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下面是《我是范雨素》讀后有感,快來圍觀吧。
《我是范雨素》讀后有感【篇一】
這倆天朋友圈被《我是范雨素》刷屏了。我最開始沒有點開,當好友也發鏈接過來了,我才點開看了,我給好友回復的是一個贊。贊的是這人敢于袒露自己私密人生經歷給廣大大眾看,縱使自己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員,人生經歷一般我們不會隨意示人,更何況是陌生人。而范雨素說,由于正午給她稿費,她也就發了。終究還是要為自己贏得生存,而不得已暴露自己的一切,最開始是沒有她個人的經歷的,編輯要她加,估計也為了發表,也就加了自身經歷在里面,這是撕裂自身的痛處拿來獲得發表。編輯在編輯文章的時候插入了圖片,估計也是再三要求下范雨素給的。估計她認為反正沒有多少人認識她,就答應了,反正人家給稿費,而她又喜歡寫作,所以都答應了。不就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一點文學夢么?不就是對她哥哥文學夢的繼續追逐么?可我讀完之后,內心是一陣陣痛啊,無形的痛啊,這尊嚴要擺在哪里去呢?
范雨素課上朗讀自己的作品
這是要說“我是月嫂我驕傲,我是農民我驕傲?我經歷苦難我應得?”而最本能的可能只是發泄,但是她是平靜地發泄,可我卻隱隱看到這是對于命運無奈地展現,這展現和呈現本身就是一種極其大的勇氣。這不能改變現狀的渺小如滄海一粟的她也只是在尋求一種發泄渠道而已,她說人活著總得做點什么。在滿足吃飽之外,她在另一個世界里講述和解釋這命運的無奈和骯臟?墒牵@平凡人的夢想就得靠“出賣”這卑微的個人生活經歷來實現嗎?這能實現嗎?
我看到我的朋友圈刷屏她的文章了,轉發的時候會有一兩句評論。朋友們都是把她當做是作為正能量被刷屏的,當然,我看到和了解到她的故事時候也非常受到鼓舞。因為她自強不息,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對生命不屈服,主動離開不負責任的男人,身上其實具有值得學習的品質,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女子。而我想,她雖然沒有指望過這文章會引起刷屏,但是她多多少少內心還是希望更多一些人關注到,而我想她也許希望感染到更多人能夠對身邊人充滿愛,那她也心滿意足了。由于她是一個自強自立的女人,而又處于社會底層,文章火就很正常,而且她身為弱小的女人如此堅強是更為難能可貴,就更容易博得同情,因而被大家轉發和流傳著她的故事。大家也多少希望更多人看到她的故事,看到人生的不易,從中獲取心靈雞湯,給了自己一碗勵志雞湯,能夠馬上像灑了雞血一樣馬上好好工作和好好生活。可是這種雞湯能飽多久?估計一頓飯的時間吧?
可我更為在意的是,大家被一個女子的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人生所吸引,而不會想著是否做點事情,為如何去構架一個更為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運行機制做出自己的一己之力。大家不會問為什么她人生沒有那么順利而自己還挺順利地去分析思考。其實,她是不簡單的,她現在四十四歲了,也就是1973年左右出生,獲得了初中文憑。要知道,當年一個初中文憑也時不能小看的,多少人當年就是小學都沒有讀完的?她能讀完初中說明是有一定資質,但是由于所謂的離家出走而沒能繼續上學,這在當年是有罪的,這個所謂的大環境讓她喪失了一次人生的選擇機會。可是范姐憑借自身的執著和對生的渴望堅持下來了。問題是為啥她能火呢?為啥要她火呢?其實還是因為我們大家總是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太多人都是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努力地奮斗著。很多人都是不能完全從自身的困境和焦慮中解脫出來。文章火了不就,她接到無數采訪。有一家訪問中,范姐看到人家說階層固化,社會底層,她不太認可,她覺得大家都是焦慮的,那些所謂的中層的人并沒有資格歧視她,寫那些文章說她們社會底層的人并不比她高貴多少。擁有這種看法是不簡單的,她一定程度上看透了這個世界,看淡了人生。雖不能解決她在文章講述的所有問題和所有人的焦慮和自身困境。但是由于她自己看開了,加上還能平靜地敘述著,這是贏得大家好感,而且大家還沒有做到的,所以大家在轉轉轉。其實這轉轉轉的背后都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
我對大家的轉發是高興的,大家從范雨素可以看到了蕓蕓眾生中的底層奮斗的大眾。而我又是難受的,為什么不去改變這糟糕的現狀,而停下來總是轉發這種勵志雞湯。這和網紅羅玉鳳的那篇文章勵志雞湯有什么區別呢?而可笑的是,羅玉鳳成名成角了,范雨素恐怕很難因為一篇文章而能改變多少命運,即使她被大家所知了,即使她的文章引起的轟動能夠成為百度編輯的一個事件,但是她的命運終究不完全能由此改變。如果她的文章能引起各界人士對于文章中談到和涉及到的一些社會問題去做出努力,恐怕才是它的更大意義所在。那么,這樣這篇文章既滿足了范雨素的一點文學夢,也帶來了社會意義。那她赤裸裸呈現自身的經歷也就值得了,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做出的犧牲,總是要有人奉獻的,而恰恰她主動和被動地站了出來。當然,你也可以說我閑得慌,來評價她。如果你是這樣認為,那根本沒有看懂我在說的什么。
突然想到很多年前看到近代意大利才子皮科在《論人的尊嚴》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創世時)上帝把人作為本性不定的生物,賜他一個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對他說:‘亞當啊,我們既沒有給你固定的居所,也沒有給你獨有的形式或特有的功能,為的是讓你可以按自己的愿望、按自己的判斷去取得你所渴望的住所、形式和功能。其他一切生靈的本性,都被限制和約束在我們規定的法則之范圍內,但是我們把你交到自由意志的手中,使你不為任何限制所約束,可以憑自己的自由意志決定你的本性之界限。我們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使你從那里可以更容易觀察世間的一切。我們使你既不屬天,又不屬地,既非朽,亦非不朽,于是憑著選擇自由,憑著你的尊榮,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歡的任何模樣。你能夠淪落到低級的生命形式,即淪為畜生;也能夠出于靈魂的判斷而重生為高級的生命形式,即升為神圣。’”這段話說的是人是最重要,人應該被放在第一位。可是我們清醒地發現,在每個人生活中,我們都是把他人、外在放在第一位,似乎沒有看見自己。范正素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贏得了她現在的生活,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活得有尊嚴的。這就是為什么她并不會認為說她是社會底層的人更高貴,也不會說那些中產有錢人更高貴。
人要有尊嚴的活著,在天地之間這件事情是多么基本的事情?墒菫槭裁催@么難做到,可似乎又可以很簡單地做到。范正素是用盡了所有力氣,是通過呈現自身的私密生活來謀得生存,而無意中在網絡廣泛流傳讓她成名了,這一定程度上是實現所謂的文學愛好夢,還好她是實現了,如果沒有呢?這其實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悲劇,撕裂自己來求得認可,還不如寧愿求得自身一片天地,八平米的小房子來得自在。而身為凡人的我們,如果能夠盡力在轉化悲劇為正劇上努力,方是在為人的尊嚴做出了一絲絲努力。人類的尊嚴需要人類自己爭取、追逐,光是靠轉發求得自我安慰,祈求安慰,估計是沒有什么用的。
當我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人人都是范正素,這人的尊嚴生活的獲取真是一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事情,想必人人都是如此吧。
《我是范雨素》讀后有感【篇二】
那天午后,雖然外面吹著風,但是還是很熱。我在微信上看到了《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看到以后內心頗不寧靜,作為一名湖北人,貌似和她算的上半個老鄉(姑且讓我這么說),而且我也是從湖北農村出來的,高中畢業之前基本上沒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農村生活了這么多年,經歷了一些人,看到了一些事,發現范雨素寫的竟然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入木三分。
命運,竟然是一個被一堵圍墻圈住圈圈
命運,竟然是一個被一堵圍墻圈住圈圈,圈住了大部分人的軌跡,包括生活,理想,婚姻,年輕時滿懷理想,雄心壯志,想像鯉魚那樣一躍,跳過龍門,然后一躍過后,發現自己還在圍墻內,還是在圈圈里面,從此命運依舊輪回,生活依舊。
范雨素12歲那年開始在老家做鄉村小學的民辦老師。假如她沒有離開老家,沒有去追逐內心的理想的話,她可能會一直做下去,成為一名正式教師。然而她內心有著理想,于是20歲那年她離開了家鄉,來到了北京,去看她內心的大世界。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只身來到北京,慢慢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在北京蹉跎了兩年,然后找了一個人嫁了。我想當時范雨素著一身紅妝的時候,心情應該和《活著》里面的徐富貴把女兒鳳霞嫁給憨厚的偏頭二喜的時候一樣吧,應該對未來充滿期待與憧憬。
范雨素結婚不久后,丈夫便開始酗酒家暴,于是范雨素只好從北京回到了襄陽老家,命運只能從理想回歸現實。
范雨素的大哥從小就有學習自主性,有著自己的理想,每天晚上舍不得睡覺,挑燈夜戰,在農村里面,這確實是個好孩子啊,比起那些天天打架鬧事的孩子強得多。然而造化弄人,她哥一次高考沒有考上,復讀,接著再考,然而還是沒有考上。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怎么辦?
于是范大哥開始走文學之路,可是就算科班出身的在大城市都不容易走好這條路,一個非科班的在一個鄉村里面想當文學家,談何容易?于是范大哥文學家沒有做成,卻成了不修邊幅,迂腐得不行的孔乙己式的人物。理想又一次回歸現實。
命運,并沒有帶原罪
看到范雨素的故事,有人會說:范雨素,你既然不能忍受在鄉下坐井觀天的枯燥日子,你為什么不努力?你為什么不好好學習,你為什么要向命運低頭?
其實,范雨素已經努力了,真的很努力了。
然而,在農村,各種資源奇缺,和城市相比,存在先天的差距,而這種先天的差距是無法彌補的。在農村家庭,并不是大家不用功、懶惰,只是他們沒有享受到較好的資源,起點較低罷了。起點不一樣,有很多先天的東西無法彌補。就像曾經一部BBC紀錄片對窮人孩子和富人孩子49年改變的紀錄一樣,差距并沒有縮小而是拉大,有成功的但是很少。可能范雨素拼命奮斗得到的東西只是你手中的起點罷了。
有人會說:我承認農村起點低,但是為什么你生活在農村?而有些人生活在城市呢?這跟拼爹是一樣的道理,那是別人的父輩比你得父輩努力,從而人家生活在城市,你生活在農村,人家父輩努力的多,所以人家就應該享受更好的資源,你的父輩努力少,因此你享受的資源就少。
然而,我想說的是,有些人的生活在城市,確確實實是因為他的父輩比較努力,但是有些人生活在大城市,難道不是因為機遇嗎?就像20世80年代的小漁村,到當今,中國現代化城市的典范—深圳,那里在城市生活的人們可并不都是通過比別人多付出汗水、奮斗得來的。那些在農村生活的人們的父輩,會不會之前也很努力,快積累到城市生活的資本的時候,發生過某些事件,將其一下打回原形了呢?
所以那些在農村奮斗的人們,并沒有帶原罪。
命運,并沒有帶原罪
命運,雖然如圈圈那樣輪回,但還得向命運挑戰
之前,聽過這么一個故事,貌似是一個記者跑到一窮地兒看到一放羊娃,然后問人家小孩子為毛不上學,放羊小孩子說,“我們要放羊的啦”。然后記者又問人家放羊做什么,小孩子答道,“掙錢呀”。記者又問人家掙了錢做什么,小孩子答曰,“結婚生子”,記者窮追不舍又問人家生孩子做什么,小孩子無奈答之,“放羊啊八嘎”。
既然一個人的命運是這樣的輪回,我們還能干嘛呢?
正如范雨素所言:“活著總要做點什么吧?我是無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窮苦,我又能做點什么呢?”
人總是有希望的,這個希望是我們必須很努力,當別的孩子走的時候,你必須學會跑。當別的孩子安逸的時候,你要奮斗。努力可能不見得趕得上,但是不努力差距更大。
因為我們不奢求,在我們這一代,我們低產階級能夠趕上中產階級的腳步,甚至追上中產階級。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縮小差距,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一個更高的的起點就好。
就像范雨素一樣,雖然沒有躍過龍門,但是她至少看到了被圍墻圍住的圈子外面是啥。
說不定那個放羊娃哪天在放羊的時候看到了草原那邊竟然盛開者一大片鋪天蓋地的鮮花呢。
更多相關讀后感推薦:
3.我是范雨素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