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的動力,是發展智力的最活躍的因素。學生的興趣只有被充分地激發出來,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那么,在語文課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巧設導語。
一個好的導語就像一首歌的序曲,它能馬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一節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學過的知識作鋪墊,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導入新課;可通過講述與本節課相關故事、古詩等導入;還可在新課的開頭針對教學內容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而導入。這些方法都可以在上課時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創設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語文教學心理學表明,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截然不同的。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采用多種手段創設與教學相適應的具體情境,使學生置身其中,以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其思維,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提一個問題, 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還要不斷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積極思考,追求創新,使學習更加自主進行。
三、品評欣賞,愉悅身心。
同其他學科教學相比,語文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中,時時處處都能領略到一種美。可以說,語文教學中處處都滲透著美學的因素。所以,我們要盡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設法調動學生的全部感官去感知各種美,以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這樣,語文教學再不是單調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審美教育。這種融知識教學與美育為一體的語文教學,無疑更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不斷更新教學形式。
從生理學的角度講,單一的形式容易抑制大腦的興奮中樞,從而降低學習效率。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時期,再好的教學形式如果重復太多,學生也會感到厭煩。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通過聽錄音、看幻燈片、看錄像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藝術,語言要幽默風趣,態度要和藹可親,使自己所教的課生動、活潑、有趣。
五、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的關鍵是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而且是師生雙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在平時教學中,我們都知道,為學生所喜歡的教師一走進課堂,氣氛就顯得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反之,學生如果厭煩某位教師,那么對他所教的課也不會產生興趣,甚至討厭這門課。可見情感是教學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因此,教師要重視情感的投入,要以自己真摯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等情感信息,使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一件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