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青
昨夜與從前的同事聊起高中語文教學,他說女兒今年高二,正講第四冊,第四冊的內容不是戲劇就是小說,《藥》《守財奴》《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雷雨》《茶館》《羅密歐與朱麗葉》……好多早就拍成了經典性的電影或電視劇,于是老師們找到了訣竅,不用講讀,每個星期三、四不寫作文,代之于看電視或電影。他本身也從事語文工作20多年了他說對目前的教育感到痛心?措娨暫碗娪澳艽媪松险Z文課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以現在的家庭條件,誰家沒有電視,還來學校干什么?他憤激地說,語文課,不知道它現在姓了什么!
語文課,語文課,應該姓“語”,這無庸置疑。如果離開了語言的分析,語文課還剩些什么?人物的塑造通過語言,情節的發展需要語言,環境的描寫離不開語言。戲劇和小說的語言不一樣,小說和散文的語言不一樣,散文和詩歌的語言不一樣。用看電視電影代替語言的分析,學生到底能掌握些什么?語文課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
聽過一位老師講《守財奴》,老師布置:找出搶奪梳妝匣一節神態、動作、語言的有關描寫。布置完畢,不是讓學生從課本中找,而是放電影,放完這一節,還是不讓學生接觸文本,直接讓學生回答問題。語言描寫從電影中去找,從教以來還是第一次見到。無本之木,無源之流,今生算是領略過了。
語言文字可激活我們的想象。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講過《林黛玉進賈府》之后也曾讓學生看電視劇《紅樓夢》的有關片斷,陳曉旭扮演的林黛玉一出場,學生一片噓噓之聲,從中我聽出了他們的不滿。如果不是先講過課文,如果不是學生心中已有了一個林黛玉,一上課就先看電視,先入為主,那還不導演說誰是林黛玉誰就是林黛玉了?
講《長亭送別》除了讓學生欣賞精彩的唱詞,還讓學生將感受最深的段落改成現代愛情詩歌,理解之后的演繹,精彩得讓我感動。讀著一首首現代愛情詩,如果不知道《長亭送別》,你就不會想到那是學生的再創造。語言文字就有這樣的魅力。
撇開了“語”字,語文就失去了它的本質。電視電影最好也只能作為語文課后語言文字的一種補充欣賞。
記得讓學生寫過一個話題作文:
當今社會,“時間即財富”。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中外快餐應運而生。與之相伴相生的還有各種“文化快餐”:欣賞電視劇《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閱讀,大部分的中外名著縮寫本在身;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現成的譯文;學習古詩詞,只須熟誦“名句”。說 ,可以顯文雅;寫, 可以彰文彩;了解明清史實,只須看看影視劇的戲說、演繹……你是怎樣看待這一文化快餐現象的?
請以“文化快餐”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站在寫作文的立場,我鼓動學生暢所欲言;站在語文教學的立場,在教學中,尤其是初高中教學中,我反對在課堂上大搞文化快餐。文化快餐只能作為學生學余課后的一種營養副食品,作為主食奉獻在孩子們面前我堅決反對。
語文老師就象廚師,我們的職責就是為我們的學生調制美味的菜肴;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也是想讓孩子在不同的課堂享受不同的佳肴,滿足孩子成長的營養需求。
我覺得,文化快餐,就象方便面,如果讓正在發育期的孩子整天吃這種東西,不是缺少營養,就是消化不良。如果已進入大學,學理工類,多些文化快餐,也未嘗不可。因為他們已基本成熟,有了自己的口味,有了自己的選擇。
用文化快餐代替語文的精調細作,這樣的語文老師是不是有投機取巧之嫌?或說是懶惰,甚而至于墮落?我說的當然不包括那些精講之后的欣賞。
語文,不能教給學生有關語言的知識,那就是語文的失敗。語文老師,不教學生語言,被一些所謂現代化的快餐誘惑,豈不是有點數典忘祖?
語文課,你應該姓“語”。
如果忘記了語文的姓氏,那最后的悲哀將不僅僅是語文老師自己。
我想起了都得的《最后一課》中的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
法語 屬于法國。漢語屬于中國。
記得以前的語文叫國語。
2006年6月18日星期日
河北省平山縣教育局教研室 青青子衿 郵編;050400
作者郵箱: guosuqing287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