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漢南一中 張大勇
縱觀2006年17套高考語文試卷,其文學作品閱讀試題特色紛呈,各具其妙,其厚實的命題思想、濃郁的人文色彩、個性的地域色彩為新一輪的復習備考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一、本土取材,張揚民族意識。17套題目中,15套試題閱讀文本取自中國,不少文本的題目即打上了獨一無二的“中國烙印”,如“天壇之美”“在山陰道上”“行吟閣遐想”“文赤壁”“一幅煙雨牛鷺圖”“談冰心”等,這些題目或來自中國特有的風物建筑,或源于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或指向中國代表的人物英杰。作者有老一輩的國學大師,如豐子愷、黃秋耘等諸先生,有馳騁文壇中青年新銳,如馮驥才、畢淑敏等,有蜚聲兩岸三地的文壇常青樹,如林清玄。盡管這些作者生活環境、思想修養、寫作個性有異,但其作品均植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思想應著華夏文明的脈動,體現的是地道的中國作派,散發的是濃郁的中國氣息。
展看作品內容,《陽光的香味》以平實的文字展現了歌頌勞動、歌頌陽光的主旨。中華文明發源于農耕,從“饑著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臉朝黃土北朝天”到“戴月荷鋤歸”,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就這樣痛并快樂者。熱愛勞動,感恩自然是他們的一種自然而深厚的情感!墩f村落》將沉重的歷史與嚴峻的現實交融在一起,村落中可以“找到農民、房舍、樹木、耕牛和雞羊,同時也應該找到農民自身生存的艱辛和對外人所付出的溫馨”,此所謂“村落精神”。然而,時移世易,當城市春筍般崛起于村落周遭時,村落連同村落精神被遺忘了!皩Υ迓湟饬x的刪節,并不單單是因為社會發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農民的背叛!贝迓涞募拍幘场⒈贿吘壔默F實以及村落的興衰與城市的關聯,不能不引起人們對“三農問題”的長久思考。《鄉村的瓦》直抒對故土對一往情深以及現代人在追求新生活中因失落根本而產生的困惑,表現了“葉落歸根”的文化情結!缎幸鏖w遐想》則通過對屈原與聞一多兩先生人格的檢視(“無論是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還是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頗有些相似的”),以富含深情的筆觸歌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族氣節和先天下之憂而憂、精忠許國的操守情懷。
文本在內容上直擊歷史和現實,“中國印記”赫然在目。不僅如此,在文字表達、審美趣味等方面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也是揮之不去的。
《在山陰道上》一文,光是標題就透著一股詩意、一段歷史,讓人浮想,讓人沉浸,拄杖而行的陸放翁,放浪形骸的徐文長、品清茗聽雨聲的周作人等紛紜而過,耳畔回蕩著《世說新語》的詩意記載:“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黃秋耘先生的小手筆《行吟閣遐想》,其“行吟”二字會勾起對《史記屈原列傳》的記憶:“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段某啾凇窡o疑是在為蘇子立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的影子在文中浮現是自然而然的。豐子愷先生詩畫文俱佳,筆下的楊柳搖曳生情,宛然先生的素筆勾描。楊柳是國人的鐘情之物,是文人騷客的性靈之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忽見陌頭楊柳色”“楊柳岸,曉風殘月”,一直傳唱千年。
一言以蔽之,文學作品閱讀命題盡顯中國味道。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考命題凸顯民族底蘊非常必要。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的融合步伐也呈加速度,外來文化,特別是網絡文化洶涌而至,眾多的青少年在文化大潮的沖擊中不但迷失了現實與虛擬,也失落了文化之根,民族之性,中國話說不通,中國字寫不對,中國經典不讀,中國歷史不知,開口“郁悶”“哇噻”,閉口“I服了you”,口袋書、動漫、戲說、“惡搞”、肥皂劇等快餐文化甚囂塵上,加之媒體的炒作,文化空心化、惡俗化的趨向日益明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睕]有民族的認同,沒有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文化融合、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就無從談起。作為風向標的高考大張旗鼓力推民族文化,撥正被扭曲的文化和心理正當其時。
二、人格立意,突顯人文熏染!墩Z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006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命題人文色彩相當炫目。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全國卷Ⅰ《陽光的香味》肯定一種貼近陽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湖北卷《從阿爾卑斯山歸來》描繪馴良的羊群、火雞、竹雞和守夜的狗地叫喚帶給人們歡愉與沉醉。江蘇卷《一幅煙雨牛鷺圖》中“細雨如煙,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鷺如歌,翻開的土垡如波如浪……”江西卷《秋光里的黃金樹》中黃金樹“與落日和諧,與朝陽也和諧”,它們站立的姿式“是一種人類無法摹仿的高貴站姿”,但如此高貴的樹卻遭到殺伐,“一斧頭砍死一棵樹,就像殺死一個士兵”, 于是森林成了一種奢望,一種記憶,最終人類在濫伐森林之后又開始復制樹木。這些文章的哲義是: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共生著、受益者,陽光、森林與和諧不可復制。湖南卷《在山陰道上》、山東卷《文赤壁》更直觀地點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鑒湖水,是烏篷船,是百草園養育了魯迅;是文赤壁,是長江水成就了蘇軾,此所謂地靈人杰,鐘靈毓秀。
崇尚真善的價值觀。天津卷《造心》指出“心的質量就是人的質量”,提倡要保有“仁慈之心”“自強之心”“尊嚴之心”“流量充沛羽翼豐滿的心”,以愛人愛生活,寵辱不驚大智若愚,善待萬物,追尋夢想。北京卷《給“書蟲”當夫人》中“先生”在滾滾商潮中不為物役,但為書癡。超越物欲,追求真知,是人擺脫低級趣味、成為純粹的人的必由之路。廣東卷《夕照透入書房》可說是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文中“我”常常在黃昏時分,坐在書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帶來的那一種異樣的神奇,在靜謐中“我”洞察出“世上延綿最久的還是非物質的--思想與精神”。文章所表達的拒絕物質崇拜,拒絕浮躁心態的思想是可以讓當下的國人受益的,對青年也是有啟迪的。遼寧卷《楊柳》表現的楊柳“賤”而有用、亮而能下的品質,對如何看待世俗名利欲念、尋求生命的本真具有標本的作用。
科學合理的發展觀。四川卷《鄉村的瓦》中當籍貫屬于鄉村的瓦有一天走進城市時,“城市里的幻影夜色與鐳射霓虹拒絕它”,瓦“迷路”了。作者以瓦的遭遇隱喻現代人面對光怪陸離的現代生活之時不要丟掉過去美好的東西。歷史和文化不能說割斷就割斷,跛腳無法疾走。江西卷《秋光里的黃金樹》中黃金樹在“秋光”這輝煌的時刻,達到“豐滿成熟的極限,自我完美的巔峰”,但在人的貪欲和利斧之下,樹“像流竄深山的小股殘匪一樣悲慘”。黃金樹的命運震撼了也喚醒了人們:人類應當節制自己的欲望,學會和地球的其他生命和諧相處,接納它們,善待它們。江蘇卷《一幅煙雨牛鷺圖》一方面頌揚了古老的農耕的偉大,另一方面也指出原始農耕一無“現代”文明的氣息--“沒有拖拉機,沒有化肥,沒有殺蟲劑,沒有汽油味兒,沒有訂單農業,沒有CEO(首席執行官),沒有與污染一起抵達的富!保虼恕坝腥嗽诳释母淖儯腥嗽谄诖难永m--切都在兩難之中”。要解決這個難題,只能仰賴科學發展,走共贏之路。
理性睿智地生存觀。福建卷《淚與笑》告訴世人哭笑本是人生常態,現實中種種因素常常把我們弄得無可奈何,我們不妨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失敗,一掬傷心之淚。淚是對人生的肯定,它能使人釋然,凈化人們的情感,讓人們的心靈呈現出健康的狀態。此文對我們的人生啟示是:不能以定勢看待生活,比如淚;人不可能是永遠的強者,要敢于承認失敗,學會合理的宣泄。浙江卷《平面的生活》通過單眼和雙眼觀察產生的兩種視覺對比,具體描繪了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不同景象,寫出了獨特的人生感悟,表明兩個世界、兩種生活的對立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如人與人的對立,平面與立體的對立,表象世界與本質世界的對立,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的對立等。此文傳達的生存哲學是:學會辯證地、理性地生活。此外,蘇軾的經歷啟示我們對磨難不必時時在意,而通明達觀則須臾不可離;在秋光里怡然自得地黃金樹告訴我們自信對生存的意義;在落寞中不動不搖的鄉村的瓦告訴我們堅守、耐住寂寞的價值。
堅忍有為的民族性格。重慶卷《說村落》流露出的對村落、對農民的憂患意識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悠久傳統一脈相承,是關注現實、以蒼生為念、積極入世的儒家傳統的生動再現。安徽卷《行吟閣遐想》中聞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其孤憤高吟,不畏強暴,以天下為己任,分明是“屈原精神”的延續。山東卷《文赤壁》中蘇軾以獲罪之身“孤舟出沒煙波里”,游飲江上,發悲憤曠達之情,他的身上折射出百折不回、堅忍不拔,同時又能超拔苦難、博大包容的民族性格。
三、立體考核,透視語文修養。文學作品閱讀是對考生語文修養的全面檢測。2006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試題總體上體現了“能力立意”的命題宗旨和“邁小步,不停步”的改革精神,在考查方式、力度、取向上均有一些新動作。
首先是題型多樣。2006年文學作品閱讀試題出現了選擇題(含單選、多選)、填空題和表述題三種題型。三種題型各有所長,綜合布局能使考查手段趨于完善靈活,卷面更加活潑。
其次是能力點全。《考試大綱》所涉及的理解、篩選并整合、分析概括、想像推斷、鑒賞評價等能力點在試題中均有生動的呈現,部分題目有所創新。
三是分值增加。17套試卷中近70%的試卷文學作品閱讀分值達到或超過20分,顯示文學作品閱讀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命題者對這一檢測板塊的看重。估計一兩年內文學作品閱讀的分值將有所提升,不會低于20分。
具體而言,2006年文學作品閱讀試題呈現如下亮色:
注重知識寬度。上海卷第6題:課文中涉及到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有______(除本文提及外)。這題盡管只有1分,但意義不可小視。語文學科兼容并包,這一題即把語文與近鄰歷史聯系起來。廣東卷第15題:本文具體描寫了夕照中的許多事物,請按空間位置分類列出。題目要求以空間位置對文章進行整合,實際上是把抽象的審美力遷移為具體的位置感。由核心知識向鄰近知識(歷史、哲學、地理、美學、心理學等)延伸,在各種能力之間實施遷移轉換,顯示了語文的寬度,預示了一種命題方向,有理由相信這種“非語文試題”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語文試卷上。作為開放先鋒的上海和廣東,其地域文化自信、大氣的一面在高考命題上同樣得到顯現。
注重情感體驗。湖北卷第16題:在羊群秋歸的情景描寫中,文章主要傳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感受?都德的《從阿爾卑斯山歸來》描寫細膩,寓情于景,體驗其中感受只能將文章內容與個體情感經驗結合起來,特別是個體情感經驗往往起到引導者的作用。
注重語境觀照。北京卷第19題: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在本文里的特定含義。①連電視對面的沙發上也常常堆滿了書,于是吾家有電而無視久矣。②東西已經被我變亂了“東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來我這是‘意識先于存在’!闭Z境意識是語文的必備意識,闡釋特定的情境意義是較高層次的要求,闡釋者必須調動積累,“進到文章里面去”,設身處地,才能準確地傳達出精微之義。
注重表達提煉。全國卷Ⅱ第16題:除了以“沙漠--綿綿土--沙漠”為思路安排的文章結構,本文還另有一個隱喻性的表達結構,請寫出體現這一線索的三個關鍵詞語!叭齻”“關鍵”這些指令明確地傳達出考查意向,即不但考查概括能力,更考查語言提煉功夫。故作答者不但要會說,而且要會最簡潔地說。
注重思維深度。遼寧卷第18題:積極向上是令人贊賞的,作者卻覺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惡,這矛盾嗎?為什么?這是在考查逆向思維;上海卷第8題:五四運動中的“猛將”與“非猛將”的共同點是____________。這是在考查求同思維;北京卷第16題:作者從審美角度,指出天壇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請你根據文章提示的故宮的建筑特點,也從審美角度,用三個雙音詞概括一下故宮的建筑意境。這是在考查類比遷移。安徽卷第16題:屈原與聞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為一”,原因是什么?這是在考查橫向比較。浙江卷第20題: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飛的畫形象地演繹兩個不同的世界。請你據此推斷這兩位畫家的藝術風格,并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這是在考查想像推斷。思維是語文之魂,可以說17套試卷對思維對考核角度全,頻度高,力度大。
注重自主開放。重慶卷第19題:文章中說:“這是當今社會中村落的悲哀,而對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談不上的,或幸或悲!边@蘊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態度?你怎樣看待村落的命運?試題的第二問“你怎樣看待村落的命運?”將作答的自主權還給考生,給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
作者信息:
姓名:張大勇
單位:武漢市漢南一中
職稱: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稱號:湖北省骨干教師 武漢市學科帶頭人
郵編:430090
郵箱:zhangdy69@tom.com
作者郵箱: zhangdy69@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