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概述
本課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小說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小說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我們要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通過小說,我們將感受沈從文所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走進詩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讀與品味中體會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邊城》的故事情節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詩化的風味,籠罩著濃郁的寫意色彩。語言凝練,清新,簡約,典雅,而又具鮮明的地方性。字里行間彌散著生活特有的氛圍、意境的文字,小說中可以說到處都是。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給翠翠畫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體會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體現。
2.品讀文中關于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把握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選文中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對小說結構和主題所起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的閱讀發現為線索,教師的閱讀提示為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閱讀信息的能力。
2.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閱讀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2.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翠翠這個人物是“愛”與“美”的化身的含義。
教學難點
小說以《邊城》為題的含義,對作者所要表現的“人性之美”的體會。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學生在此之前,剛剛學了兩篇的小說,對小說閱讀中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的基本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
2 學生為高二年的理科生,對文學感興趣的不多,對文本品味鑒賞的自覺性不夠,表達不到位。
初始能力: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已有對文學作品初步感知能力,缺少的是鑒賞力和感受力。
信息素養:
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雖已掌握信息技術的一般知識,但從網絡等媒體中獲取知識的意識較差。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創設情境的教學策略,感受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純厚的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
2.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策略:課前、課中均以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主線,引導學生解讀分析鑒賞人物,感受人性之美。
3.自主學習策略: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拓展資料,在深入解讀課文主題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促進思維的深層次加工,達到能力的遷移內化。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多媒體教室。
2、學生觀看視頻片斷《血色湘西》和《人物沈從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美字筆畫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人卻很少。
--沈從文《在昆明的時候》
世上最美的東西莫過于凄婉纏綿的情思,玉溪生李商隱說“春心莫與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鮑照也說“兩相思,兩不知”。
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現他心中的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我們一起來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2.回顧第一課時的內容
相濡以沫-- 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二)、自主鑒賞--人性美在翠翠身上的體現
1.問題導入: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小說的一大特點,翠翠是《邊城》之魂,但在節選的文字中我們找不到關于翠翠的外貌描寫。根據你的理解,給翠翠畫像。爭取做到“形”、“型”、“神”的統一。
2.學生活動:學生交流,推舉代表展示。
3. 原作片斷賞析
4. 賞析提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爺爺相依為命,對其關懷備至 。對于愛情羞澀又真摯,后來儺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著心上人的歸來,是一個理想化,純美化的形象。
5.拓展:血濃于水,古樸的親情牧場。
(三)、合作探究--如歌行板 詩意的湘西世界
1. 原作片斷賞析
2.問題導入:找出小說節選部分關于邊城民俗的描寫。思考:選文部分對湘西的民俗描寫有何作用?
3.學生活動:分組品讀最感興趣的民俗描寫片斷,說說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觀看視頻:《血色湘西》民俗表現片斷
5.賞析提示:古老的湘西,古老的茶垌,悠悠的邊城,悠悠的渡口,那份如酒般醇,如水般清的湘西鄉土人性美、人情美,孕育在如詩如畫的青山綠水里,濃釅釅的化不開,總會撩撥迷醉者的思緒。景致柔媚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和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和率真,似林泉深處悠悠飄出的牧歌。古拙的湘西風情,既是健全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的不可或缺的活動背景,又是“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一理想本身的組成部分。
(四)、感悟提升--溫柔淡遠 原生的人性天堂
1、問題導入:思考小說以《邊城》為題的含義
2、拓展延伸:學生周記展示--對自然率性人生的向往
3、看視頻:專家解讀《邊城》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探究
比較:《血色湘西》與《邊城》結尾對比。探究:在純美的世界里,翠翠的愛情為何以悲劇告終呢?
結論提示:小說中的人性美與環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現出中國的一種傳統文明。這種農業文明中有許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他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從文
六、結語
問題導入:請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你心中的小說《邊城》
《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贊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們譽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杰作”。我們對《邊城》小說的解讀雖已告一段落,但人類對愛與美的追求將永遠不會停息。
六、板書設計
如歌行板 詩意的湘西世界
血濃于水 古樸的親情牧場
溫柔淡遠 原生的人性天堂
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附:學生周記展示
其實這樣很美
喜歡漫無目的的行走,然后走進一家書店,安靜地閱讀。
可以一個人獨處卻永遠都不會感到孤獨,跟朋友又可以很合群,這就是我。
會莫名其妙地對一個向我走近的的陌生人微笑。
喜歡微笑和哭泣,哭泣讓我覺得真實,我仍然是一個容易感動的人。
喜歡與孩子玩耍,因為始終相信,一個人只有在無雅的兒童面前,才能顯現出靈魂深處最可愛最真實的一面。
每天不管怎么忙,都會抽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喜歡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喜歡的人,更一廂情愿地以為別人會接受。
有時也喜歡沉默,沉默并不是不開心,只不過是想把心凈空。
看到一個認識的朋友,雖然沒有上前打招呼,但在背后默默地關注他,就知足了。
每一天醒來,發現陽光和身邊最愛的人都在,便是美。
其實這樣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