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教學設計
設計者:黃鈿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及用法。
(2)了解項羽的生平及其性格特征,并學會辨證地評價他人。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思考。
情感目標:通過探究項羽最終選擇烏江自刎的原因,激發學生昂揚向上的情感,加深對人生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1)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征,對項羽進行辨證的評價。
(2)探究項羽最終選擇烏江自刎的原因。
(3)掌握紀傳體文學的寫作手法。
【教學手段】
(1)運用對話式教學,讓學生與傳主、作者對話。
(2)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
(3)應用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對照注釋或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的讀音和含義,注意“是、疾、止、見、相、過”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完成對文本的字面理解。
2、將不能理解的句子劃出來。
3、查閱資料,了解項羽的生平。(可以三四個人合作完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江山如此多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有史以來,在中華民族這塊古老而悠久的土地上,曾誕生過無數的英雄豪杰。我們剛剛走進了歷史,走進了偉大文學家司馬遷的巨著《史記》,與項羽這位威武雄壯、叱咤風云的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面碰面,我們感到了歷史的滾滾硝煙撲面而來,一曲悲歌彌漫了我們的心田。掩卷沉思,我們該怎樣認識與評價這位英雄,從而提高我們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便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任務。
二、檢查預習: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
學書不成,去
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
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
聞之皆爭下項王
田父紿曰:“左。”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2、找出并解釋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的現象
梁以此奇籍
項王然其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3、下列黑體詞意義和用法不正確的一項 ( )
A.毋妄言,族矣! 滅族,名詞活用作動詞
B.項王然其言 以……為然,認為……是對的 形容詞意動用法
C.籍獨不愧于心乎 獨自
D.然今卒困于此 副詞,終于,最后
答案 c
4、指出以下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
②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答案:①判斷句 ②被動句 省略句
5、在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中,不正確的是( )
A.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譯文:老天爺要滅亡我,我為什么還要渡江呢?
B.兩人嘗有德于項梁。 譯文:兩個人曾經對項梁有恩德。
C.于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 譯文:于是項羽就立即和漢王在廣武澗交談
D.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譯文:別再做那些徒然使天下百姓父子受苦的事
答案 c
三、解讀文本,認識人物
分部分閱讀文章,注意挖掘細節,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分小組討論。
(一) 少懷壯志
出身武將世家,與楚淵源深厚。少時即胸懷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幾次學習“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學”
(二) 叱咤風云
英勇非凡,霸氣十足。但比較缺乏沉穩,易怒,莽撞。
(三) 垓下悲歌
性情中人,豪氣沖天。但在謀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戰爭的實質。
四、討論:項羽才氣過人,英勇非凡,但最終卻落得個自刎烏江的悲慘結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悲劇呢?(可適當讓學生接觸本課文以外的,有關項羽的知識)
明確: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的素質。
不能知人善用,過于強調個人的力量目光短淺、自恃功伐、足勇少智。
第二課時
一、學習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1、學習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的末尾對項羽的評價。(課后第一題)
2、司馬遷的這段文字指出了項羽的哪些優點和缺點?
參考答案:這段文字肯定了項羽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英勇善戰、迅速推翻暴秦統治的巨大貢獻,指出了項羽在策略上放棄關中,在諸侯中陷于孤立的失誤,批評項羽居功自傲,迷信武力而不自責的品行。
3、請在課文中找出能表現這些優點和缺點的文段或句子。
4、請學生發表對項羽的看法。
提示:①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
②評價歷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嚴格的歷史性
--科學的階級性
--充分的全面性
二、從不同的角度評價歷史人物。
重點研讀“垓下悲歌”,探討項羽最終選擇烏江自刎的原因。
1、讀“霸王別姬”和“烏江自刎”兩部分內容,體會其悲壯美。
2、思考討論:項羽本可以東渡烏江,為什么最終選擇自刎?
小結:烏江亭長的出現是誘因,項羽自身的性格是本因。
烏江自刎的原因是明義知恥衛尊嚴。項羽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他樹立起一座豐碑: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
3、結合前人評價項羽評價的詩歌,談談你認為項羽是否應該自刎?請說明理由。(結合課后思考探究練習二進行)
(1)下面三首詩對項羽的評價有什么不同?你同意哪一首詩的觀點?
題烏江亭 [唐]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絕句 [宋] 李清照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參考答案】:
晚唐杜牧的《題烏江亭》認為:勝負是兵家之常,項羽在烏江邊雖遭失敗,但只要“包羞忍恥”,仍是“男兒”好漢。江東弟子人才輩出,項羽若渡過江東,吸取教訓,以后“卷土重來”也大有可能。作者認為英雄豪杰應能伸能屈,要有“忍辱負重”的精神。兵敗雄心在,如果臥薪嘗膽,一切從頭開始,“東山再起”是有可能的。他的觀點是“男兒大丈夫”兵敗自刎并不足取,而“忍辱含垢”、力圖雪恥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
北宋王安石的《烏江亭》認為:楚軍身經百戰早已疲憊不堪,壯士也為之悲哀,垓下兵敗的頹勢已難挽回。江東子弟雖然還存在,但有誰愿意為項王“卷土重來”效力呢?作者認為此時的項羽已是軍民離心,不再是當初起兵江東之勢了。而今中原兵敗,大勢已去,實無回天之力。縱使回到江東,也不可能有當年的輝煌了。
身經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的女詩人李清照的《絕句》,對項羽是非常推崇的。詩中認為:人活著時應當作“人間豪杰”,即使死了也應當成為“鬼中英雄”。項羽西漢初年在烏江自刎的事,到北宋末年已過去千年之久,但作者至今還思念著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氣節。作者認為項羽是位豪邁剛強、壯烈感人的悲劇英雄。她不以成敗論人,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氣概豪壯,可敬可畏可歌可泣,令人敬仰。
(2)、為什么三位詩人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這三首詩表面上寫的是楚霸王,實際上是作者對現況的思考、分析和總結。要正確理解三首同題材詩,必須從作者的個人際遇談起。
杜枚乃世家子弟,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研究文學政治經濟,準備入輔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順,中年時歷經磨難,終于被招為“考功郎中、知制誥”,所以,在他看來,只要以平常心看待勝敗,“包羞忍辱”,總結失敗的教訓,必能“卷土重來”。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觸動了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們聯合起來反對新政,革新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產生了這種看法:楚霸王因為當時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才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當時的處境已無回天之力。就算項羽回到江東,只怕也難以招集人馬卷土重來。就算重頭再來,但因失敗已成定局,無人支持,是無法轉敗為勝的。
李清照作為北宋過度到南宋的詩人,目睹了宋高宗狼狽南逃的經歷,于是從女性的角度,對項羽為人的價值高度作出評價。作者的用意在于用項羽這個“不肯過江東”的寧死不屈來諷刺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紙醉金迷。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大好河山,但求偏安江南。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
這三首詩一直是詩評的焦點,眾說紛紜。如果項羽不死,歷史是不是真的就能改寫,這個誰也說不準了。
三、返觀自身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通過對《史記項羽本紀》的解讀,我們得以走進項羽豐富的內心世界,得以與霸王同喜同悲,得以感受英雄獨特的人格魅力,在項羽的身上,我們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又如何在現實中升華自我呢?
自信但不能自負
真誠坦率
重視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應該博采眾長,提升自我……
四、總結
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踐志。 擇生與擇死的思考,構成一個人、一個民族隆起的脊骨。沒有這偉大的設計,是沒有偉大的人和偉大的民族的。
五、布置作業:寫一篇以項羽為對象的人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