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市高級中學 李琴芳
明朝中山王徐達住宅(今南京瞻園)有這樣一副對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云何處是唐宮漢闕,小苑西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間有舜日堯天。(唐李賀《將進酒》有“桃花亂落如紅雨”句)。一張語文試卷上出現這樣一道題目:給出上聯,將該對聯的下聯的順序打亂之后重新排列。這樣一道題目難倒了大批考生,不少考生沒有理順對聯上下聯平仄相對的規律而失分。而近年的全國高考語文試卷都出現對聯題,這說明對聯這種古老而極有實用價值的文學樣式重新喚起人們的關注。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對聯藝術,對于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素質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對聯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說是,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
一、對聯體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字樣式。雖然目前語文教學大綱對對聯知識并未作學習規定,教材也未把對聯知識作一種文體知識進行介紹,參考資料中也不重視對聯,中學語文老師也較少提及對聯,但這并不表示對聯不重要。對聯是一種雅俗并存、運用極廣的文學形式。內容上,它可以言志、詠物、喻理、諷喻、記史、敘事、慶賀等;運用范圍上,無論是婚喪嫁娶,節日慶賀,還是開業遷居,從繁華的城鎮到偏遠的山村,對聯都無處不在?梢哉f沒有哪一種文學形式的應運有對聯如此之廣。國學大師陳寅恪曾經說過,對聯不僅能體現漢語的特性,還有四條檢測功能:一、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是否知分虛實字;二、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是否分平仄聲;三、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言之貧富;四、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簡而言之,對聯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理應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得到積極的利用和開發。史學家周劭先生說:“在中國文學各種有韻之文的體裁中,如駢文、詩詞、賦銘,都要以對聯為基礎。所以過去的讀書人,無不以對對子為基本功,這門基本功練好了,才能進入各種體裁的領域中!备傻氖,對聯的思維方式與語言學的教學理論不謀而合。小孩子學說話是從獨詞句開始再到雙詞句然后再到句子。而一旦句子出現也必定帶上表示語言單元之間關系的虛詞。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我就只讀書,上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幾天對我很嚴,對課也逐漸加上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對聯的訓練就是思維的訓練與表達的訓練。而如今的學生文化底蘊薄弱,對聯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對聯的人文性體現在它以最精煉的語言和最富有韻律的節奏集中反映人們的生活。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性,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意加以滲透,可以從一些特殊的字詞引申開去,挖掘方塊字后面深厚的文化意義。
二、對聯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廣泛的運用空間。
1.利用對聯導入新課
恰當地引用對聯可以搞活課堂氣氛。我在講解柳永《雨霖鈴》時,我將網上的對聯雅座里的一幅對聯:“烏云漫卷天盡沙(天凈沙)”,“狂風大作雨淋淋(雨霖鈴)”借用過來,細心的同學發現其中的“機關”,由此引出對詞牌名的介紹。
在講解《秋水》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引用了這樣一副對聯:東魯春風吾與點,南華秋水我知魚。這副對聯可謂神韻無窮,它道出了儒與道兩種文化的根本特質。這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一是儒家的,一是道家的。但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儒家和道家在這個地方卻達到了某種一致,這便是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合--中國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然后再讓學生去體會莊子的思想自然水到渠成了。
而在講授《鴻門宴》的時候,我引用了一幅對聯導入課文“兩舟并行,櫓速不如帆快。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我問學生這幅對聯說的是誰?當學生回答說是樊噲后,我解釋其中的奧妙--相傳這是清代名儒紀曉嵐與江船武夫的對聯。武夫上聯:“兩舟并行,櫓速不如帆快”。這是拿古人魯肅和樊噲的諧音說文不如武。紀曉嵐的下聯是:“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這是拿古人狄青與蕭何的諧音說武不如文。學生深感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時候,我趁熱打鐵介紹《鴻門宴》的背景。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壓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在介紹本文的作者時,就可先向學生介紹郭沫若題蒲松齡故居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甭撜Z言簡意豐,深入淺出,指出了蒲松齡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義地。通過介紹對聯,還使學生欣賞到了對聯藝術的精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然后以聯為綱,聯系課文展開教學,聯語起到了加深學生對課文藝術特色和思想意義的理解的作用。
2.借用對聯講解時代背景
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們在介紹作者時往往是羅列生卒年月、主要作品、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等,篇篇如此、課課如此,時間一長形成一套固定模式。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情緒。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主要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長能力的過程。學生連學習興趣都沒有了,還怎么談學習過程呢?利用對聯可以打破這種模式而有所創新。
在《琵琶行(并序)》這一課里,借用“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勾留江山別離情”這幅對聯,可使學生對白居易在怎樣的背景下寫下了這首長篇敘事詩有一個形象、鮮明的認識。對聯寫的是:在一個楓葉瑟瑟的夜晚,潯陽江頭,由長安貶到九江的詩人白居易,聽了一位長安歌妓彈奏琵琶、訴說身世之后,抒發他自己的抑郁不得志。詩人為什么會有“天涯淪落”之感呢?這是由于他任長安諫官時,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觸怒了皇帝,被從長安貶到九江,任江州司馬。那時他心情痛苦,加之又聞琵琶聲,更是傷感萬分,故有此意。
3.巧用對聯講解語法知識
相傳,古代有一個能文的長工與一富家小姐對過一副對聯,上聯是小姐出的,出句不斷增字,即玫瑰――香玫瑰――一支香玫瑰――鬢角斜插一支香玫瑰――紅顏小姐鬢角斜插一支香玫瑰。下聯是長工對的,老師可以寫出“糞桶”二字,要學生加字與上聯相對(下聯全句是中:黑臉大漢肩上平挑兩個臭糞桶)。對句字數不斷增加,句子結構漸趨復雜,難度越來越大。對句中運用了名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動詞,還動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還對人物形象的描繪。這樣便能讓學生在極少的文字里和極短的時間內學習和運用了極豐富的語法知識。
三、對聯在語文教學中有著深遠的作用。
1.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對聯是一組詞語的組合,這種組合短小精悍,很具有張力,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詞,這就挑戰了學生的思考和創造能力,引起探求和解決的欲望,在充滿挑戰的同時又是那么具有趣味。對聯中包含很多的文化積淀,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趣味。
《祝!分姓f:“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那么脫落的一聯是什么?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注解去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論語季氏》,有這樣一段文字: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郝勗姡劧Y。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在這段文字中,朱熹對“不學詩,無以言”的解釋是“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對“不學禮,無以立”的注解是“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據此,我們知道已經脫落的對聯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
這些引用自然生動,擴充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他們的趣味性,可謂:“一石二鳥”。
2.充分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我國古典章回小說在每次講說之前,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個題目就是后來的回目。它是由對偶整齊的兩個句子構成,語言精煉,概述具體。如初中語文課本中接觸過的就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紅樓夢》)。在語文課的講授中,如能用一些這樣對仗工整的聯句往往能起到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中發現有些板書的設計上有對偶的地方,接近對聯,因此我覺得可以就此讓學生來概括,以訓練其這方面的能力。在講解《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為了讓學生對蘇辛詞派的風格有更多的了解,我借用了郭沫若題辛棄疾墓前的一幅對聯:鐵板銅琵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3.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用“非常之觀在于遠處險峰;博達之學在于深思慎取!弊鳛椤妒嫉梦魃窖缬斡洝返目偨Y語,以展示作者治學處世的人生態度。這富有哲理啟迪的對聯將會成為同學們行身立志的行為準則,成為他們的人生信條。
學習《沁園春雪》時,用對聯對詩人毛澤東作這樣的介紹及評價:“澤色繪成新世界;東風吹復舊山河。”此嵌字對聯言簡意賅,很大氣,高度頌揚了政治家的偉大氣勢和非凡抱負;對學生加深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增知助記作用
我在講解《蜀道難》中“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句詩時,為了讓他們記住砯字的寫法,我給學生講了一個“絕對”的故事。冰在古代漢語中,左邊的兩點水只有一點,“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這是一個很難對的對聯的上聯,據說紀曉嵐對出了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萬繁體字是草頭。很工整,令人拍案叫絕!據說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書生趕考路上結識了一位姑娘,兩人情意相投,一起飲酒作樂,姑娘出了上聯“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難住了書生。書生準備趕考回來后迎娶姑娘,誰知第二年春天,姑娘居然離奇去世了,墳頭開滿了丁香花。見到此情此景,書生不禁潸然淚下。眼前的景物不就是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對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領域是很廣闊的。只要我們對對聯有深厚感情,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沉甸甸的責任感,那么也必定會很好地把對聯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并收獲到意想不到的喜悅。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