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從這一章里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的一句話:“父母的愛都深如大海,但是質量有差別”,從“打針有些疼”、“不要捉弄小孩”、“給小板凳揉揉疼”、“像牛頓一樣”我體會到了這個愛的差別與方式。
告訴孩子“打針有些疼”,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從容鎮定些,既能減輕痛苦,又能保護自己,也是激發了孩子的勇氣,而絕不通過哄騙或是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逗”孩子應該是兒童的快樂為前提,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是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和失落。所以捉弄孩子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對于孩子來說卻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孩子在生活細節上不精明,有“像牛頓一樣”的毛病,只要不是大事,請允許他有這些毛病。欣賞孩子不是只贊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它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像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二、把學習做成輕松的事
“讓孩子識字不難”,我也和作者有相同的感觸,可能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喜好,添添喜歡文字遠甚于圖片,在他眼里文字是有內容的,是有趣而生動的。因為在公共場所里,我們總不失時機的指給他看一些文字,比如路牌、廣告牌、車牌、提示牌、店鋪牌等等。天長日久,孩子養成一種習慣,看到字就想讀出來。但愿孩子從完全專注的閱讀中獲得樂趣,成為愛閱讀的孩子,因為書籍是一根魔杖,會給孩子帶來學習上的一種魔力,能讓他的智慧晉級。
另外我深有收獲的是“開小賣部”游戲,其實就是孩子不停做“應用題”的過程。在游戲中孩子的樂趣放在首位,學習放在第二位。數學教育不要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數字上,不要拿干巴巴的計算來為難孩子。學習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學習也可以在快樂中進行,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三、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孩子是從哪里來的”,這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問,并讓每個家長都難回答的問題。盧梭在《愛彌兒》中舉過一個例子,有位媽媽告訴兒子他“是媽媽從肚子里把他屙出來的,屙的時候肚子痛得幾乎把命都丟了”。盧梭認為這個回答很經典,因為它告訴孩子的是一個生孩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媽媽在“孩子是怎么來的”后面立即跟上了“痛苦”,既給了孩子一個肯定的回答,又不會挑逗他的想象。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哪怕孩子的毛病就來自他自己,也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答案是肯定的,批判意識的培養首先得讓他敢于講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始終教導孩子尊敬老師,也允許孩子對老師提出質疑,允許孩子在權威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長因為這些事訓斥火嘲諷孩子,不但壓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時再在教他說些言不由衷的話。
“遇到一個‘壞小子’”,孩子在學校生活中總有可能碰到的問題,那么愛孩子,就幫他創造一個和諧的局面,化解矛盾,而不是去報復,不要給他制造麻煩。
“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那就是--實事求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應盡可能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虛榮的家長累壞了自己,也坑了孩子。越是實事求是,孩子的人生就越是順利,他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會讓我們更驕傲。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家長一遇到問題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這只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么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而“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這一觀點,讓我眼前一亮,深受啟發。任何事情,當它里面包含有交換、被監督、責任等因素時,它的有趣性就會大打折扣。想讓一個人喜歡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這方面給的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的剝奪,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感,產生珍惜感。吧作業當刑具使用,還是當獎品使用,這不是個小區別,它是分水嶺,決定了你是在走向目的,還是走向目的的反面。
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在要求,是成人把學習暗示成一件“苦事”。有誰會喜歡苦呢?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才是勤奮。
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在意孩子的成績,但絕不向孩子要分數。家長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鉆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態度,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想要“100分”,就別要求孩子考100分。
采取“考好了不獎勵”政策,當然也有“考壞了不批評”的配套政策。庸俗獎勵只能帶來庸俗動機,它使孩子不能專注于學習本身,把獎品當做目的,卻把學習當做的一個手段,真正的目的丟失了。
五、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我們努力工作原本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最后卻在“祖國的未來”--兒童的教育上除了麻煩,于家于國,這樣干“事業”的意義又是什么?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借口。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