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的閱讀考點和方法
在閱讀試題中,記敘文閱讀的試題是最普遍、最廣泛的,題型的設計角度也比較開闊、豐富,相對來說所占分值也較多。所以對記敘文的閱讀我們不可掉以輕心。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其考點主要包括:
(一)整體感知文章或語段(以下統稱文章) 整體感知文章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總體思路,弄清結構層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間的關系、順序,進一步整體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層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內容; 4.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見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斷、選擇等。
(二)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歸納中心思想
根據題材內容,分析結構層次,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以寫事為主的文章: 1.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后時間分析; 2.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地點轉換分析; 3.按事情發展的階段分析。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長的階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點分析; 3.按表現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條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變化分析。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觀察景物的觀察點的變化,即空間變化分析; 2.按不同時間的不同景致的變化,即時間變化分析。
記敘文的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是對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的內容的概括、提煉,是通過人、事、景物所表現出的中心思想。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1.分析文章標題:有的文章標題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結尾:有的記敘文卒章顯志,用簡短的議論、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議淪抒情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與中心密切相關; 4.結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礎上歸納中心;
5.有些文章比較復雜,必須從多方面人手,綜合分析,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文章,歸納主題,屬于分析、概括、綜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脫離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讓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據,常見的考查方式有對比閱讀、文章閱讀,題型有表述、判斷、選擇等。
(三)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文為主.兼用描寫、議論、抒情。
記敘文的表現手法是多方面的:
1.記敘文的記敘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
記敘文中的描寫可分兩大類:一是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描寫有正面也有側面描寫,描寫有的結合各種修辭手法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以突出強調描寫的對象,有的則是運用白描,使文字樸實、簡練、干脆。
3.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閱讀時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4.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5.記敘文中的語言特色,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或樸實或生動;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閱讀時要細加體會。
分析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語言特色,既要求宏觀上整體把握文章,又要有具體而微的細致分析,常見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填空、判斷、選擇等。
(四)理解文中詞語、句子的含義與作用
這部分內容包括文章中近義詞、關聯詞的選用;聯系語境揣摩詞語或句子的特定含義;理解詞語或句子的淺表意思和深層含義;體會詞語或句子的表達效果與表達作用,各種修辭在文中的運用與作用等。
理解詞語、句子在文中的含義與作用是記敘文閱讀最基本的要求,常見的考查有:辨析詞語、選詞填空;詞語句子含義的理解和作用。題型一’般有選擇、填空、簡答等。
(五)此外記敘文中,記敘的線索、要素,記敘的詳略,過渡、照應等也是考題中常常涉及到的。
這部分內容是記敘文閱讀的基本要求,常見的考查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簡答。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近幾年來考試改革的深入,今后語文考試會出現主觀性試題、開放型試題,以全面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認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答題中有所創建。
初中語文閱讀復習指導二:解詞語含義
[能力定格] 如果將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文中豐富多彩的詞語就好比樹上生機勃勃的綠葉。有了詞語的“綠葉”,大樹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樣,只有與樹枝、枝干緊緊相連,詞語的綠葉才能閃爍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謂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也就是準確地把握詞語的“葉”與文章的“枝、干”之間血脈相連的關系,從而準確地把握詞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
具體地說,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就是聯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詞語的轉化義、語境義,其中最主要的是語境義,它包括詞語在語境中的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及言外之意等。
[方法導航] 一、聯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一個好的寫作者在遣詞造句的過程中,總是緊扣中心思想來選擇他認為最恰當的詞語。因此,當我們剖析一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這個詞語與文章中心思想的關系,想想這個詞語是否體現了文章的主旨。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中有這樣一句話:“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這里的“傲然”就須聯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我們知道,《白楊禮贊》是借歌頌白楊樹歌頌北方的抗日軍民,歌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而這里的“傲然”正是這種精神的形象體現。因此,若是僅僅回答“傲然”表現了“哨兵”挺立的姿態是遠遠不夠的,要能夠指出“傲然”一詞在這里形象地表現了北方的抗日軍民以及整個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抗戰精神,才算是正確理解了這個詞語在這里的含義。
二、聯系人物形象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中有這樣一段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這個“排”字本是一個很普通的動詞,意為“依次擺好”,但用在這里,卻有了它特殊的含義。我們知道,孔乙己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既不能中舉,又不能放下讀書人的架子,終日混跡于底層貧民中間,且還要忍受他們的嘲笑,那種讀書人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因此,當他有了一點錢,雖然只是區區九文大錢,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這個“排”字,便充分表現了他這種急于炫耀的心理,可謂一字傳神,讓人深深感到這個孔乙己的可笑、可憐、可嘆!由此可見,當我們聯系人物形象分析這一個“排”字,我們便看到了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因此,當我們閱讀一段刻畫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詞語里所隱含的有關人物形象的深刻內涵,要從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這些詞語的作用。
三、結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不單要聯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還要聯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總是有感而發,因情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脈一般貫穿文章始終,因此,當我們分析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時,不可不考慮這個詞語所浸潤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又”是一個很普通的副詞,“找”是一個很普通的動詞,但用在這里,卻有了深刻的含義。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在與兒子分別之際,父親的一言一行都體現出對兒子的濃濃的親情,而這種親情的自然流露,又在兒子“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而這里的“又”、“找”正體現了這種感人至深的父子親情。“又”表現了“我”被父親的背影深深感動,被父親的背影所體現的親情深深感動,由此對父親產生了深深的眷戀,故而淚流難止,一流而再流。同樣,“找”在這里也表現了“我”對父親深深的眷戀。從這個“找”,我們仿佛看到了“我”依依難舍的目光,感到了“我”依依難舍的親情。
--正是聯系貫穿于全文的情感,我們才正確把握了這兩個普通詞語在文中的深刻含義。
四、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在近年全國各地的中考試卷中,許多分析詞語含義的試題都需聯系上下文來進行分析、理解,因此,這一方法尤其要認真掌握。例如,散文《爹娘》中有這樣一段話:“家里祖祖輩輩都沒有人讀過書,父母巴望我這一輩出個讀書人,讓我六歲就上小學。那時,書費很便宜,連學費也才四元;但是要湊夠這四元錢也是十分困難的。正如一首詩所描述的那樣:我的學費,是從奶奶蓬亂的頭發里梳出來的;是從爺爺額上的皺紋里犁出來的;是從媽媽去雞窩里撿雞蛋時的笑容里溢出來的;是從父親滿是老繭的大手與鋤頭把之間發出的吱吱聲里濺出來的。我的學費就這么昂貴,昂貴到需要全家幾代人付出。”
“昂貴”的本義是“價格很高”,但聯系上下文來看,很顯然不是這個意思。從作者的描述來看,這里的“昂貴”應該是指這區區四元的學費包含了全家幾代人艱辛的勞動。由此可見,在特殊的語境中,詞語會產生特殊的含義,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有時,加點詞語處于文中的總起句中,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下文的具體表述來理解加黑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有時,加黑詞語處于文中的總結句中,則需要我們根據上文的具體表述來理解加黑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例如,《晉祠》中有這樣一段話:“這里保存著我國古建筑中的‘三絕’。”有一道試題即要求解釋“三絕”的“絕”字在文中的含義。很顯然,“這里保存著我國古建筑中的‘三絕’。”是整段文字的總起句,下文則是對“三絕”的具體描述描述了以圣母殿為代表的造詣極高的古代筑群,可見,“絕”在這里的含義應該是“造詣極高的建筑物”。
另外,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有時還需從修辭的角度、從限定的角度去考慮。
高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