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教學中必須遵守的教學理念。課改中教師應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好奇心強、喜歡表現等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氛圍,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而語文學科又具備教學容量大,知識面寬,實用性強,信息傳遞快等特征,教學中更應該突出興趣教學,以便觸動學生學習的“情弦”,激發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實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的教學成效。我認為培養小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創設氛圍,激發興趣
良好的生活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同樣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良好的教學氛圍。濃厚的教學氛圍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催動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達到內部情趣與外部環境的和諧統一,澎湃的激情與知識的意蘊相互碰撞,從而點燃心靈的火花,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來創設氛圍,激發興趣。
(1)上“有形”課。指的是課堂教學要有繪畫的功效,具備青、黃、赤、白、黑五色的視覺色彩,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觸動學生靈動的求知欲。如根據課文具體內容張掛山川景物、名勝古跡、名人書法等字畫,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領悟課文的精髓。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出自己喜歡的圖畫,譬如指導學生畫自己的家鄉,將自己的家鄉用色彩繪畫出來,并寫點簡短的說明文字,在班內互相交流,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上“有聲”課。指的是課堂教學要有音樂的功效,具備宮、商、角、徵、羽五音的聽覺享受,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觸發學生鮮活的求知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運用朗讀磁帶、配音課件、欣賞音樂等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增強課堂的活潑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利用適當的課時聽聽音樂,欣賞欣賞歌詞,從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譬如聽校園歌曲《鄉間小路》,讓學生在欣賞美妙旋律的同時,感受歌詞的淳樸美。“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鋤頭在肩上,牧童的歌聲在蕩漾,喔嗚喔嗚他們唱,還有一支短笛也在吹響。笑意寫在臉上,哼一曲鄉居小唱,任思緒在晚風中飛揚。多少落寞惆悵,都隨晚風飄散,遺忘在鄉間的小路上。”聽著這樣的歌曲怎能不讓學生浮想聯翩呢?又怎能不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呢?當然也會自然而然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趣味。
(3)上“有情”課。指的是課堂教學要有詩詞的韻味,充沛的情感。常言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師首先應帶著一顆情感的心登上講臺,精神飽滿地講授每一節課,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學生的真情。要培養學生走進課文,學會感受課文中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的情感,達到純美的教育與人性的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效果。
二、拓寬閱讀,催發興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渠水的鮮活清澈,正是因為有源頭活水的不斷注入。教學中的閱讀就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頭活水,教師在傳授教材內容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拓寬閱讀的訓練;要讓學生這渠水蓬勃鮮活起來,必須為其注入豐富鮮活的“活水”,即知識底蘊。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教材,勢必束縛住學生靈動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積極的創新意識。
而拓寬閱讀就像催化劑一樣,催動學生的心靈,打開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從“井底”中跳出,由“青蛙”轉變為“天鵝”,放眼看世界,看宇宙,看人生;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拓寬閱讀的方法有多種類型,筆者認為,最有效的莫過于建立“班級圖書角”,每位學生每個學期捐獻一本書,全班就會有四五十本書供全班同學相互交流。這樣一個學期下來,每位同學至少可以閱讀四五十本書,達到資源共享的良好效果。
當然,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給以正確的指導,并作好定期的抽查,如查閱讀筆記、詢問閱讀情況,適當做點閱讀講座等。這樣,學生邊閱讀,邊整理筆記,天長日久就會積淀下豐厚的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展示才華,點燃興趣
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表現,有強烈的好奇心等特點,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平臺,讓顆顆純潔的心都劃出閃亮的火花,點燃興趣之燭,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秀出自我的機會,讓每一份真情都能夠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譬如舉辦詩歌朗誦會、辯論會、故事演講會;加強美文誦讀、培養良好的晨讀習慣等。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擺正自己位置是“主導”,而不是 “主體”;學生才是教學中的“主體”。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不是取決于教師傳授知識的多少,而是取決于教師能傳授良好的學習方法,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趣味性。
“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的興趣、動機和渴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培養求知欲,激發興趣,變苦學為樂學才是人性化的教育教學,才能培養出有創造性的人材。
【張家口 尚義縣第一中學 王 江 張家口 尚義縣新興街小學 張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