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都中學 張衛東
在繁瑣的串講分析遭到一陣猛烈的批判之后,人們對母語教育規律的把握有了長足的進步。于是語文課堂上就有了書聲瑯瑯、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讀書成了教與學的主旋律。但是,在繁密的讀書聲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教師把“經”念歪了,把“讀”這種個性化的心智活動演變成機械的操練。例如,一位教師教《失街亭》這一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淺顯文言文,在“讀”上做足了文章,卻效果甚微。課前通過電視和卡通書,大多數同學對文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稍有了解。可教師足足花了兩節課讓學生讀。第一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第二節課著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復述情節。學生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到半節課把感情似是而非地讀出來了。但教師仍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盡管花樣翻新,卻總是止于表層,流于膚淺,學生的語言修養和認知結構沒有多大進步。
閱讀教學當然要以讀為主,讓學生觸摸文字,感悟文本,但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機械地計算讀的時間占了課時的幾分之幾,讀的次數有多少,而不管效果如何,那只能使原本鮮活的“讀”變成美麗的外殼,本應有靈性的“讀”淪為追趕新潮的工具。
讀的過程和形式固然重要,讀的效果和質量更不能忽視。當我們已在理性上重視讀的時候,就要進一步探討:如何讀出效果?
如何讀而有效?首先要明確什么叫“有效”。讀出澎湃的情感,讀出思維的火花,讀出開闊的眼界,是為真讀亦為有效。
一、“心到為急”,用心讀出真情。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有句名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為急。”因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只有用心思考,才能透過抽象的文字符號感受到文本所深含的理趣、情趣、美趣。怎樣激發學生用心思考的興趣和激情,在于教師的引導。清代學者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說:“為弟子講授,必時時詰問之,;令其善疑,誘以審問,則其作文時,必能標新立異,剝去脹詞。”強調的是時時提出問題,令學生善于質疑,用深入的追問引導學生。而形式主義的“讀”只強調讀的響亮,讀的整齊,而忽視了讀的深度和精度。結果,讀的次數雖多,卻并未讀出真情梧出至理。
所以,我們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引導學生在讀中明理益智,抒發靈性。例如,同樣是教《失街亭》,浙江的陳萬勇老師則讓學生當了一回軍事評論家,對街亭之戰進行評判,特別是對“誰應該擔負街亭失守的主要責任”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讀書的興致頓時高昂。為了深入課文尋找證據,不僅讀得更投入,而且眼到、心到、口到,讀與思同步,思與情相伴,各有自己的發現和感悟:有的學生認為街亭失守,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用人不當是最大的失誤,因為馬謖本性孤傲,剛愎自用,雖不乏謀略,但多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時就囑咐過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諸葛亮卻感情用事,全然不顧。有的學生認為街亭失守的責任在馬謖。由于他太過輕敵,死守教條,又不聽副將勸阻,所以才招致失敗。也有學生認為主要責任在馬謖,次要責任在諸葛亮。諸葛亮生性謹慎,但這一次卻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用人不當,所以他斬馬謖時三次落淚,一因為感情至深殺之不忍而哭,二因為軍法難違不能不斬而哭,三因為未聽先帝之言鑄成大錯,為自己失誤而哭,所以引得“大小將士,無不流淚”,在一片哭聲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軍事統帥的形象就樹立起來了。這樣,學生研讀文章,就能讀出真情,讀出感動,走進一個真實生命的內心世界--諸葛亮作為一個人,并非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也有心靈深處情與理的矛盾和斗爭。
二、內化為要,訓練讀出真功
讀書的要著在于內化,把感人至深、說理透徹的書面語化為自己的語言,囤積在靈府中,一旦需要就招之即來,借用他人的婚紗,打扮自己的新娘。
遷移性的訓練是實現內化,讀出真功的有效途徑。津津有味地讀,興致勃勃地練,不多時便能將范文語言內化為己有,理解和運用民族語言的能力和技巧就能提高,久而久之,就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目的。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寫景抒情都很精致而自然。怎樣把那精美的文字和情意融進學生的心靈呢?可采用一些現代化教育技術,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奏鳴曲》,在優美的樂曲聲中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而后點明誦讀要領,重放樂曲,讓學生在樂聲中誦讀,在誦讀中品味,在品味中探求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思想感情,領略文章的音樂、繪畫、情趣美,而后再用多媒體展示“荷塘月色”的圖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象的場景。情景雖然熟悉而感人,但要將其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卻非易事。心有所感,卻不能盡言,再讀原文就成為內在的需要。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有滋有味地讀,踏踏實實地練,學習范文豐富的表現力。至此,就可進一步增加訓練的力度,引導從讀學寫:既然課文景物描寫如此精妙,比喻動詞和引用如此動人,你能學習課文的寫法,將晚霞照耀下的校園美景描繪出來嗎?
實踐證明,以說促讀,以讀促寫,能增進學生讀的積極性和目的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
三、拓展為務,放眼讀出真知
新課程理念十分重視課程的開放性: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基本材料和憑借,但不是唯一的憑借;語文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但不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新課程標準》拓寬了教師的教學視野,讓學生精讀課文,只是以此為橋梁,把學生領進傳統文化的殿堂,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富。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把拓展延伸作為提高學生素養的要務,把學生領進文本,但不止于文本,讓學生涵泳其中,產生“相見恨晚”的閱讀激情,有一篇選文進而“讀整本的書”,由課堂向課外延伸,有一個窗口放眼“書山文海”,產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和意識,方可讀出真知,形成素養。
從近幾年高考的情況看,大凡能在考場作文中出彩,獨占鰲頭的,往往得益于閱讀名著,在閱讀中有深入的思考領悟。如2001年的《赤兔之死》,2003年的《真假美猴王》,2004年的《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忠與義的交織》、《薛寶釵魂斷大觀園》等高分和滿分作文,小作者如不熟悉《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名著,是無論如何寫不出的。
把學生引進文本,又跳出課本,親近大師,熟讀名著,感悟名著,獲得的不僅是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更多的是精神滋補、文化素養,是對人生、社會、價值觀念的思考,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是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增進,這對學生今后健康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
作者郵箱: 4063969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