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1. 沁園春雪
【學習目標 】
一、 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二、培養學生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熏陶。
三 、理解作者通過對北方雪景的描繪所迸發出的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當今英雄空前的偉大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預習形成】
(一)1 詞的知識
2、《沁園春雪》的寫作背景
(二)初讀全詞
1.正音:分 嬈 遜 數 汗
解詞:惟余 競 折腰
紅裝素裹 風騷
2.下列詩句朗讀節奏有錯的一項是( )
A.望/長城內外 B.數/風流人物
C.山/舞/銀蛇 D.欲/與天公試/比高
3.《心園春 雪》的體裁是________,其中“沁園春”叫________,題目是________。
上下闋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上闋中具體寫景時,運用比喻、對偶化靜為動的句子是________,
4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 這首詞的上下闕各寫了什么?全詞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三)1 詞中提到的歷史人物的主要功勛
2古詩詞中的詠雪名句
3借助網絡、圖書,閱讀毛澤東的詩詞,寫一點體會。
【 合作展示】
1激情誦讀
2 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② 作者 對雪景的描述,由哪個詞領起?它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③問題:“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 發揮你的想象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3、 ①問題:為什么說前兩句是過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②“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
③“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他們有什么共性?“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
④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你怎樣認識作者對這些人物的評價?
⑤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幾句?“2008感動中國人物”特別獎頒給了“全體中國人”,請就此事談談你的看法
4 這首詞的語言、表達方式有何特點?
5、比較閱讀。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首題為《江雪》的(投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冰封雪凍的千山萬徑,寒江垂釣的孤獨漁夫,言簡意深,請同學們分析,這首詩與《沁園春.雪》在感情基調上有什么不同?
閱讀毛澤東的《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試與《沁園春 雪》就內容及寫法上的異同作一些比較。
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澤東
漫天皆白,
雪里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
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
贛江風雪彌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
比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
6 自由展示:毛澤東作品閱讀心得或課件。
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根據自己的印象,寫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數不限。
2.雨說
鄭愁予
教學目的:1.激發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啟發學生感受現代詩歌的節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養學生解讀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學重點:1. 用喜悅、歡快的語調朗誦全詩,體會本詩明麗清新的風格。
2. 理解意象,把握本詩的主題,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學方法:誦讀感悟法。聯想想象法。評析欣賞法。
教學用具:錄音機、小黑板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步驟:
《雨說》教案設計
一、導語
同學們還記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嗎?詩可以娛目、娛耳、娛心。其實,在中華詩歌的寶庫里,還有許多燦若星河、異彩紛呈的現代詩,她們吸收了幾千年詩詞深邃的神韻,借鑒了外國詩藝自由的腳步,感受著新時代清新的氣息,裝點了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的盛裝。今天,就讓我們和著喜悅、輕快的節拍,去聆聽“雨說”,去感受現代詩歌的魅力。
二、解題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臺灣,1915年開始發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發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寶刀未老”,勤耕不輟,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被稱為“浪子詩人”。現旅居美國,為“現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雨說》是他復出之后于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詩歌以新穎而鮮活的意象,靈動而多情的語言,抒發了對兒童濃濃的關愛之情,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真誠的祝福。詩人從小在炮火中長大,他深切體味過戰爭的苦難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視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關愛”對童年的意義。“雨”成了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正寄寓了詩人真誠的希望。
三、分析理解詩意
1. 找學生讀課文,其他學生正音
2. 回憶如何賞析詩歌(出示小黑板)
① 注重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受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頓,讀出節奏,富有激情。)
② 品味重點語句,感受詩的意境。
③ 整體朗讀全詩。實現對全詩理解的升華。
(一)朗讀
1.在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就語調、語速、語氣、重音、停連等作標記,感受全詩洋溢的音樂美。
(明確:語調、停頓、重音)
2.師配樂范讀,學生仔細體味詩中的意境。
請學生說說詩人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情調?(輕快、喜悅、蓬勃向上、充滿活力)
3.小組讀。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過聯想、想象把這些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圖畫,并且給畫面起個題目。
師示范:如第五小節:在淅淅瀝瀝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們嬉戲的腳印清晰可見,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發,池塘里的魚兒活蹦亂跳,還有唱著歌謠的溪水……
題目:大地期盼的春雨、充滿愛心的春雨、與孩子一起嬉戲的春雨、勇敢地笑著的春雨……
(找一組學生一個描述畫面,一個有感情的朗讀)
3. 教師引導學生理清各章節內容之間的聯系,把握詩歌的寫作思路。
4. 這首詩歌分為四層意思來展示,首先點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時候雨來到了大地;其次點明雨的來意和雨的親切邀請;再次點明雨的來意,要教會孩子們勇敢地笑,最后呼應開頭,點明雨的祝福。
(二)品味
(過渡語: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它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它是生命的源泉。權勢抓住“雨”這些特征,贊頌人間永恒的愛,于是“雨”成了春的腳步,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
1.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一些詩句,反復吟詠,細細品味。(自由發表見解)
2.朗讀“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小溪漸漸喑啞歌不成調子”,體會,這一節內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齊讀第七、八兩節,品味其中的“笑”。 體會:這兩節中,“勇敢地笑”反復出現,詩人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第七節中,詩人借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這些自然界的精靈,抓住他們生動的一剎那,抒發自己對勇敢、樂觀、自信的贊美。第八節,用兩句氣勢高昂的對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將感情推向高潮。有了愛,才會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的笑,才有希望,“笑”體現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強調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孩子們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最后一節中寫道:“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顯然,“雨”帶來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這種“甜”了嗎?請引用詩歌中的內容陳述你的理由。
6. 首詩通篇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什么?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對詩歌的表達有什么好處?(明確:擬人的手法,讀了讓人倍感親切。)
7.請閱讀副標題,然后說說: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關系?(明確:副標題便于我們理解詩的主旨。這首詩特為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作,表明了作者對中國兒童的期待和祝愿,同時也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針對性強。)
(三)全班齊讀,感悟全詩。
四、小結
這雨不是波勃狄倫的《苦雨》,而是甜田地叫著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長出甜甜的蘋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雨》,而是充滿“溫聲細語”、充滿“愛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連月不開”的霏霏“淫雨”,而是腳步輕快、其潤如酥的喜雨。這雨滋潤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這雨帶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充滿快樂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殘酷的。四月。這雨“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又親近人們,帶來了笑聲和歌聲,這雨使天地人和諧交融在一起。這雨帶來的春天,是納斯鳥語花香的“甜蜜的春天”。“雨”對少年兒童“說”了這么多,你有什么話對“雨”說嗎?請簡要說說你的想法。
五、作業:1以“我對雨說”為題寫一首詩,仿照本詩的結構回答雨說。
2 以“雨的自述”為題,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小散文,體會這兩種體裁的區別。
3 選取兩個畫面進行生動的描繪。
4 積累關于寫雨的詩句,寫在讀書筆記上。
板書設計:
雨說
鄭予愁
節奏美:富于變化
人情美:愛的使者--擬人-意象
意境美:清新、歡快
雨說
鄭愁予
愁予詩風輕美如音樂
雨說情思歡快撒人間
田圃牧場小溪畫春景
愛的使者傳播真情意
3. 星星變奏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 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今天,我們學的《星星變奏曲》就是一首高貴的詩。現在就請同學們初讀這首詩。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
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體驗與反思:
設置情境,激發興趣
理解課文內容。
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
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滲透思想教育。
五、課堂練習:
.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
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作業設計:
課后閱讀其他朦朧詩人如舒婷、顧城、北島等的代表詩作,
深入體會朦朧詩的審美特征。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星星 理 想 光明 美好 幸 福 溫馨好美 寒冷嚴酷
向往光明 否定現實
教學后記
4. 外國詩兩首
<蟈蟈與蛐蛐>、<夜>
知識目標: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能力目標: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教育目標: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后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合課后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
四、反復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當堂做完《目標檢測》
教學課后記:
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感情,從中體會詩歌的美,并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著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