右低,不欲上長而下短……”
秋天,老金為兒子講解:“不欲肥,肥則敗;不欲瘦,瘦則病。左右若群臣顧主,轉折如萬水朝宗……”
第二年春天,小金已經頓悟了,能把鐫刻的理論講出來做出來。“空處立得馬,密處不容針,最忌筆畫勻停,尤嫌梭角峭厲。”
一般人要學三年,小金只用了一年的時間。老金放心了,讓他坐上了那把黑得發亮的雕花木椅上。小金手捏一把鋒利的刻刀,開始鐫刻他的人生。老金就此退休,開始了鄉村簡單生活,端個茶杯,到處游逛,安閑的心情像一朵盛開的晚飯花。
隔壁的老穆情況就不一樣了,兒孫死活不肯繼承他的衣缽。他一直撐到七十歲。這個時候,明令限制木桿秤,大力推廣電子秤,老穆的店便越來越冷清了。同行紛紛改行,老穆舍不得。老街上就他一家秤店,一周也賣不出一桿,有時連續十幾天不發市。偶爾,一些流動的小商販把破損的木桿秤送來修理,方可從中賺取細微修理費。
老穆站在路邊上,大聲說:“秤鉤是天上的月牙做的,北斗七星、南勺六星和人間的福、祿、壽星,總共十六顆星,才能造出天下真正的秤。”老金感覺到老穆的悲慟,一旁頻頻點頭。其他人呢,都在笑他:“老穆,你上得了天嗎?你上天摘個星星我們看看……”老穆氣得沒話說。
那一年冬天,奇寒,鎮上好多老人沒捱得過去。老金走了。沒幾天,老穆也走了。
這以后的十年,生意清淡,刻章的人越來越少。小金很平靜,收了一個徒弟。有條不紊地向徒弟傳授技藝:“蒼中稍加風味,平淡處略起波瀾。太露鋒芒則字無潤澤,深藏圭角則體不精神……”
開始還不錯,小徒弟聽得認真,學得也快。無奈門可羅雀,慢慢就聽不下去了。店門口有人打撲克,他就倚著涂滿夕陽的墻壁相斜頭。
小金說:“我不留你了,你重找門路吧。”徒弟向小金鞠了一躬,背包一打,回老家去了。
縣城八字橋用電腦刻章了。沒有任何篆刻基礎,照樣可以刻字賺錢。小金去看了,一肚子疑問。一萬顆章全從一個模子里面克隆出來的,還有什么味道?
老婆說:“我們也買臺這樣的機器回來?”小金不搭腔。
孩子要吃飯添衣,還有人情事務,一個月接不上一個月,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老婆說:“老穆的兒子原來修鐘表的,現在做什么你知道嗎?”小金沒搭腔。
老婆繼續堅持著:“他把原來的門面擴大,賣家電了,聽說開張那天買了幾大千呢。”小金還是沒搭腔。
小金要去父親的墳上燒紙。老婆火了,罵道:“發什么神經?又不清明又不大冬,燒什么紙?”小金一言不發,還是去了。
回來以后上了四扇搭子門,掛上一把鐵鎖,把“金記刻字”的招牌取下來帶回家,用絨布一層一層包好,放在箱子最底下。
第二天,他和老婆騎一輛破自行車,在鎮西大橋下面看了一個門面。
寫合同,交房租。沒幾天,“金記餃面店”開張了。自己寫的字,自己刻的門頭匾。大字,顏體。
夫妻店,態度好,味道美。生意自然好得不得了。
很長一段時間,鎮上沒人刻字。有個姓王的年輕人,愛好書法,學費新我左手寫字,當街擺了個刻字攤。終究耐不住寂寞,忽從鎮上消失,闖蕩世界去了……
金字招牌生意經小故事讀后感【篇二】
《金字招牌生意經》通過對經營管理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對一些具體故事進行闡述,充分表達了管理這門藝術對保持和提高企業生命力的重要意義。在市場經濟中,作為商家與顧客在供求均衡中的兩大主體,如何把握這一體系,買方(顧客)代表了市場需求,沒有買方就沒有任何市場,沒有買方需求就沒有市場經濟發展的源頭動力,沒有買方需求價值的提升和需求范圍的擴大就沒有市場容量的擴展,也就沒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沒有了經濟的發展,何談企業的發展。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
市場上有關企業管理和企業發展的相關書籍五花八門,但是,往往都流于形式,紙上談兵,很多理論都不能與實際結合起來,具有真正實踐意義的書籍并不多,而一本好書,就像一座燈塔,不僅是指引航行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能給予前進的驅動力和凝聚力。松下在服務和質量上都追求更加精致完美,彰顯出“與人為善”的精神,贏得了更多的消費者,占據更大的市場。在追求利潤的基礎上,始終把顧客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想顧客之所想,需顧客之所需。好的企業樹立的不僅僅是樹立榜樣,而是展示一種精神,追求完美,服務社會,回報大眾的精神,與松下相比,綠城更年輕,具有更蓬勃的生命力,要想做的更好,在學習和借鑒的基礎上,應更加突出創新,用感恩思考,用智慧經營;是一種模式,給眾多企業提供了做大做強的途徑、步驟、理念;是一種文化,涵蓋了多門藝術的文化,有經營之道、生產之道、管理之道、銷售之道、成長之道。
這部書圍繞說服力、自信、信用、謙虛、服務、創新、學習、虛心、經營、銷售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對松下文化進行詳盡而細致的闡述。這些其中包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做企業如做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能妄信“爾虞我詐、無商不奸”。 松下幸之助先生融自己做人的品德于產品中,并在經營管理中不斷地支持創新、鼓勵創新,用智慧驅使革新和前進,用勇氣不斷挑戰未知領域,用毅力不斷證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松下堅持以人為本。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在管理過程中,堅持執行激勵員工的政策,提高員工的勞動積極性,注重企業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充分發揮團結互助的精神,不斷吸收優秀的人才,為企業發展不斷注入新的血液和新的活力。
小企業做市場,大企業做品牌,更大的企業做文化。松下從成立之初,就時刻以服務社會為己任,把握顧客的消費理念,注重研發和技術創新,不打價格戰,而是在產品上力求突破,以質量和服務為競爭力,才能取得如今輝煌的成就。
更多相關讀后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