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西林職高 吳亞芳
隨著社會發展的深入,人們相互合作的機會大大增加,口語表達能力也顯得越來越重要,重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素質的培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種比讀寫能力更復雜的能力,它的構成中還包含有舉止風度、語調音色、應變機巧等等因素,它是一種較為高級的復合體。這種能力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就要求我們在訓練時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循序漸進,進行科學的訓練。又因為它是一種較為高級的復合體,故我們在訓練時不能把它孤立起來訓練,應注意多管齊下,以達到最終目的。
一、積累
(一)語言積累
如何評判一個人語文素質的高低,人們常常會用滿腹詩文,能寫會說來衡量。滿腹詩文就是語言積累豐富,能寫會說是能力,那么說什么(本文只談說話能力)?其實說的就是自己的心理積累。如果沒有積累,說的能力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積累與能力相比,積累是更基礎的東西。
提到語言積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記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書呆子和書袋子,好像強調了語言積累,就一定會阻礙人們的靈性和創造力,其實這是種誤解,是一種機械認識。語言的積累的途徑是讓學生建立筆記本,在閱讀時做好讀書筆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積累:
第一:字的積累。漢語言常用字2500個,次常用字1000個,掌握了這些字正確的聲、韻、調和字義,說話時運用起這些漢字就會像魚兒游進大海,自由自在,輕松愉快。
第二:詞匯的積累。詞匯是概念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基本元件。掌握豐富的詞匯有利于人們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這是說的基礎。無論哪一位演說家,他的語言都會表現出詞匯豐富的特點。即使不是普通人,如果詞匯貧乏,說話也會平淡無味,象個癟三。
第三:錦言佳句的積累。句子是進入語言實用交際的最小單位。如果說語文是文化的載體,那么句子就是文化的細胞。漢語句型,不僅包括了漢語的全部表達形式和語法現象,而且濃縮了漢民族數千年來對自然、人生、社會、藝術、哲學等等的文化積淀。不同的實詞、虛詞的選用,句式的選擇,語序的搭配,都包含了漢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心理模式。我們看看,那些膾炙人口的錦言佳句是那樣廣泛地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語言和思維、發展和變化。讓學生們大量積累這些錦言佳句,無疑是一種非常可貴和可靠的思維訓練和言語訓練,是他們學習和發展說話能力的內容素材和形式規范。
第四:精美詩文的積累。為了體現文學的整體性,還必須積累典范的精美詩文。這是最高級的語言積累。學生在這些精美詩文中學到的語言,已不僅僅是一種純工具性的語言符號系統,而是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方法體系等整個文化體系。多積累精美的詩文,可以潛以默化地提高一個人的學識修養、道德情感及人格心理狀態。如我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第五:指導學生平時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生動的語言。
(二)生活積累
說話的材料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觀察自然風光,體察世態人情,深入人們的內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奧妙。要求學生用日記或生活札記的形式,抓住細節特征記錄下來,并深入思考生活,這樣,既積累了說話的材料又訓練了思維。
二、心理素質的培養
當然,心理積累不完全是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它還包括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說話活動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心理和生理過程,它是以表達為中心的將思維快速轉換成口語的過程。但是,學生的說話學習,并不是冷漠地、被動地、消極地進行的,而總是伴隨喜、怒、哀、樂、懼等各種各樣的情緒、情感,并根據自己的或社會的需要對說話采取親近或疏遠的態度。這就是心理過程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在說話活動中,學生還根據自己的需要,帶著一定的目的,在說話中克服種種困難,這是心理過程的意志因素在起作用。這些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在學生的說話活動中都起著特定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常有一些學生緊張得哆哆嗦嗦,說起話來面紅耳赤、支支吾吾、語無倫次,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究其原因,不是由于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差,而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學生自身心理素質不好,加上平時鍛煉少,缺乏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當眾說話時便過分緊張、膽怯,從而影響了表達質量。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長期以來傳統的“滿堂灌”、“滿堂講”使學生已習慣了做一個三尺講臺下的“聽話者”,在聽講中,他們慢慢地丟失了“說的能力”,也喪失了“說”的欲望,越來越走向自我封閉。所以要使學生善“說”,教師在說話訓練過程中應注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步掃除說話時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在說話時能顯示出一定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素質。同時培養學生關愛世界的情感,豐富能夠說出來的內容,打開自我封閉的大門,做到樂說,欲說,從而“動之以心,發之于口”。
三、科學地訓練
如果說積累及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培養說話能力的基礎,那么練就是培養說話能力的最好的良方。說話能力構成因素復雜,訓練內容多樣,途徑也多,訓練應通盤考慮,有計劃地進行。應遵循能力發展由低水評向高水評發展的規律,擬定說話能力的序列,使訓練計劃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在多年實踐中,我采取的辦法是三步走:
第一步:自由說話階段,只交任務。利用早讀課或每節語文課課前三分鐘,按學號依次上講臺,不限內容,或闡述一成語,或演繹一句格言,或自己請同學質疑答問,愛講什么就講什么,旨在練膽量、找感覺。老師只作宏觀上的控制,對學生的評價一律是表揚,意在鼓勵。這樣學生較能放得開,也便于教師從中發現學生的說話潛能,有的放矢地去開發學生的潛力。
第二步:定向討論階段,把訓練引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依據課文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適時組織課堂辯論或由學生試講淺顯的課文。或者把社會上一些熱門的話題或學生生活中碰到的有爭議性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這一步意為培養學生敏捷正確的思維方法,通過實踐掌握基本的說話技巧,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有理。
第三步:命題說話即口頭作文階段,對說話的諸能力進行綜合訓練。經過一階段的培養,學生已具備了較好的學識積累,情感蘊藉和獨立思考能力,這是開展口頭作文的良好基礎。口頭作文練習可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可以是課堂即興口頭小作文如結合課文請學生介紹作家或作品,請學生講解名人名言或成語,讓學生講有關故事等;可以專門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抽紙條(教師事先準備好若干張小紙條,上面寫好演講題目)即興演講;也可以提前布置口頭大作文題目,使學生通過充分的準備再到課堂上當眾宣講或進行演講比賽等。為此,教師要為學生當眾講話確定一些標準,如能根據題目敘述內容,敘述要條理分明,講話要掌握適當的語調、語速和語氣聲音洪亮,發音準確而清晰,表情與身體動作要自然美好等。
然而在實施這一訓練方法時,還需要根據班情的不同而把握好時間的“度”。
總之,厚積才能薄發,學生有了廣博的知識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加上科學的訓練,說話才會如“萬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擇而出”。
作者郵箱: YAD_YAN@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