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軍升
《荷塘月色》是現代文學膾炙人口的佳作,新教材在編寫時新增了部分內容。筆者認為這新增部分實在很有必要。
朱自清作為現代文學的大家,其散文有著顯著的特色。讀者(包括學生)希望閱讀原汁原味的作品。高中生已具備初步的閱讀和欣賞能力。新大綱也明確要求學生“能對課文進行闡發、評價、質疑”,只有原作品才能給學生以足夠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欣賞神采之筆,也要讓學生體會美中不足。課文在描寫荷塘上的月色時有一句“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舊教材把“峭愣愣如鬼一般”刪去了。在課堂上,不少學生就此提出質疑:“如鬼一般”給人一種寂寞怕人的感覺,那和“荷塘上的月色”所呈現的那種平靜不是不相協調嗎?學生明顯地感受到了此處的不同(這也可能是舊教材把其刪去的原因之一吧),在討論中同學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一種觀點認為這句話在此段中和作者的心情不一致,應刪去為好。一種觀點則認為不應刪去,其原因有二:首先,“峭愣愣如鬼一般”是用來形容“斑駁的黑影”的,比喻本身十分恰當。尤其在這樣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作者心里極不平靜又獨自一人在“高處叢生的灌木”下,確實會有這樣的感覺‘其次,這樣感覺和下段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正好銜接,也是作者暫時的寧靜向不寧靜的過渡。更有人認為作者就是在這種寧靜一不寧靜的反反復復的心情下度過的。
就文章本身而言,其他兩處的新增內容都是課文所不可缺少的部分,更容易使學生理解課文。作者描寫荷花時說它“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如果說“明珠”和“星星”兩個比喻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那么“美人”則用生動的擬人表現了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如剛出浴的美人”(新增加的)能充分突出荷花的標致美麗,給人以無限的美的空間和無盡的想象,更能突出作者不平靜心緒中暫得的一份安寧。文中增加最多的文字是梁元帝《采蓮賦》。作者一聽到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寧靜的心情復又紛然,由此而想起采蓮的事。六朝的“少年的女子”“蕩著小船”“唱著艷歌”的“熱鬧”和“風流”,《采蓮賦》的“妖童嬡女”“嬉游光景”之“有趣”令作者神往。但現實的郁悶,作者又覺得“無福消受”,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鄉思。作者正是在這種貌似反復的歷史記憶中尋找寧靜,來表達自己那種欲超脫而不可得的矛盾心情。《采蓮賦》那“群居”的熱鬧和《西洲曲》那“獨處”的妙處也印證了作者所說“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的心境。讀者也只有將他們聯系在一起,腦海中才能呈現出一幅完整的“江南采蓮圖”。舊教材刪去了《采蓮賦》,從“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直接過渡到“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給人感覺內容不夠連貫。教師在解釋分析想起江南采蓮表明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時,往往會描繪少年女子蕩舟唱歌的情景。而《采蓮賦》的“嬉鬧”場面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作者不平靜的心情。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