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她一生不抱怨,愛生活,愛子女,愛讀書。yuwenm小編整理了我是范雨素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我是范雨素讀后感【篇一】
趁著五一假期的空閑,我讀了最近在網上大火的文章《我是范雨素》。據說,現在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迫不及待的在網上搜索“范雨素”這個名字。而百度百科也上線了“范雨素”這個詞條。
無數的人在看過《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后,沖到了皮村,試圖找到范雨素。但是她本人已經消失了。在她消失的第二天傍晚,《我是范雨素》被封,它的點擊量停留在385萬。這意味著,在過去三天,平均每秒就有15個人點開這篇由一位初中畢業的育兒嫂所寫的文章。
關于文章的內容,網上有不同方面的評論,我也就是湊熱鬧看看,沒有什么感觸。
我真正覺得值得分享的內容,是在讀完《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后,又讀到一篇萬維鋼的文章《流行的秘密》。結合這兩篇文章,談談我的感受。
2
《流行的秘密》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如何讓一個東西流行起來。怎樣做呢?簡單歸納一下:第一,是它自身的素質;第二,是傳播的渠道。
因為有了互聯網的聯結,傳播的渠道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只要本身的素質足夠高,內容的傳播速度將難以想象。那么什么樣的文字內容是高素質呢?
3
我們來看看《我是范雨素》。
整篇文章基本沒有很長的句子,也沒有冗長的段落。文章讀起來很有節奏感。
追求文章的節奏感,這個,就是打動讀者的關鍵。
所以,我們要學會“拆”。把文章拆散,把段落打散。“拆”這個字本身就很有魅力,要不,你看看誰家的房子上如果畫上個“拆”字,這家人恨不得開派對慶祝了。
4
當然,只是把文章拆散還不夠,要多利用排比句式,這樣在讀文章的時候才有節奏感。
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下。
馬云說:“我們是教人釣魚,不是給人魚”。
丘吉爾說:“我們要戰斗在海灘,我們要戰斗在登錄地帶,我們要戰斗在田野……”。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利用排比,可以讓演講充滿節奏感。這樣,就能讓思想深入人心。
5
有節奏感的話更好聽,但節奏感不是為了好聽,而是好用。語言,其實是一個武器。想要讓這個武器發揮作用,節奏優美比用詞優美重要的多。
在過去的一百年,美國總統的講話越來越簡單。以前的總統,講話都是用大學生和研究生水平的詞匯;現在的總統講話,都喜歡用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詞匯。
不是現在美國總統的文化水平降低了,而是他們知道,一篇好的演講不是用文縐縐的大詞來威懾聽眾,而是讓聽眾感到親切,獲得他們的認同。
6
文章讓讀者感到親切,還有一個秘訣,就是重復。重復能帶來期待感,我們聽這一句,就會自然期待下一句。如果下一句跟期待一樣,我們就很滿意。
在這一方面,我們要向流行歌曲學習。《流行的秘密》舉了個中文歌曲的例子,《在水一方》:
第一遍主歌,總共四句:“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緊接著第二遍主歌,還是四句:“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然后進入副歌,總共八句話,前四句和后四句幾乎是重復的。
唱完副歌,再重復一遍主歌,然后再唱一遍副歌。
如此重復能帶來滿足,也能帶來喜歡。
再舉一個例子。在我們學習英文課時,基本上都會學到馬丁路德金的那篇著名的文章《I have a dream》。文中不斷的重復“I have a dream”這句話,這大大的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
重復,讓演講像詩句一樣,讓聽眾深受感動。
7
這是我讀了《流行的秘密》的感受,而《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則是流行理論的較好示范。希望我的學習能給你帶來啟發。
我是范雨素讀后感【篇二】
我是偶然看到一篇《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的,只看名字以為又是自我介紹,讀了之后才知竟然如此深刻。
一個1973年出生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打伙村的普通女人,能如此深刻的描繪自己的人生,能用寥寥數筆寫出身邊人的人生,雖是初中學歷,卻有著作家的底蘊。
她一生坎坷。少女時期為了追逐心中的夢想一路逃票去了南方,這不是一個14歲少女所能有的勇氣,而范雨素做了;一個80年代能做老師的女子,是多么的驕傲,只要一直做下去就可以轉正,而范雨素同樣不愿意在鄉下坐井觀天,毅然選擇了北漂,遠赴北京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后來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自己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在北京生活,和眾多北漂者一樣,努力的掙扎著。
但她從沒有放棄過,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沒有放棄過讀書,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孩子,即便那是個吃飯都困難的生活,但還是會為了孩子的教育傾盡全力去斗爭。她有一句我認為最為經典的話語“一本書從來沒有被人好好看過,就跟一個人從來沒有好好活過一樣,都讓人心疼”,這句話只有熱愛讀書的人才能感悟到,所以我作為一個曾經喜歡看書者,倍感汗顏。
她雖是一個月嫂,卻是眾多中國婦女的榜樣,她一生不抱怨,愛生活,愛子女,愛讀書。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從不隨波逐流,這或許就是人生。
更多相關讀后感推薦:
3.我是范雨素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