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琪
前文我們談了古代漢語里的尊稱和謙稱,那么很自然地便要牽涉到敬詞和謙詞的使用。事實上,古代人在日常交際活動中,常常要在動詞之前用一些詞語表示對對方的敬意。通過閱讀一些古文,我們知道,古人向別人表示敬意的方式無外乎兩種:一是直接用敬詞向聽話人致敬;一是用謙詞表示自謙,這其實是說話人在間接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
先看直接表敬的例子,請注意句中的加點詞語:
1、 墨子曰:“請獻十金。”(《墨子公輸》)
2、 徒屬皆曰:“敬受命。”(《史記陳涉世家》)
3、 (張良)曰:“沛公不勝杯勺,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4、 先生幸告之以便記,請奉教。(《史記滑稽列傳》)
5、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戰國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
6、 君惠徼福于蔽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傳僖公四年》)
7、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陳壽:《隆中對》)
8、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9、 禹錫在兒童時已蒙見器,終荷薦寵,始見知名。(劉禹錫:《寄權舍人書》)
10、 請訴之,愿丈人垂聽。(馬中錫:《中山狼傳》)
在上面的十個句子中,“請”“敬”“謹”“奉”“幸”“惠”
“辱”“枉”“猥”“蒙”“垂”皆為常用的敬詞,但用法有別:
“請”“敬”“謹”“奉”所修飾的是說話人自己的動作或行為,但和聽話人有關,如例1、例2、例3和例4,都是表示說話人自身的恭敬態度。再如“奉送”“奉答”等。
“幸”“惠”“辱”“枉”“猥”則是修飾聽話人(有時是
對第三者而言,如例8)的動作或行為,但和說話人有關,如例4、例5、例6和例7,主要是意在表明對方這樣做無異于辱沒委屈了自己(即聽話人)而讓說話人感覺到有利或者是在受惠。再如“辱示”“惠賜”等。
而“蒙”卻表示說話人自己(或是居下者)在蒙受聽話人(或居上者)的某種恩典,如例9,它修飾的也是說話人自身的動作或行為。“垂”則與“蒙”正好相對,它表示聽話人(或居上者)對說話人(或居下者)施予了恩典,如例10,所修飾的卻是對方的動作或行為。
這些是直接表敬的敬詞,再看間接表敬的謙詞。古語中的常見謙詞有“敢”“竊”“忝”“猥”“優”,它們修飾的是說話人自己的謙卑或是客套,如“竊聞”“竊以為”表明自己是私下里聽說,私下里認為,純屬客氣話。請看下面的句子:
1、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2、臣聞吏儀逐客,竊以為過矣。(李斯:《諫逐客書》)
3、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三國志魏書少帝記》)
4、猥以微賤,當侍東客。(李密:《陳情表》)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透過以上諸例不難看出,無論是敬詞還是謙詞,它們原來多是動詞或者形容詞,但已經表示了動詞或形容詞本身的語法功能,反而要在句中修飾動詞,從而具有了副詞的一些功能,我們稱之為表敬副詞。請比較下面兩句中“請”的用法:
1、 請京,使居之。(《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2、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 。”(《墨子公輸》)
此二例中,例1中的“請”是請求對方(句中為莊公)做某件事,屬動詞;例2中的“請”是(楚王)向對方(墨子)表示敬意的,表明自己已對墨子心服口服,不想攻打宋國了,屬表敬副詞。當然,由于多數表敬副詞在現代漢語里已不常用,所以其意義有時也很難準確地譯為現代漢語,需要結合上下文細加把握。
地址:滕州市濱湖鎮望莊中學
姓名:馬兆琪
郵編:277515
電話:13869495732
作者郵箱: bhsql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