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青
下鄉聽鄉中一位老師講《賣柑者言》。他在黑板上板書:三讀一賞。(1)讀準(2)讀熟(3)讀懂。他的教學環節:先找學生讀,“絮”讀成了“SU”,也許沒聽出來,也許聽出來了,怕耽誤上課進程,兩次都沒給學生糾正;老師范讀;學生齊讀,錯誤夾雜在朗讀中隱隱約約仍能聽出;學生對照課下注看課文;欣賞人物、主題、寫作目的、寫作方法。40分鐘的一節課結束了。
我問他,這是第幾課時,他說,第一課時。我問學生檔次,說是鄉中普通班。我說,第一課時,又是普通班,你的學生的錯別字都沒有糾正,文言文沒有翻譯,文言現象沒有歸納,文意尚未理解,這種情況下你怎能欣賞這篇課文?你的三讀,讀準沒落實,讀熟沒顧上,讀懂沒檢查,沒有這些基礎,你的“賞”從何而來?你想讓學生學會什么?
他說,平時上課不這樣,因為你們來聽課,怕你們說我太傳統,所以想創新。
唉,拋開最基礎的字詞句義的創新何異于空中樓閣?如果只是為了評優課,我雖不滿還不至于有太多的擔心;如果平時都這么上課,我在擔心之余就有些恐懼了--古文教學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
在選優課中,一位老師用多媒體講《黃河頌》,課件制作漂亮,情境設置到位,老師范讀精彩,學生朗讀投入,老師分析透徹,在老師和音樂渲染的抒情的氛圍中,高潮和尾聲馬上就要到來,忽然老師操作電腦,兩張黃河被污染的圖片出現在屏幕上,說:“同學們,這就是今天的黃河,他滿目瘡瘐,千瘡百孔,請為黃河擬一句廣告詞,保護我們的環境。”學生動筆,老師讓學生讀自己的內容,在老師的檢查中,一節課結束。
我真是遺憾,多么好的一節課!如果能前面昂揚的氛圍中,來一個配樂集體朗誦,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肯定會有余音繞梁的效果。沒想到老師對課文來了這么一個低調處理。問他這樣處理的意圖,他說:“現在不是講究與中考接軌么,聽別人的優質課都在結尾結合中考進行拓展,不然,怕聽課老師說自己只注重課文,不注重學生的能力。這還是集體備課的結果。怕落了俗套,沒有創新。”
只是為了創新,就要強加上一個拓展的尾巴,不惜犧牲一節課醞釀起來的情感。我總覺著有點畫蛇添足,不倫不類。
講《我的叔叔于勒》沒有作者介紹,背景介紹,沒有閱讀,老師設置了兩個問題,20分鐘不到,關于課文結束。接下來讓學生現場作文:如果在船上碰到的是富有的于勒,我的一家會怎樣?寫完后,讓學生起來讀,讀完之后,讓學生表演相遇的情景。臺上的學生感興趣的演,臺下的學生感興趣的看,連聽課的老師也饒有興趣。
問,這是第幾課時?答,第一課時。問,這節課講完后還分析不?答,不分析了,就一個課時。問,你的學生對莫泊桑了解嗎?對莫泊桑的作品了解嗎?20 分鐘情節和主題能掌握嗎?答,如果這樣,和傳統講法有什么區別?新課程不是要求超越書本,大膽創新,解放學生嗎?我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怕講課文太枯燥,不符合評優課的標準。
無獨有偶,有位老師講《桃花源記》也是把重點放在了表演上,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樸實的民風。真沒想到,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不是通過誦讀來體會,而是通過表演。
也是講《我的叔叔于勒》老師一聲令下,讓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情節,我剛進入狀態,幽幽的二胡伴奏《二泉映月》開始了,那撼人心的悲愴的縈繞,使我怎樣也進入不了速讀狀態。可這一招竟是這位老師和他的領導認為最出彩的地方。
還有的老師一入課就是搞競賽,一節課就是個討論不休,課堂上學生唧唧喳喳,表面很有興趣,但他們感興趣的真的是語文?真的是知識?我好困惑啊!
……
這就是所謂的“創新”?這就是新版的優質課?這就是學生為主體?
表演代替了分析,音樂干擾著閱讀,討論代替了思考,競賽充斥著課堂,人文性建立在拋棄字詞句篇的基礎之上,浮華背后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喪失,是語文原生態的消失。
我真的欲說評優好困惑啊!
魯迅這樣的大家就誕生在中國最古老的教育模式三味書屋那樣的私塾里。他的老師就是用最笨拙最傳統的方法熏陶著他。“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果不是得益當時那種搖頭晃腦式的背誦,他能寫出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嗎?如果他生在當代,用多媒體展示“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畫面,并音樂伴奏,互相討論分析意思,然后搶答,我們的魯迅會是怎樣的人?
評優課,你到底忽悠了誰?
我忽然感到暈眩,有點根基不穩的感覺。
2006年6月15 日
河北省平山縣教育局教研室 青青子衿 郵編 050400 電話 0311---82941231
作者郵箱: guosuqing287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