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文導入:生命是一匹錦緞,親情就是這錦緞上美麗的圖案,生命綿長,親情絢麗也 溫暖;生命給人希望,親情使人溫暖。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走進莫懷戚的《散步》,體味作者的內心世界。(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教師朗讀課文(節奏舒緩,聲情并茂)
學生思考問題
1、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話語復述)
教師明確:一家四口散步過程中發生的一件事,由分歧發生到分歧解決。
過程如下:勸母親散步 → 一塊散步 → 發生分歧 → 解決分歧
2、通過這個分歧的解決,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教師明確:
和諧
一個 相互尊重與理解 的家庭
友愛
(學生找出文中反映這方面的原句)
三、學生朗讀課文,探究文本 (課堂實錄)
1、學生集體朗讀,體味作者情感
2、具體探究 主題詞:“我”
①、“我”為什么要母親出來散步?
學生1:母親好不容易熬過一個嚴冬,在春天我讓母親段鍛煉身體。
學生2:“我”很關心母親的身體。
教師解讀:剛才兩位同學的回答是準確的。母親身體不好,到了春天,應該多到外面走走,可以看出“我”對母親的關愛。
②、但分歧發生后,“我”為什么還要順從母親?體現了“我”的一個什么處事原則?
學生3:文中告訴我們的是“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
學生4:我是一個懂得孝道的中年人,“我”的處事原則應該是孝順。
教師解讀:看來我們對上面的問題理解的還是很到位的。順從母親是因為“我”認為自己帶給母親歡樂的機會并不會太多了,這是“我”孝敬老人的一面,從中可以看出“我”的一個處事原則是孝。我們中國人講究的是百善孝為先嘛!
③、立足前兩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中的“我”?
學生4:“我”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學生5:“我”是一個情感細膩的人。
學生6:“我”是一個做事周到的人。
教師問:這是我們從孝這個角度可以概括出來的;我們還能不能從生命這個角度來思考、理解“我”?
學生7:“我”必須同時照顧到年老體衰的母親和幼小的兒子,所以我覺得“我”是肩負雙重責任的人。
教師解讀:很好。首先,“我”肯定是一個孝子,以“孝”字來處理家庭
中的分歧,這樣既給了老人溫暖,又教育了兒子,讓兒子懂得怎樣孝敬父母;其次,從“我”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位置來看,“我”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在祖孫三代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和父子情,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處理不當就會傷害家成員的感情,破壞這個濃濃的親情,從這個角度看,“我”因此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再其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上有老,下有小,“我”顯然代表的是成熟生命,母親代表的則是衰老的生命,而兒子代表的就是幼小的生命,站在生命延續的角度上看,成熟生命既對衰老生命有善待的義務又對幼小生命有呵護的責任,成熟生命主體的成熟生命成熟生命成熟生命的“我”不能不感到責任的重大了。因此綜合來看,可以這樣理解文中的“我”:又“怎一個‘孝’字了得”。生命的責任感和傳統的孝的觀念交融在一起,使得“我”不得不慎重的選擇。
四、主題探討:
(一)親情的溫馨歌詠。
莫懷戚的這篇美文讓我們體味到了一股濃濃的家庭親情,作者用他優美細膩的筆觸,歌詠了人間溫馨的親情。也表現出了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強調的一個觀念,那就是孝。
英國哲學家有句這樣講的:“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我想用這句話來詮釋中國人的孝的觀念是最合適不過的。
(二)生命的熱情贊頌。
人類生命表現出來是代代相傳,由幼小生命走向成熟生命,再進入衰老生命,而在這個生命進程中,成熟生命必然要肩負起兩重責任:善待衰老生命和呵護幼小生命。 課文通過“我”,熱情地贊頌了生命。
五、課堂小結:這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散步》讓我們的心靈在親情、生命這兩點點構成的軌跡上作了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愿同學們把民族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
板書設計
散 步
莫懷戚
怎一個“孝”了得
贍 養 培 養
上一代 中年一代 下一代
親情:真摯、體貼
生命:責任、綿延
衰老的生命 成熟生命 幼小的生命
善 待 呵 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