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篇一】
翻開這本書,就被開篇的《我們都想教出好孩子》的題目所吸引。雖然我們從業時沒有南丁格爾宣言,也沒有誓詞,但是當我們立志成為一名老師時,站上三尺講臺時,內心也曾有所期許。它或許不像序言里“成為麥田的捕手——守在麥田上、懸崖邊上、攔住那些沖向懸崖的人”那樣遠大,但把孩子教好,教出好孩子曾是我們共同的愿望。
當我們懷著美好的愿景,帶上“靈魂工程師”的光環,登上三尺講臺。現實給我們好好地上了一課。于是我們開始迷茫,想要尋找方法,可是繁多的教育理念讓我們眼花繚亂,一邊實踐著,一邊探索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中描述的場景,讓我回到了剛開始帶班的日子。孩子的問題總是那么復雜,周而復始。書本上的知識用起來總是差那么一點。“困頓、困惑、困難”就開始出現了。“不要再告訴我理念或方法了,示范給我怎么做就好了”。這些是每一個新老師在成長期都會遇到的問題吧!帶著這樣的親切感,繼續讀下去。在阿健老師的故事里,學習咨商教育模式,會有一種找到差的那一點的、豁然開朗的感覺。明白權威型教師、放縱型教師、民主型教師在應對態度上的不同,同時也學會對待孩子的問題,既要客觀分析當時的情景,堅持原則,又要讓孩子感受肯定與關懷。
“無論孩子做什么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成功,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樣的話語,我們并不陌生。可是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骨感的現實讓我們對教育中的力所不及產生了深深的無奈。書中的山毛櫸就是這樣一個讓人頭疼又無奈的孩子。故事里,恨鐵不成鋼的老師阿健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中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內心,最終以內外一致的姿態去面對山毛櫸,接納他,理解他。通過正向好奇的談話連接山毛櫸內心“渴望”。在他的溫情陪伴下,山毛櫸最終獲得自己站起來的力量。這場師生間的角力,使我了解教師要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就要以一致性的姿態,從孩子內心的渴望出發,引導孩子去探索,激發孩子內在的生長力量。
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因為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我們常說的“愛”,而是一顆平和的、強大的心。一顆平和的心,能讓我們保持內外的“一致性”,能讓孩子感到寧靜淡定的接納和認可。這種感覺就像村上春樹與河合隼雄談話的感覺一樣:在那樣的狀態下,與河合先生面對面談著各種事情時(幾乎沒有談到小說的事),頭腦里卻感覺到好像癢癢的、逐漸放松似的、不可思議的溫柔感。一顆強大的心,能讓我們更坦然地面對孩子習慣性行為轉變中的反復,使我們客觀、冷靜地面對和處理孩子的問題,耐心等待孩子的正向轉變,讓孩子在成長中獲得來自老師的源源不斷的支持與肯定。
教育是一場耐性與創造性的工程,在這項工程中面對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這本書就以生動詳細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在不確知答案的狀況下面對問題:“一致性”的姿態,聯結生命的對話,溫柔地陪伴孩子的創造與改變!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篇二】
假期拜讀了《麥田里的老師》一書。書中,李崇建老師與孩子良好有效的溝通方式,教養理念,給我內心一種微妙的觸動和好奇。推動著我想要再去認真翻讀一次。
這本書的脈絡非常的清晰,圍繞著“如何達到教育目標?”李崇建老師提出的三個前提,“文化,規則,應對姿態”展開他的教養理念,結合他所學習的“薩提爾模式——一個人內在的冰山隱喻”理論談他的發現,在教育教學上的運用,及自己的成長,還配合詳實的教育案例故事讓人讀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下面結合我的工作實際談談我的讀后體會。
作為一名教育者,與孩子形成良好有效溝通的成與敗,無疑是教育成功路上的那一座橋梁或絆腳石。而李崇建老師恰給我們提供一個真實、生動,成功的教育案例榜樣。
一、建立班級文化
我們每個人帶班,都會有自己的期待,希望班上的學生愛讀書,愛學習,講文明,懂禮貌,積極上進等。這就是班級文化。但遲到,懶惰,打架,厭學等,這也是班級文化。怎么樣讓你所期待的文化活動成為班級生活中一種習慣,并以“開放姿態的對話和學生們分享與談論”,是逐步建立班級主文化的方法。
二、以‘愛’為后盾,建立規則
首先,“必須覺察‘應對姿態’,向孩子傳達想法,也容許質疑與討論,但仍要建立規則,并且確認規則與承諾。”
“當規則被建立之后,要切實執行,就會形成一種秩序。”
“規則的建立,最好清楚簡單,絕對不對多,要以‘愛’為后盾,而不是以軍事化的管教為基礎。”
三、應對姿態
建立規則后,執行規則時最要注意的就是你的應對姿態。對于觸犯規則的學生,往往即時反應表現出來的火冒三丈,嚴厲的批評說教等這樣的慣性姿態面對。
薩提樂模式提出的第五種應對姿態——“一致性的姿態”。“在應對上有同時關注自己、他人與情境;在言行上呈現出有活力、有創造力、有生命力、能接納的、富有愛心、說話帶有感受、聆聽他人、開放且愿意分享。”
李崇建老師根據上面的理論,以一種一致性的姿態,與孩子溝通,真誠地表現自己,“從‘冰山’的層次演繹,聯結孩子的感受,聯結孩子的渴望”,達到他教養的目的,收獲了成功。他說這是“因為沒有孩子不渴望成為一個有價值、被愛、被接納且有意義的人。”
怎么讓自己比較趨近“一致性”呢?李崇建老師下面分享的方法很有意思。
“深呼吸之后覺察自我內在的感受,承認感受,與自我內在渴望對話之后,稍停頓。”
“遇到沖突事件,要求自己在言行上稍稍停頓,或者不要立即處理,暫時別過頭去緩緩呼吸覺察情緒,與情緒共處,試著和自己的內在渴望聯結。”
我想如果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像李崇建老師這樣以“一致性”應對姿態與學生能達到良好有效的溝通。那么教育的生活中我們一定會有所得,有所獲,也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篇三】
看了《麥田里的老師》一書,讓教育學生和跟孩子溝通方面有了新的領悟,我很欣賞李宋建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尊重,對問題孩子那份不厭其煩的耐心,真的使我感受到自愧不如,甚至可以說激活了我對孩子教育的看法,讓我深度的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要怎么教育好孩子,首先,我應該要先學會如何懂得尊重孩子,如何能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傳統的家庭教育認為孩子必須要聽從父母的命令,父母一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又有多少個家長能真正的從孩子角度去考慮他是否開心呢?是否自愿呢?家長不要認為幼兒年齡小就沒有自尊心,作為父母要從小就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同時還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我們的學生同樣也到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要好好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記得書中有個案例,就是“孩子大聲喧嘩,你感受到被干擾,你以什么方式回應?”,一個回答引發出五個不同的姿態,這個時候,李老師引用了“冰山”比喻,正視了人的心里內在層次,最后他選擇了真誠地表達自己,是最好的溝通方法。一一致性的溝通姿態來真誠地跟對方表達自己,而不是去改變別人。這歸根到底是尊重的原態。但如果教育者懂得真誠地表達自我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清晰容易多了。因此,在教育學生和家長跟孩子互動時,覺察并調整自己的態度,力求達到一致性,那么更容易達到教育著的目標。
此外,我感覺到李老師那份重視與孩子相處時的禮貌,我們也要好好學習。例如老師常對孩子保持應有的禮貌交 流,使用“請”、“對不起”、“謝謝”、“不容氣”等禮節性語言,孩子會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注意接受孩子的觀念。只有父母或老師贊同、接受孩子的觀念,才能進一步開發、引導他的意識水平。減少孩子的難過情緒。大人在糾正孩子荒唐行為時要留意孩子的難堪情緒,以免造成負面影響。鼓勵孩子的優點,允許孩子失敗。孩子的嘗試難免會遇到失敗的挫折,孩子失敗時需要給他心靈的支持與愛護,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我們對他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通過讀這本書,終于明白為什么有些老師會受到孩子的尊重和愛戴,有些則否!是因為那些老師善于懂得走進孩子的心,他們懂得,無論老師還是父母,覺得在教育孩子的歷程中感受到艱辛和痛苦,其實同樣孩子也苦啊,那我們何不建立一個平等,愉快的教育模式呢?這樣孩子開心,你也高興!那么能達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