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問題:
1、引導學生怎樣欣賞文學作品?
2、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案例描述
備課前的思考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學習與交流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是有著生命意義的師生的共融共進的歷程,是生機勃勃和五彩繽紛的。
新課程標準給了學生海一般闊,天一樣高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內外能夠充分施展自我個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但這樣自然給教師的備課也帶來很大難度,備課空間寬了許多,知識儲備與容量也豐富了起來。就像本課《春》,在幾次教材改革過程中,都堅如磐石,足見其長久的文學魅力。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好這一課,自然是擺在每位教者面前的一大難題。一方面要打破以往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要時刻想到賦予《春》一課新的教學面貌。因此在備課中我想到既要向學生講清知識點,又要使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下,發揮“個性”。因此本篇的講解,著重從“美讀”與“欣賞”兩個角度進行,在過程中領略文章的主要內容。
課前交流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老師希望你們用課上的精彩表現來證明你們的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完美的!
課堂實錄片段
一、研討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文章第三段
2、交流
師:你喜歡這段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喜歡,它們好在哪里?
甲生:“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因為這個句子很美。
乙生(補充甲生的遺漏):他還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
師:他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乙生:把桃樹紅的花比作火……
丙生:“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因為他用了比喻的修辭,散落的狀態好。
師:別的句子有同學喜歡么?
丁生:我喜歡“趕趟似的……”因為他描寫出了春天百花競相開放,神態很像春。
師:能否讀一下這個句子?讀出他的競相開放.
(丁生讀)
師評:并沒有讀好,沒有讀出感覺。
(師范讀)
師:大家齊讀這一句。
(生齊讀)
師:大家還喜歡哪些句子?
戊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因為有生機勃勃的活力,里面的一個“鬧”字很精彩,把這樣的情景表現的很形象。
師:“鬧”換成“叫”好不好啊?
戊生:不好,表現的情景不一樣,“叫”不能反應情景,而“鬧”的含義更為寬泛。
師:為什么寫蜜蜂?
生:用蜜蜂來側面寫花的香。
師:大家都很聰明,遇到難題要回到根本上找。讀書,找關鍵詞語。
乙生:我從書上劃下了“樹上-花下-地上”這些詞。它的順序是從上到下。
師:寫景要抓特點,這段作者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是什么?
生:花的多、香、艷。
師:作者的感情怎么樣啊?
生:喜愛
師:好,那大家就帶著喜愛的感情讀課文。我給大家配樂。
(生齊讀)
3、背誦這一段
師:這樣的優美語言我們能不能把它背過?大家用三分鐘的時間試背一下。(學生自由背誦)
4檢查2-3人,學生評價背的有沒有感情
二、教師講解作批注的方法學生自學課文。
1、 師投影出示課本講解作批注的方法:寫到文本旁邊的空白地方,可以是疑問想法或者是聯想。下面大家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自己批注。
(教師巡視,看學生的批注情況)
3、小組交流批注的情況。教師巡視。
4、全班交流。
師:大家批注的哪些句子啊?交流一下!
A句,甲生:“小草偷偷……”句,這句使小草有了意識與情感。
師:好在什么地方?
甲生:“偷偷地”、“鉆”用的好。
師:你讀這一句。(生讀)
b句,乙生:“山朗潤起來了……”,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欣欣然”有高興的樣子。
師:讀這一句體會“欣欣然”。
C句,丙生:“像母親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辭,抓住了溫柔的特點。
師:讀這一句體會“溫柔”
d句,丁生:第五段,因為他用了各種感官,比如:觸覺、味覺、嗅覺等描述了春風,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春的美。
E句,戊生:第七段,作者寫到了人們,充滿了希望的情感。
師:那你讀讀這段,體會人們充滿希望的情感。(生讀)
5、小結
用批注的方法來讀課文,品味語言是學習文章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希望大家堅持,形成習慣。好,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在讀自己喜歡的地方,品味語言。
教學后記
本課重在感受、領悟朱自清《春》的語言美,從語言的角度切入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走近課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寫作背景,只留下《春》,突顯《春》的語言。
課堂在讀上下足了功夫,學生讀得充滿激情,但課堂發言方面,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就比較薄弱。課堂一開始的用自己的語言詠春,畫好春圖后的描繪春,學生大多不敢說,小聲說,沒有底氣說,說得無條理,不完整,更少流暢的,口頭表達是該用心加強的。
在圈點勾畫中,學生進一步感知著課文內容和語言美,通過旁批,學生也學著鑒賞,學著反思,初步學會讀書的方法。但相對而言,學生的興致不高。
最大的不足是對學生發言后的點評不夠精到,鼓勵多但針對性不強,更沒有對學生提出較有發展性的建議,課堂前后環節的銜接略顯生硬,課堂語言不夠藝術,不夠美。
整節課充分還學生以課堂,感到困惑的是,調動了積極性,讓學生躍躍欲試,熱熱鬧鬧新課改之后,課堂又有些難以掌控,難以把握平衡點,也不清楚學生收獲如何。還存在兩極分化的問題,有的學生的手總舉著,有的學生一次也來不及舉,在面向全體學生,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的問題上有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