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故事,是三毛在其中的對于生活的記載,傳達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下面是相關的讀后感范文,歡迎欣賞與借鑒。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一】
“沒有變化的生活,就像織布機上的經緯,一匹一匹的歲月都織出來了,而花色卻是一個樣子的單調。”
----三毛
我想,《撒哈拉的故事》更適合晚上一個人讀。一盞暖黃的夜燈,一杯熱果汁,在柔軟的沙發上坐下,開始細細品味三毛綺麗的沙漠生活。
毫無疑問,三毛是勇敢的。她在撒哈拉艱苦的環境里,把生活過成了一首詩。墳場區破爛的房子,被三毛和荷西用心改造成了藝術的宮殿。從房子的修繕到家具的制作,從裝飾品的搜集到“中國菜館”的開張,三毛付出了許多,也收獲了許多。
在撒哈拉,三毛不像那些官員的太太一樣對當地人避而不見,她對任何人都不報成見,正因為如此,她才和許多沙漠居民成了朋友。在那樣惡劣的環境里,這份情誼,實屬難得。
讀到撒哈拉人三四年才洗一次澡的時候,我瞠目結舌。三毛深入撒哈拉人的生活,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生動的描寫令人信服。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三毛和荷西的婚禮。那實在算不上一場婚禮,幾經周折,兩人湊齊了結婚材料,一起到法院公證結婚。非常平淡的一天,沒有親朋好友,只有幾個撒哈拉人道了祝福。
書中寫過這么一句話: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后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它,并不是掙扎著生存,對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的近乎優雅起來。
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存在方式,如此,世界才得以豐富多彩。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二】
用三毛自己的話,不知哪年無意間翻到一本國家地理雜志介紹撒哈拉沙漠,感到屬于前世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交給了那片陌生的大地。與戀人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平淡卻不平凡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提到三毛,有的人會想到三毛流浪記,有的人會說到她是大學時代的精神寄托,是信仰。還有人說她是個騙子有幻想癥,書中的故事都是杜撰的。就是這樣一個褒貶不一的人卻給人們帶來了一篇篇優秀的文章,讓讀者跟隨著她的筆跡,或是歡笑或是悲傷。
第一次接觸三毛是在畢業季的時候。人們都說畢業季是個傷感的季節,那時的我也非常矯情地陷入這節奏中無法自拔,生活中充滿了張小嫻、張愛玲、三毛等一大堆心靈雞湯。然而工作后食之無趣棄之。
這次接觸是因為工會組織的讀書活動,完全是機緣巧合下購得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下午,一開始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漸漸地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其實這本書并沒有很刻意、很特別地突出哪個道理,但是卻能夠通過三毛的生活,她身邊的人,當地的風俗,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韻意。
如《娃娃新娘》中只有十歲充滿童真的孩子姑卡還沒有成年卻不得不嫁給陌生人而為家里換得一大筆收入,記得故事最后寫到:“房內的光線很暗,空氣非常混濁,姑卡坐在墻角內一堆毯子上。她看見我非常高興,爬上來親我的臉頰,同時說:“三毛,你不要走。”“三毛,你想我這樣很快會有小孩嗎?”她輕輕的問我。我不知怎么回答她,看見她過去胖胖的臉在五天之內瘦得眼眶都陷下去了,我心里一抽,呆呆的望著她。“給我藥好嗎?那種吃了沒有小孩的藥?”她急急的低聲請求我。我一直移不開自己的視線,定定的看著她十歲的臉。”這樣一個快樂的小姑娘卻因為這種可笑的風俗對生活充滿了無助和迷茫;
如《愛的尋求》中那為愛追尋,就算明知道對方在欺騙自己,哪怕遍體鱗傷也在所不辭的沙侖,或許這可憐的人正如書中所寫“他要的是愛,是親情,是溫暖。這么一個拘謹孤單年輕的心,碰到一點即使是假的愛情,也當然要不顧一切地去抓住了”;
如《沙巴軍曹》中那個被仇恨充斥了十六年的人,卻在最危急的時刻,用自己的生命撲向死亡,來換取那些他一向仇視的撒哈拉威孩子性命的沙巴軍曹;
如《啞奴》中那一生為奴卻無怨無悔、勤勤懇懇,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是心是自由的啞奴……
這本書中并沒有那些波瀾壯觀的景色,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也沒有那么華麗的文筆,有的卻是用一種平淡的寫法敘述書中人們不平凡的生活,或許這也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有人說書中的故事是杜撰的,甚至荷西本人都是三毛自己遐想出的,但這真的重要嗎?逝者已逝,何必再為這些事情徒增煩惱。對于我來說,這本書讀的不是那些驚心動魄,而是作者對理想對生活敢于追求的心,再苦再累也勇于面對,笑著面對!!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三】
我平時不愛好文學,可以說是個‘文盲’,不過對三毛文學可是心心念念,偶然間路過一個書店,打出廣告‘虧本大甩賣,按斤稱’,我毫不猶豫把店里關于三毛的書都拿了一本,平時扣扣索索,這次付款相當爽快,回家后第一本拿出來看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一位語文老師得知此事后,要求我寫一篇800字的讀后感,拖了這么久,今天就來交作業吧!
‘羨慕’,毫不諱言,就是這個詞,越往后面看越羨慕。
首先是羨慕她的思維,我很驚嘆她是怎么想的出來的,粉絲是春雨被凍住后被人從山上背下來賣了換米酒喝的天造之物,也可以是被中國人加工后的尼龍線;紫菜包飯吃到嘴里舌頭不會變成藍色,因為她是用反面復寫紙卷的;荷西問她家里有沒有‘筍’,她說‘放心,筍會長出來的’,然后她就用小黃瓜代替了筍做了一道‘筍片炒冬菇’,還被贊‘這是他一生吃到最好的一次嫩筍片炒冬菇’。我基本上是‘哈哈哈哈’看完這一篇的,當然,‘中國飯店’只是我認為她思維奇特的一方面,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荷西說最喜歡聽她胡說八道,我也喜歡,我們身邊不就有這樣的人嗎,看似不正經,卻愿意跟她待一塊兒,因為快樂。
再者是羨慕她‘活的夠本’, 在去沙漠前就去過好多國家,有一圈朋友,自在逍遙,半夜回來躺在床上想‘這才是人生,如果說來世界上走一遭只這幾個月的西班牙生活,已值回票價’。后來到了沙漠,成為中國歷史上有記錄以來第一個踏上撒哈拉沙漠土地的女性,接著就經常獨自一人利用一切交通工具深入沙漠去旅行,看海市蜃樓、了解風俗民情等等。當然除了這些瀟灑也有吃飯問題,她自己都說‘反正夫婦生活總是在吃飯,其他時間便是去忙著賺吃飯的錢’,有次她閑來沒事算了一下這么久以來賺的錢,告訴荷西后荷西很是歡喜,兩人決定去國家旅館吃飯,三毛看著銀盤里的大菜感動地直嘆息‘啊!幸福的青鳥來了!’,吃完飯就愉快地散步回家了。第二天就只有餅吃,而且還吃不飽,因為昨天晚上把最后的錢都花光了,我想這對于中國任何一個為人妻的說都是不可思議的,可三毛就是‘活的夠本’,后來兩人就只能當起了‘素人漁夫’,到海邊抓魚去賣了。
還有羨慕她跟荷西,兩人的感情自不用說,我主要想說的是他倆‘個性相仿,趣味相投’,荷西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在他看來確是理所當然的’。有次荷西下班不進門,留在車上按喇叭‘我知道什么地方有化石的小烏龜和貝克’、‘來回兩百四十多里,三小時在車上,一小時找化石,回來十點鐘正好吃晚飯’,倆人欣喜若狂地到了目的地,經過一番搜尋,荷西大半個身子深陷泥潭等待三毛救援,三毛擺脫了三個她原以為是希望的結果是看到她只會說‘是女人,是女人’的撒哈拉威男人,倆人經歷了‘荒山之夜’,在回家的路上,荷西呻吟似的問三毛:“三毛,還要化石嗎?”
“要。”,你呢?”,“我更要了。”
“什么時候再來?”
“明天下午。”
其實除了這些羨慕,更多的是佩服,荷西問她“你真的堅持要去沙漠?”
她重重地點了一下頭‘我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
故事看完了,好像也跟著旅行了一趟,去參加了當地人的婚禮,偷看了撒哈拉威女人洗澡,感受了對啞奴遭遇無能為力的痛心與悲涼,甚至經歷了那場悲慘的獨立。書后面還附了幾封三毛寫給父母的信,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六日在信中說:“我個性變了很多,將來的事不去愁煩,所以你們也不要愁煩。荷西去潛水,給他去潛,如果出事了,人生也不過如此,早晚都得去的,也用不著太傷心。”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在信中說:“我很高興我有了歸宿,我太幸福了,許多人一生只活一次,但我活了許多次不同的人生,這是上帝給的禮物。”
心境都是會變化的吧,我們都在感悟自己的生活,也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只要活在當下,活的夠本,活的有情有義。
更多相關讀后感推薦:
4.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