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模式”的學習是一種心靈體驗的過程。旨在探索“我是誰?我如何生存?如何與外界互動?”,幫助每個人做自我內在的覺察,認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有著獨特的成長脈絡,無論舊有的成長模式給我們什么樣的經歷與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納,并透過新的覺察而獲得更多選擇。運用“薩提爾模式”于教育之中,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學生,都能發掘出真正的、更高的自我價值,從而獲得來自內心的生命能量,塑造充盈而豐滿的人生。
剛剛過去的暑假期間,虹口教育面對教師組織了一次“薩提爾模式”的培訓活動,參加者非常踴躍,五天的時間,大家收獲頗多。在新學期,虹口教育又將“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作為新學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加以推進,“薩提爾模式”的學習,必將會對我們的工作推進起到很重要的助推作用。當我讀完了崇建老師的《麥田里的老師》一書后,我更加堅信這一點了。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三:
翻開這本書,就被開篇“我們都想教出好孩子”的題目所吸引。雖然我們從也是沒有南丁格爾宣言,也沒有誓詞,但是當我們立志成為一名教師時,站上三尺講臺時,內心也曾有所期許。它或許不像序言里“成為麥田的捕手——守在麥田上、懸崖邊上、攔住那些沖向懸崖的人”那樣遠大,但把孩子教好,教出好孩子則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和理想。
當我們懷著美好的愿景,帶上“靈魂工程師”的光壞,登上三尺講臺。現實給我們好好的上了一課。于是我們開始迷茫,想要尋找方法,可是繁多的教育理念讓我們眼花繚亂。于是我們一邊實踐著,一邊探索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中描述的場景。孩子的問題總是那么的復雜,書本上的知識用起來總是差那么一點,“困頓、困惑、困難”就開始出現了。“不要再告訴我理念或方法了,示范給我怎么做就好了”。這些應該使每一位新教師在成長期都會遇到的問題吧!帶著這樣的親切感,繼續讀下去。在李老師的故事里,學習咨商教育模式,會有一種找到差的那一點的、豁然開朗的感覺。明白權威性老師、放縱型老師、民主型老師在應對態度上的不同,同時也學會對待孩子的問題,既要客觀分析當時的情境,堅持原則,又要讓孩子感受到肯定和關懷。
下面結合我的工作實際談談我的體會。
作為一名教育者,與孩子形成良好有效的溝通的成與敗,無疑是教育成功路上的那一座橋梁或絆腳石。而李崇建老師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生動、成功的教育案例榜樣。
一、建立班級文化
我們每個人帶班,都會有自己的期待,希望班上的學生愛讀書,愛學習,講文明,懂禮貌,積極上進等,這就是班級文化。但遲到、懶惰、打架、厭學等等也是班級文化。怎么樣讓你所期待的文化活動成為班級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并以“開放姿態的對話與學生們分享與談論”是逐步建立班級文化的方法。
二、以“愛”為后盾,建立規則。
首先,“必須覺察應對姿態”,向孩子傳達想法,也允許質疑與討論,但仍要建立規則,并且確認規則與承諾。當規則被建立之后,要切實執行,就會形成一種秩序。規則的建立,最好清楚簡單,決不能多,要以愛為后盾,而不是以軍事化的管教為基礎。
三、應對姿態
建立規則后,執行規則是最要注意的就是你的應對姿態。對于初犯規則的學生,往往及時反應表現出來的火冒三丈,嚴厲的批評說教等慣性面對。面對沖突事件,要求自己在言行上稍稍停頓,或者不要立即處理,暫時別過頭去緩緩呼吸察覺情緒,與情緒共處,試著和自己內在渴望連結。
我想如果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像李崇建老師這樣以“一致性”應對姿態與學生能達到良好有效的溝通。那么教育的生活中我們一定會有所得,有收獲,也會變的更加徇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