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對教育故事的敘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濃濃的師生情包蘊在字里行間。下面是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讀后感,快來圍觀吧。
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一】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深深地感動了我,為李鎮西老師那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書中的三大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愛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師,三是他的對教育的反思。
李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并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于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后,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并不是我們個人的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
“李鎮西是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這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對李鎮西的評價。讀罷此書,我感覺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滌,掩卷深思,李鎮西老師演繹的對教育和學生的摯愛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撐,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覺得我們學李鎮西,最重要的是學他“做有思想的教師”。李老師說:“當教師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說自己的話。”這句簡短的話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的反思。要形成較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須經過認真學習,多讀教育理論專著,多向名家和大師學習,多進行自我反思總結。
我們向教育家學習,不光要學習教育名家的理論和思想,還要學習他們持之以恒地學習和總結的毅力。李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堅持寫《教育日記》、《教育手記》和《教育隨筆》,這份艱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這份豐厚的回報。反思我自己,與李鎮西老師相比,真感到汗顏!大師的成長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往往都經歷過“昨夜西風凋敝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經歷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學習積淀過程。與其天天盼機遇的垂青、幻想一鳴驚人,不如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和反思總結。如果我們還想進步,如果我們還不甘淪落為可悲的“教書匠”,那就讓我們快快行動吧!
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二】
利用暑假,我認認真真地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很大。他字里行間充滿的,都是對學生的愛,是對教育的深入的思考,是不斷完善自我的學習。李鎮西老師既是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又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班主任。他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探索教育的最佳時機與途徑,并時時對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和我們所處的教育環境進行理性的思考。李鎮西老師是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從實踐中學習,從實踐中提高,從實踐中發展。
整篇文章里,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著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所采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李老師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后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對我都有很大的觸動。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
在獨生子女日益成長為社會建設者的同時,我們漸漸發現他們責任感的缺失和愛的缺乏。真誠與善良似乎在這個社會成了一種無能的表現。看看時下充斥的書籍,多半是為升學而準備的輔導書,其次是幽默故事書、漫畫書,真正凈化學生心靈的書籍少之又少。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懂得如何張揚個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知道要考上大學,卻不知考上之后該做些什么;他們明白要踏實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卻從來都不明確。這分明是一種責任心與愛心的缺乏。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師,我們恰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大愛的環境里,我們的班級才會更加團結,學校才會更加繁榮,家庭才會更加和睦,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才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具備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后,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三】
近日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心里總涌動著一股暖流。李鎮西老師高超的教育智慧、樸素的而執著的教育情懷、高尚的人格魅力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李老師對教育故事的敘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濃濃的師生情包蘊在字里行間。從飽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窺見了李振李老師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個“愛”字。讀這本書,最為打動我的是李老師對學生深深的牽掛及與學生心與心的交融。李老師用真情和學生溝通,一顆真誠的心感染者無數顆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長。高考落榜的寧瑋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鎮西老師的書信讓我一次次淚眼模糊,李老師對寧瑋的牽掛也牽動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喚“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師不僅關心呵護自己的學生,對于素不相識的中學生楊守豐、聞曉春等也傾注了濃濃的師愛。讀到楊守豐頑強地學習拼搏,但最終被病魔奪走了年輕的生命時,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愫淚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楊守豐堅強的精神感動了我還是李老師那溫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讀《愛心與教育》心情五味雜陳,有喜、有悲、有笑、有淚。《愛心與教育》全文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一則則真實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著李老師博大的教育情懷和對教育現象細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這本書,諸多的內容和細節都記不清了,但李鎮西老師對教育事業的鐘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開卷有益,讀教育著作不僅僅是為了感動,更多的是我們教育行為的改變。讀完《愛心與教育》對我最大幫助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學到了一句受益終生的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讀到這一句話是在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驚羨于李老師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不僅是一句承諾,而且是一種甘于付出的奉獻、是一種寬廣的胸懷。這一句話太精彩了!我決心以此句話為導向,引導我班的孩子慢慢學做一個“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個孩子心中萌生了這樣的思想,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都會竭盡全力做有意義的事情,哪怕是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親切的問候。如果人人都有了這樣的意識,在一個班集體里生活學習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鎮西老師教會我包容問題學生,之前,對于問題學生心生厭惡,在情感上很難理解他們。當他們做錯了事情,經常采取訓斥與批評的方式,很少考慮他們內心的感受。從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我發現了自己曾經的冷漠,對于犯錯誤的孩子感情基調是討厭、是恨,那是極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無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師一樣從根本上去了解問題學生的成因,去傾聽問題孩子內心的聲音,他們犯錯誤的幾率一定會逐漸減少的。我們當老師的不能只喜歡優秀的學生,那些脾氣暴躁、性格掘強、有毛病、有缺點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師去關心、去幫助的。
李鎮西老師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快樂前行,我向往那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