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文閱讀教學對話教學的中的對話指教師、學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產生的一種以學習語言為本體,以文本言語為中介而展開的在認知、情感、精神領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師與生、生與生、師與文、生與文之間的互動,最終促使學生產生個性化的感悟,積淀語感,促進言語和精神的同構共生,提高全面語文素養的動態過程。語文教師要以人為本,轉化權威角色,創設師生和諧對話的教學氛圍;要尊重個性,利用“預習報告”,創設師生和諧對話的教學空間;要精設話題,巧妙點撥,創設師生和諧對話向縱深發展;要重視言語教學,回歸生活,尋求語文教學中師生和諧對話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和諧對話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許多國家開展了對話式教學的試驗。對話教學的內涵包含了民主、平等、溝通合作、互動交往、創造生成和以人為本,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洋溢著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因而能把學生培養成能動的、創造的、富有對話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現代人。
《語文課程標準》兩次提到“對話”:“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指教師、學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產生的一種以學習語言為本體,以文本言語為中介而展開的在認知、情感、精神領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師與生、生與生、師與文、生與文之間的互動,最終促使學生產生個性化的感悟,積淀語感,促進言語和精神的同構共生,提高全面語文素養的動態過程。
“對話”成為閱讀教學必然的選擇,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對話教學改變了傳統閱讀過程單向灌輸與被灌輸的主客關系。對話教學是多向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交流,是生命主體間言語與精神的溝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對話教學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對話教學改變了學生作為工具、手段、奴隸的處境,使學習活動成為促進學生言語和精神成長的一部分。三是對話教學順應了開放教學的需要。開放教學實行的是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其他學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溝通。這樣,教師作為知識壟斷者的權威被消解了。
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和諧對話呢?筆者在近幾年的閱讀教學中,通過有益的嘗試,以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以人為本,轉化權威角色,創設師生和諧對話的教學氛圍。
閱讀教學的首要策略就是突出以人為本,重在人的全面的教育發展,換言之,是以培養全面和諧、自由發展的人為最終教育目標的。閱讀教學除了要教人言語,教人學會讀書、作文外,還要教人學會做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真人。我們目前的語文教育正患上了只講知識點,只講機械的訓練,而漠視人的存在,只見分數不見人的毛病,這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事實上,離開了人本教育,缺失了人文性,言語、讀書、寫作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的批評雖有些偏激,但也的確觸著了沒有“人”的教育的痛處。
我們有句老話兒:親其師而信其道?梢娏己玫膸熒P系對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更應摒棄師道尊嚴、高高在上這種滯后的認識,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只傳授教科書上知識的權威,更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師的教學是為了不教這一全新理念。
要想學生親其師,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教師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該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課時面對學生的時候,我們不是禮節性的點點頭,而是充滿真誠的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氣溫驟降,我們感到寒冷時,急切的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在課余一起評論甚至一起爭論李白、超級女生或周杰倫,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這時我們不僅是他們的老師,更是他們的朋友、同志、兄長、嚴父或慈母。
愛學生,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我們的教育便現出了成功的曙光?梢韵胂,那些愛學生的教師會想:這么可愛的學生,我怎么能不想法把他們教好呢?那些愛老師的學生會想:這么好的老師,我怎么能不聽從他的教育呢?教師變權威角色為愛的使者,這樣的課堂,肯定是師生暢所欲言的課堂,這就為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和諧對話創設了氛圍,解決了師生能夠達成和諧對話的問題。
二、尊重個性,利用“預習報告”,創設師生和諧對話的教學空間。
閱讀教學的過程不可能是教師把他對“文本”的理解“注入”學生的頭腦中,而是學生在擁有對“文本”的自我理解并與教師展開平等對話后,才有可能通過自主選擇、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對“文本”更豐富、更深刻、更顯教育意義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學生主體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能動的發揮,才能使每一個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個體,真正得到屬于自己的那份“理解”。正如鐘啟泉教授在他的《社會建構主義: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一文中所說:“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蓖瑫r,就此而言,面對同一“文本”,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個解釋文本,文本的理解沒有絕對劃一的“通釋本”,無怪乎當下語文教改中的模糊教學已引起一些同仁的關注。
通過嘗試,我采用的“預習報告”這一教學手段,既幫我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難易、多少等掌握程度,又能調控教師對語文教材知識重難點的設立與處理,做到所教授的是學生應學的,所質疑的是學生想了解的。
“預習報告”的內容在每堂課學習前,可以是布置學生明確出對所要學內容已經了解或掌握的知識點,可以是明確發現了的不理解、有疑異的地方,可以是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思考問題,學生先進行自行解答……先學后教是“預習報告”這一手段的根本目的,完全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是“預習報告”可行性的根本依據。
課堂授課空間隨學生的實際需求而富于變化,靈活而豐富多彩,師生間和諧對話需要言之有物的問題得以解決。
三、精設話題,巧妙點撥,創設師生和諧對話向縱深發展。
話題閱讀教學是指師生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共同選擇、確立一個話題,然后圍繞這個話題去搜集信息,閱讀文本,自主探究,之后師生就閱讀探究的成果展開對話,切磋交流,最后形成新認識、新見解的一種閱讀活動。實施話題閱讀教學是實現對話式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種延伸。在話題閱讀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達到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目的。在話題閱讀教學中,師生共同圍繞一定的問題展開對話,在對話中人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的,這就為實現對話式教學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話題閱讀教學的一般流程是:創設情境,確立話題閱讀理解,自主探究對話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認識,拓展運用。因此,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我總是很注意話題的確立和設計,想方設法創設一種有利師生和諧對話的情景。
同時,語文課堂教學也是語言的藝術。設定再好的授課內容一旦到課堂,也會有隨學生主體感知差異等因素而需變化的情況出現。這時,教師的設疑、點撥如果靈活、恰倒好處,不僅會解決授課過程中學生無話可說,進入僵局這種局面,更會促進學生解疑答難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師生互動達到有擴展,有深化,有融會和貫通。
教師的適時、適當地點撥,語言簡練,準確,感人,富于啟發性,為實現師生和諧對話創設了情境,會使得師生和諧對活繼續向縱深發展。
如在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當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我問:如果從騙子的角度為這篇童話重新取題目,可以怎樣?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爭著為課文取題目。即后我又追問:為什么安徒生卻要取為《皇帝的新裝》?此時課堂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稍后有了小聲的議論,但無人舉手回答,我知道自己問題可能大了些,馬上給了提示:大家可以先試從作者的寫作意圖來揣摩。經我及時的提示點撥,課堂又活躍了起來。
四、重視言語教學,回歸生活,尋求語文教學中師生和諧對話的最佳途徑。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即言語能力。言語能力只能在言語實踐中培養。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人類有語言的本能,人類在出生之前就奠定了語言智能發展的基礎,但人的這種語言本能必須在言語活動中才能“蘇醒”。在語文課堂中實踐對話教學,強調學生主體的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言材料,給予學生更多的語言刺激,才能把學生的語言潛能激發出來,把他們想像、創造等多方面的智能的潛力激發出來。因此,閱讀教學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言語的學習。哪怕是一個詞語的錘煉,它都會成為誘發和促進思維的拐杖、酵母和跳板。“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一個“朵”字,就讓我們隨著郭沫若心靈的眼睛看到了自由幸福的牛郎織女。言語教學的是否有效,始終是一個須充分關注并切實解決的問題。所謂“言語有效性”,可從兩個方面去把握,一方面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中言語形式對經驗傳達的文學效能;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用言語訴說的方式(書面的或口頭的),來闡釋“文本”的自我理解,看看其言語表達真誠、準確與否,看看他們是否真的擁有了“自己”的語言。
語文學習中的生活斷裂現象相當嚴重。學生一跨入校門、一坐進教室,相遇的就是知識、訓練、考卷,而相關生活的種種感受體驗、情感思考,似乎與學習毫無關系。對生活的隔絕,使得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著完整的生命全息的人也不復存在,這一點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恰是致命的缺憾。我們提倡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學習生活,只有這樣,語文學習才是一潭“活”水,才有可能為學生所愿學、樂學、善學。
“閱讀首先是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然后是學生之間就作品所進行的對話,教師參與后,則是學生、教師就作品所進行的對話!币虼耍鳛橐晃徽Z文教師,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對話中發現,在發現中對話,在對話中感悟,又要善于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真誠、信任的對話氛圍,歸還學生的話語權,讓他們會處處展示自我,追求創新;既要通過盡可能多的對話實踐,讓學生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自我對話,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獲得某種感悟和理解,并從而獲得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又要設置恰當的話題,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在的對話欲和表現欲,使他們以充沛的感情、極大的興奮投入到對話中,汲取知識,努力表達自己的見解、感悟和體驗,通過對話提高自己,通過合作共同發展。同時,在閱讀、探究、質疑、感悟、品味、交流等對話形式中,師生要學會相互傾聽,讓對話更有效,更和諧!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視野》覃潤昌 覃波主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主編 劉墨 歐陽芬 開明出版社
3、《社會建構主義: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 鐘啟泉
賈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