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導入是把課堂教學引向深入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課堂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生引領到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情境中。因此,恰當精妙的導入能使課堂教學收到預期的效果。
導入必須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只有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始終為教學活動所吸引并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才能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的課堂氛圍,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下面簡要探討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
一、以實物和圖片導入
初中生處在青少年時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根據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利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引發注意力,激發興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講授《少年閏土》時,先出示掛圖,講解題目:深藍色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大西瓜,其間有一個戴銀圈、手捏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的少年,他就是少年閏土。(板書課題:少年閏土)這樣導入,形象直觀,易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接受新知識。
二、歌曲導入
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產生愉悅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樂導入,會使學生快樂地進入課文,接受新知識。如教《愚公移山》時,我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當教室里響起優美的歌聲時,學生仿佛已經置身于遠古時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堅定決心,很自然地就進入到學習狀態。
三、溫故導入
以學過的知識作鋪墊,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如講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先讓學生說出古代描寫春天的詩句。當談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指出這句話里包含著朱自清的兩篇散文的篇名,讓學生找。學生找出來后,我就擦掉詩中的其他五個字,只剩下“春”字和“綠”字。我說,《綠》我們過去已經學過了,《春》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新課。用一句詩引出作者的兩篇散文,引出新的課題,使學生感覺新穎。
四、故事導入
故事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內涵。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或事例來感染學生,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如《天上的街市》導入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通過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順利導入新課,又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五、設疑導入
有針對性地設置相宜問題導入,能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創設逐疑探秘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惟。如在講《聽潮》時,先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看到過海嗎?聽到過有關海的故事嗎?而導入魯彥的《聽潮》。
六、視頻導入
以聲動情,視聽結合。以視頻導入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豐富其情感體驗。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采用現成的視頻材料導入,這樣能強化視覺,增強學習效果。
除了上面談到的課堂導入的方法之外,還可以用謎語法、舉例法、典故法、名人軼事、情景導入、舉例法等導入新課。究竟該用哪種方法,要根據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雖然“教無定法”,但是如果我們積極鉆研,不斷探索,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藝術得到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