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
3、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詩歌有感情的朗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組織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體驗和經歷,從課文中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教法:1、朗讀法 2、講授法 3、引導法
學法:1、朗誦法 2、討論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來看黑板上的這個字(師板書“山”的甲骨文)哪位同學認識這個字啊?(學生回答)其實這個字就是甲骨文里的“山”字。甲骨文是我們的祖先使用的一種文字,他們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板書“龜甲獸骨”),所以就叫甲骨文。提到山,相信同學們都不會陌生,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有雄偉的泰山,險峻的華山,秀麗的峨眉山,還有我們福建省的武夷山。我們班還有來自寶島臺灣的同學,臺灣有著名的阿里山。好,那么我們班有沒有哪位同學登過山啊?來講講你對山的理解,或者說說你登山的感受,登山的目的等等。(讓一兩個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老師聆聽,并加以肯定)同學們講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那么老師也給你們講講老師的故事吧!(講述自己小時候登山的故事)好,同學們,故事講完了,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許多感受,那么請同學們帶著這些感受打開課文,讓我們一起走進新學年的第一堂課--“在山的那邊”。
二 范讀課文,整體感知,梳理生字詞
一
小時候→(輕聲,適當延長),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聲調略上揚,輕聲)(語氣:要讀出孩子天真的口吻)
媽媽給我說過:/海(語氣平緩)(要讀出母親的慈祥和藹)
哦(短而輕聲),山那邊/是海嗎?(略帶疑問和憧憬的語氣)
于是(略延長),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音量適中,聲調略上揚)
可是(要立即體現出孩子委屈、沮喪的心情),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延長),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語調上揚,聲音延長),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連讀略快)/打(重讀)了/一個/零分!(語速放慢,聲調延長,體現出挫折感)
媽媽(輕聲),那個海呢?(要充滿疑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夠體現出孩子的純真,對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尋希望時的興奮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極度沮喪懊惱的心情。)
二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聲音要比第一段來得大,要體現出一種堅定與自信。)
今天啊--(延長),我竟(重讀)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延長)扎下了深根(語調降輕。)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語速要加快)地失望過(這句要重讀)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語氣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語調上揚)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音量放大,語氣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長),(音量達到頂點)夜夜奔來(開始降低音量,語氣也漸趨平緩)
一次次/漫濕了/我(延長)/枯干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延長),請相信(延長)--(音調上揚)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這兩句連讀語速要加快)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略延長,停頓)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延長)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兩句讀時要體現出驚喜的情緒。)
同學們,老師已經讀了一遍。不知道同學們聽了后有什么樣的感想?哪位同學能來說說你現在的感受?(讓一兩個學生回答,老師加以點評)。同學們的回答很好,但是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這篇課文的生字詞(學生找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主要有以下幾個)
1.加色字注音
癡想( )隱秘( )凝成( )誘惑( )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
2.詞語解釋
癡想: 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
隱秘: 隱蔽,不外露.
凝成: 凝結形成.
誘惑: 吸引,招引
喧騰: 喧鬧奔騰
漫濕:
一瞬間: 一眨眼之間
三、學生朗讀,教師指導
好,同學們一起來朗讀一遍課文,朗讀的時候要有情感,要注意停頓。(學生齊讀課文,老師注意聽)同學們讀得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還是讀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說:(老師指導朗讀)現在我們讓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的兩個部分。哪位同學愿意來朗讀(學生朗讀,老師加以肯定)。很好,這兩位同學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把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讀中了,兩位同學讀得都非常好。
同學們,當我們面對詩歌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飽含感情地朗讀,多讀幾遍,這首詩歌的感情和基本意思我們就能理解了。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當我們讀了很多遍書后,書中的意思自然就會顯現出來。好,接下來全班同學再來朗讀一遍這首詩歌,要飽含感情地朗讀,要讀出感情來。(學生齊讀)
好,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課后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歌里的“山”僅僅是“山”,“海”僅僅是“海”嗎?會不會有其他的意思呢?下節課我請幾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下課!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上課。上節課我們主要是朗讀了課文,整體上感知了這首詩歌。上節課結束的時候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現在哪位同學能主動來談談你的理解?(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老師認真聆聽,并加以肯定,此時不用作評價)。對于這個問題,同學們都談出了自己的理解,擁有自己的觀點,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希望同學們能夠加以發揚,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相信沒有發言的同學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怕自己的想法不成熟,怕同學們笑話,缺乏那么一點點的勇氣表達出來。其實不會有人笑話你,因為大家的想法都可能不太成熟,所以老師希望同學們一定要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鍛煉自己。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品味這首詩歌,看看“山”和“海”在詩歌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 品味詩歌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詩歌的第一部分,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山區中的那個小孩,有感情朗讀。(學生朗讀)
1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一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具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會這樣想?
“常”表現我的一種渴望的心情。“癡想”:發呆地想。我想著要出去看看外面新的世界。可見我從小就是一個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而愿追求新天地的孩子.(神態描寫--體現了我對生活充滿好奇的心理,對未來世界的向往)
2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隱秘”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并沒有告訴大人。合兒童的天性來理解。可以讓同學們自己來理解這個問題。
3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完全落空。
這部分寫一個山區的孩子童年的理想--看海。同學們,他的理想實現了嗎?(學生回答:沒有)是啊,理想有時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實現的。那么他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嗎?我們一起來看詩歌的第二部分。全班男同學一起朗讀第二部分的第一段(男同學齊讀)
5“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怎樣理解?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并非虛無縹緲。“凝成”二字,語言凝練,表明只要有理想和信念,不畏長途跋涉,百折不撓地奮斗,最終會看到海。(這是一本資料對這句話的解說,我覺得有些說的不明白,說的很含糊。什么叫“用信念凝成的海”?我自己也有些理解不了。)
6“種子”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種子”比喻一個信念,相信“山那邊是海”。
7“扎下了深根”怎樣理解?
表明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沒有動搖
8“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這兩句詩的正常語序應該是“是的,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這是我的個人理解,不知道是否正確)
9怎樣理解“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枯干”形容對理想的渴望。這句話是說理想滋潤心靈,使心靈變得充實而有活力(我覺得“枯干”不能理解為對理想的渴望。“枯干”本意是指草木等枯萎,干枯。在這里應該理解為失望,沮喪,沒有生趣和希望。從前文我們知道,詩人曾經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心情當然會一次又一次地沮喪,心靈也就會枯干了,因為沒有生趣,沒有希望。但是“海”對詩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雖然曾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所以海潮“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使我原本失望沮喪的心靈變得充實而有活力,不再枯干。)
同學們,這一小節詩人敘說了在探尋理想的途中經受的磨難和信念,理想給“我”的動力。同時表明“我”堅定實現理想的信心。接下來我們來看全詩的最后一節,全班女同學齊聲朗讀一遍(女同學朗讀)
10“無數座山”在這里是指什么?
“無數座山”比喻實現理想要經歷的重重困難。
11怎樣理解“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
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低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
好,同學們,詩歌我們就欣賞到這里。回到老師上節課結束時提的問題:在這首詩歌里,“山”僅僅是“山”,“海”僅僅是“海”嗎?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意思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一下。(學生討論兩分鐘左右)哪位同學來談談你的想法?(同學回答,老師評價并提示:詩歌第一部分中的“山”就是自然界中的“山”,“海”就是自然界中的“海”;詩歌第二部分中的“山”象征著困難,挫折和失敗,“海”則象征理想,信念和成功。)
小結:詩人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用“海”比喻理想,用“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表達了作者對理想有著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同時告訴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艱難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
三 布置作業
1 抄寫生字詞,并給下面的字注音組詞
幻( )______ 幼( )______
競( )______ 竟( )______
惑( )______ 感( )______
喧( )______ 渲( )______
誘( )______ 繡( )______
漫( )______ 慢( )______
飄( )______ 瓢( )______ 漂( )______ 縹( )______
騰( )______ 藤( )______ 滕( )______
2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夠復述課文,同時老師也會設置搶答題,到時候讓一些同學來復述和搶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