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班級:七年級(4)班
授課時間:2009.04
【教學目標與要求】: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1. 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過程與方法: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方法 】
1.誦讀法
2.品讀法
3.理讀法 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教學重難點】:能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 身心準備
1、 聽歌:《愚公移山》
2、 聽故事《愚公移山》.
二、談話引入、激趣。
同學們,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歷經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還被人們廣為傳唱,當然也有人認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認為哪種說法好,帶著問題我們走進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關問題知識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篇。《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漢書藝文志》中錄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認為是晉人張湛注釋編寫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義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關于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關于神話:
神話,關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向往。
4、檢查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懲( ) 迂( ) 焉( ) 箕畚( )
荷( ) 叩( ) 齔( ) 匱( )
亡( ) 太行( ) 懲山北之塞( )雍( )南
一厝( )朔東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疏通文字。
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并畫出朗讀有疑問的地方。
2、聽讀。
要求,注意朗讀有疑問的地方。(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
3、自讀課文。
(同桌合作朗讀,有問題的地方互相糾正)
4、指明讀
師生共同評價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三、研讀課文1--2自然段
1、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質疑。
學生提出疏通有困難的字、詞、句。全班合作交流解決。
3、指名學生翻譯
小組和其他同學補充。
四、歸納交流
指出這兩段文字中的字、詞、句中的特殊用法。
1、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2、一詞多意
且 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語氣詞)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裝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焉”充當“置”的賓語,前置。)
5、古今異義字
五、小結
六、作業
1、背誦課文1、2自然段
2、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的音、形、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