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意象,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練習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法
教學重點:
1、賞析詩歌的景、理、情。
2、寫作練習。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設(shè)計: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間游子思婦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shù)特點。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和措辭的分析,深刻領(lǐng)悟作者的在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4、寫作訓練。詩歌教學不管是欣賞境界,還是鑒賞語言,其目的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更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師: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以前學過的與月亮有關(guān)的詩句。
(生自由回答。)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
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李白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
5、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
7、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王維
13、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
1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15、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馬戴
16、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盧綸
1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杜甫
18、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
20、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
2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
2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 對聯(lián)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劉方平
25、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李商隱
26、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
2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軾
28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29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
30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31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清詩紀事》
師: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同學們就說出了這么多寫月亮的詩句,并且這些詩句中的月亮各有獨特的含義,寄托著詩人不同的情感。我們一起歸納總結(jié)以下這么多的月亮大體有哪幾種含義。
1、征夫游子思鄉(xiāng)之情。例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2、女子相思懷遠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離愁別緒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4、懷古傷今之情。例如: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5、感嘆宇宙永恒人生短暫。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總結(jié):月亮是美學符號,是中國文人心中的圖騰。榮格在《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guān)系》:“每一種原始意象都是關(guān)于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包含著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fù)了無數(shù)的歡樂和悲哀的殘余,并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生成。”
師:皎潔的月亮在眾多詩人的筆下散發(fā)著奪目的光芒,寄托著別樣的情感。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聞一多先生曾給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又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說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領(lǐng)略一下詩人筆下的月下美景。
(板書課題:春江花月夜)(播放朗讀帶錄音)
二、景--春江花月夜美景
師:首先,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一遍課文,感受一下詩歌中描繪的意境
(生朗讀。)
師:這首詩歌都描寫了哪些景物呢?這些景物描寫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哪部分呢?
(生答:春、江、花、月、夜。景物描寫主要集中在開頭部分。)
師:下面我們有請女同學齊聲朗讀課文“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這部分,同時思考詩人筆下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呢?
(女生讀)
(生答:幽美而深遠。空明澄澈,美妙絕倫。)
師:詩人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選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現(xiàn)力的物象,構(gòu)成令人心馳神往的神秘的藝術(shù)境界,描繪了一幅氣勢宏偉、幽美恬靜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絕美的春江月夜風景圖。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fā),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三、理--宇宙人生哲理
師:看到了如此美景,詩人又想起了什么呢?
(生答:詩人想到了人生短暫、宇宙永恒。)
師:是的,面對著幽美深遠的月下美景,詩人的思緒觸碰到了人生、宇宙。請一位同學朗讀“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空流水”這三聯(lián)。
(生朗讀。)
師:這位同學朗讀時感情比較充沛,不過,還應(yīng)注意“何人”“何年”要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我給大家范讀一遍。
(師范讀。)
師:詩人的這些思索真的就只是感嘆人生的短暫,宇宙的無窮?我們一起看講義的第一部分,比較張若虛的宇宙人生哲理與這幾句詩歌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1、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2、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4. 人生若晨露,天地邈悠悠。 (阮籍《詠懷》)
5.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應(yīng)氏》)
(小組討論,交流意見,選出代表發(fā)言。)
(生答:課文中的宇宙人生哲理比講義詩句的似乎要豁達一些。)
(生答:張若虛筆下的人不是指自己,也不是指個人,而是指整個人類。)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分析得都有一定道理,講義中的詩句,譬如蘇軾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面對浩蕩無盡的江水,詩人覺得個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暫了,生命的轉(zhuǎn)瞬即逝實在令人哀嘆傷感,概括而言就是宇宙永恒,人生苦短。而張若虛卻沒有落入“感嘆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雖然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人類的存在卻是綿延久長的。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與“年年只相似”的江月才得以共存。詩人從大自然從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頹廢和絕望,而是一種欣慰,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diào)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生討論以短語概括本詩節(jié)意境:清明潔凈,奧妙無窮。)
四、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師:隨著時間的流逝,夜色漸濃,詩人心里的感傷之情也越來越濃。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余下的部分。
(生朗讀課文。)
師:這種美景和人生思考又觸動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生齊聲答:游子的思歸之情,思婦的相思之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shè)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種相思,兩種閑愁),一往一復(fù),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師:是啊,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大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這人生圖象,引出這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剛才同學一致認為是思婦相思之情和游子思歸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達思婦相思,哪些表達游子思歸呢?詩人又是如何表達的呢?
(1)“可憐樓上月徘徊”八句承“何處相思明月樓”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思念,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nèi)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2)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xiāng)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xiāng)!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六:寫作訓練
師:跟隨著張若虛的描寫,我們徜徉在春江花月夜的朦朧里,深深地為之陶醉,“此景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最傷是離情”啊。請同學們打開小作文本,在七八分鐘的時間內(nèi)完成講義中第三部分的寫作練習。同桌二人各選一題。
1、以優(yōu)美的文字再現(xiàn)詩前十句的畫意詩情。
2、從詩歌“花”“月”等意象中任選一個,寫一段15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描寫、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
師:哪位同學先展示一下自己的文筆?
(生讀文。)
師:請這位同學的同桌點評一下。
(生點評。)
師:這位同學描寫得比較忠于原詩,開頭總括了整段的中心,接下來寫月光朗照下的世界是那么神秘、多情、朦朧。
師:下面請選擇第二話題的同學讀讀自己的作文。
(生讀文,生點評。)
師:聽了這位同學的作文,大家忍不住鼓起了掌。的確,他寫得太棒了,老師都不好意思把自己寫的讀出來了。
(師讀下水作文。)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這時一輪明月從地平線升起,遠遠望去,就好像從浪潮中涌出一樣。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閃耀于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彎彎曲曲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了一層潔白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江天一色,纖塵不染,一輪皎潔的孤月懸掛在半空中。
我所仰望的明月,在五千年歷史的天空游弋。它越過秦漢,越過唐宋明清,在滔滔的長江中浸洗過,在滾滾的黃河中沐浴過,多少人的目光和靈魂被它朗照?李白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張若虛問月:“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蘇東坡問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光在李清照的詞里平平仄仄吟誦,月光在阿炳《二泉映月》的弦上流淌,月光蘸著花香在朱先生的荷塘上空朗照.......我們托著月亮,一步一步想歲月縱深處走去,我們偎依在月我交融的懷里取暖。
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朗讀,感受到了張若虛筆下的春之畫,江之卷,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也品味了詩人與眾不同的宇宙人生哲理。詩人認為人生的短暫的,而人類卻是綿延久長,可以與江月共存的。同時,我們還賞析了詩中的游子思歸和思婦相思之情,學習了詩人巧妙的手法。學習了這么優(yōu)美的詩篇,今晚,仰望天空,看到那彎清冷的新月時,我們又能生出多少美麗的遐想啊?潘知常說:“中國人那根極輕妙、極高雅而極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溫潤晶瑩流光迷離的月色輕輕撥響。一切的煩惱郁悶,一切的歡欣愉快,一切的人世憂患,一切的生離死別,仿佛往往是被月亮無端的招惹出來的。而人們種種飄渺幽約的心境,不但能過假月相證,而且能過在溫婉宜人的月世界中有所期響。”
板書:
教學目標:
1、領(lǐng)略詩歌意境。
2、賞析景、理、情。
3、寫作。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遠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暫--永恒
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凄清婉轉(zhuǎn)
學生學習資料:
一、比較張若虛的宇宙人生哲理與這幾句詩歌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1、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2、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二、填空練習。
(1)“可憐樓上月徘徊”八句承“何處相思明月樓”句,寫 。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思念,而是用“月”來烘托 。
詩篇把“月” ,“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 ;二是 。 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 ,也是 。
(2)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 、 、 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
“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的 之情。
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 ;“無限”也無限地加深了 。
三、寫作訓練。
1、以優(yōu)美的文字再現(xiàn)詩前十句的畫意詩情。
2、從詩歌“花”“月”等意象中任選一個,寫一段15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描寫、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