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姜堰中學 周維軍
本文刊《語文學習》2008年11期
一股叫做“一料吃遍天下題”的暗流正在神州大地涌動。
所謂“一料吃遍天下題”就是用一個“經典”的“百變通”的作文材料去對付所有高考作文題的策略。可能嗎?聽“一料吃遍天下題”的“專家”作報告似乎是可能的,因為一個“林語堂教學方式不拘一格”的作文材料,至少可以用在2004年以來的18份不同高考作文命題上。而不久前在書店看過一本叫做《高考作文經典材料“百變通”》【1】的書,一個“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材料,至少可以用在30多道不同的高考作文(含模擬)題上。該書作者又由此“開發(fā)”出作文“通用模子”,此“通用模子”以“西西弗斯”為例,150多字的材料,中間七處關鍵部位用方框框出,寫著“可根據主題變換的詞語”十個字,考生在考場上無須構思,只要將模子搬上來“完形填空”即可!
神奇嗎?不神奇;可悲嗎?可悲!危害大嗎?大!試對此“作文騙術”分析診斷如下:
為什么說不神奇?因為此說充其量只是一種簡單的概率思維而已。相信每一位改過作文的老師都會不斷發(fā)現諸如貝多芬、愛迪生、司馬遷、史鐵生、李白、蘇軾、陶淵明……這樣的文化名人反復在不同的文題中出現吧?此“作文騙術”不過是把歷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中反復使用的材料一網打盡后抽取出來,改頭換面罷了,一點兒也不神奇。
為什么說可悲?悲就悲在這種“高招”的前提是假定考生滿肚子全是“棉絮、石塊”,一點“金玉珍饈”都沒有,這至少是對有著近20年人生經歷、學習體驗的學生的一種漠視,認為他們什么也不知道,大腦一片空白;或者即使有點體會,寫到作文上也不值錢。因此,這個前提就是“近視”的或“散光”的,不可悲嗎?
為什么說危害大?理由多多。第一,是對考生創(chuàng)造力、想像力的扼殺,不是么?本來需要十幾分鐘幾十分鐘構思的作文,現在不需要了,拿到文題直接可以用“經典材料”了,可以用“作文模子”去“完形填空”了!那么請問:學生真正的作文水平如何檢測?學生平時的作文訓練又有何意義?一個填滿了符號、公式一樣“模子”的大腦怎么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第二,這種方法“推廣普及”后,必然造成千篇一律的作文試卷雷同后果。如果你是高考閱卷老師,當你連續(xù)批改三篇、五篇乃至更多諸如“西西弗斯”這樣的“模子作文”后,你會有何感想?反正我會在第一時間把這種作文從一類卷中剔除出去的。一個本來有很高作文造詣的考生可能就這樣與作文高分告別了,不是嗎?第三,是對高考作文要求有“真情實感”的嚴重漠視。毋庸置疑,考生用模子“模”出來的作文,用“經典”“套”出來的作文,很難有真情實感。以上文的“林語堂”材料為例,用它寫《我想握住你的手》、《人與路》、《北京的符號》等作文題目怎么會有真情實感?如何打動閱卷老師?第四,從寫作文體上看,所謂的“經典材料”、“作文模子”基本上只適用于論述類文體,敘述類和實用類文體基本用不到。因此,這種做法的危害就顯而易見了--引導學生從豐富多樣的文體走向單一的程式化的一種文體。如果我們的高一高二學生乃至初中生小學生都“普及”了這種“高招”,那么十年后,二十年后就不是上世紀討論的“中國文學是否失掉想像力”的問題了,而應該是“中國學生會不會寫兩種以上文體的作文”了,而這一癥狀,在一些地方已經初露苗頭了,難道還不應該警醒嗎?
那么,這種并不神奇的,有些可悲的,危害極大的“作文騙術”從何而來?如何廢止?
筆者以為,出現此類“作文騙術”的原因不外兩條,一方面是外在的高考作文命題要求、評分標準以及近幾年對高考滿分作文的病態(tài)追捧。作文的本質是什么?是表達,是言說,是生命個體的真實宣泄。可是我們的高考作文命題,要么叫考生無話可說,要么叫考生說空話、假話、廢話!改過學生平時隨筆的老師都知道,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多角度的,文筆是優(yōu)美的,動人的,可一到了高考作文考場,就全不頂用了。為什么?高考作文命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讓學生有話說?說真話?自由表達?這應該是高考作文命題專家長期思考和密切關注的問題。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反思一個流行的說法:中國的學生不是“不會寫作文”,而是不會寫“考場作文”;同時,中國學生的“考場作文”差,并不會對中國文學的未來有多么嚴重的影響,因為這是兩回事。
高考“作文騙術”內在的根本原因是師生教學的某些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從教師來看,大體上缺乏扎實的閱讀修養(yǎng),又沒有足夠的寫作經驗,因而才“亡羊補牢”,出此下策。其做法急功近利,完全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神圣與尊嚴。我們甚至可以說,用“作文騙術”指導學生作文的語文教師是可恥的,應予以唾棄的。因為這種行為無異于體育教練教不會隊員,卻提供一些臨場競技的騙術,比如吃興奮劑、假摔、假踢、故意犯規(guī)等不登大雅之堂的粗笨伎倆。從學生來看,成天關在學校里學習本已無可奈何,就連本屬于語文學習的權利甚至義務的閱讀也被“五花大綁”很久了。很多學校沒有閱覽室,很多學校沒有閱讀課,很多學生手里一份報紙一本雜志都沒有!嗚呼!恐怕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高考作文問題了,因為它已經關系到國人未來的閱讀修養(yǎng)、文明素質了。一個不習慣閱讀的民族,首先來自于不閱讀的學生,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生活閉塞,在學校“三點一線”,閱讀狹隘,一年到頭不看幾回書的學生,如果是你,請問寫作的素材從哪里來?萬般無奈,只好乞靈于“經典素材”了。“百變通”至此已昭然若揭:實在沒有材料了,那只好一個材料用在100個不同的地方啦,嗚呼,可悲之極!
此“作文騙術”如何廢止?答:高考作文命題要真正做到讓學生有話說,有真話說,而不是空喊口號一年又一年;語文教師要全面提升素養(yǎng),滲透閱讀、寫作引導于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學校、社會要密切關注學生的閱讀狀況(沒有閱覽室的,要配備;沒有閱讀課的,要開設;沒有課外書的,要購買);要“計劃經濟”式地宏觀調控一部分作家為青少年生產一些精神大餐;要抵制不良出版物的發(fā)行等等,這些都是當務之急。此外,還要給學生多走向社會的機會,多實踐,這樣才會用好生活這部“萬有文庫”中五光十色的素材,才能寫出既原汁原味又光怪陸離還充滿“七情六欲”的作文。我們殷切地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高考“作文騙術”可休矣!
【1】羅曉暉著,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7年8月第2次印刷。
江蘇省姜堰中學語文組 周維軍 225500
博客:http://blog.sina.com.cn/qlg
書店:http://qiuliangguan.kongf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