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雙峰縣第六中學(417707)龔勇軍
臨江仙
徐昌圖
飲散離亭西去,浮生○1常恨飄蓬○2。回頭煙柳漸重重。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山紅。 今夜畫船○3何處?湖平淮月○4朦朧。酒醒人靜奈○5愁濃。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
【注釋】①浮生:一生。古人謂“人生世上,虛浮無定”,故曰浮生。
○2 飄蓬:飄飛的蓬草。飄浮無定之意。
○3畫船:船的美稱。
○4淮月:淮河水上的月亮。
○5奈:無奈。
【閱讀鑒賞】上闕起筆就把傷別之情與身世之悲打成一片,“飲散離亭”,友人們終于揮手別去,從此孑然一身,浪萍難駐,作孤蓬萬里之游,用筆厚重深沉,氣量無限。剛剛登上行程,便已回首,然而如煙似霧的楊柳早已遮斷了望眼;只得放眼向前方望去,見到的是殘陽如醉,孤雁遠征。開頭以情起,到這里已經完全融情入景。所有景語皆成情語。“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山紅”,離人的眼中之景,正反映出離人的心中之情。雁稱“孤雁”,日稱“寒日”,孤單感加上向晚的寒意,極寫浪跡飄零之苦。晚霞吐紅,本是麗景,然而傷心人別有情懷,在流浪人眼中看來,確是紅光慘淡,透露出寒意,這也是移情于景。
下闕全是設想,虛境實寫,化虛為實,極寫羈旅之情。“今夜畫船何處?”以一問提起,遂引起一系列愁緒,意思是:此刻愁緒猶可,只怕到了夜間,潮平水落,泊舟岸邊,月色茫茫,寂寞凄涼之情又何以堪?猶難耐者,在酒消人醒之后,萬籟俱寂之時,往事難省,前途難測,種種感受伴隨離憂,齊涌心頭,化為濃愁,更兼其時殘燈明滅,孤枕夢淺,五更風氣,暗浪拍船,此境此情如何排遣啊!
【模擬試題】“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山紅”一句中所描寫的景物和作者思想感情是怎樣交融在一起的?下闕的表現手法主要是什么?
【解題思路】上闕入手即事抒情,“離亭”“飄蓬”點出原因,后三句為望中所見:煙柳重疊,孤雁飛過淡淡的云天,暮色己被寒日映紅,景物凄迷,寒意侵人。景物描寫中蘊含離人相思之苦,浪跡天涯的孤獨。下闕全是設想,虛境實寫,化虛為實,極寫羈旅之情。
【參考答案】詞句運用融情入景的手法抒寫了離別之痛,相思之苦。雁稱“孤雁”,日稱“寒日”,孤單感加上向晚的寒意,極寫浪跡飄零之苦。晚霞吐紅,本是麗景,然而傷心人別有情懷,在流浪人眼中看來,確是紅光慘淡,透露出寒意,這也是移情于景。
下闕主要運用設想,虛境實寫,化虛為實,極寫羈旅之情。
點絳唇
丁未冬過吳松作1
姜夔
燕雁無心2,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3。 第四橋邊4,擬共天隨住5。今何許?6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注釋】
1、吳松:即今吳縣,屬江蘇省。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生前隱居之地。
2.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帶的鴻雁。
3.商略:商量、醞釀。
4.第四橋:即甘泉橋,在吳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
5.天隨:天隨子,唐代詩人陸龜蒙號。陸龜蒙:蘇州人,居松江甫里。辛文房《唐才子傳》謂其時放扁舟,備書籍、茶社、筆床、釣具等,優游于太湖之上。
6.何許:何處,何時。
【閱讀鑒賞】
此詞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這一年姜夔經介紹拜謁楊萬里,楊萬里贊許其詩文甚似晚唐陸龜蒙,并以詩介紹他往蘇州見范成大。此詞可能為途中所作。
上片之境,乃詞人俯仰天地之境。“燕燕無心”,時值冬天,正見燕雁南飛,開篇就寫空中之鴻雁,正是象征漂泊之人生。下句緊接無心寫出:“太湖西畔隨云去。”燕雁隨了流云,沿著太湖西畔悠悠飛去。隨云點染無心,去字狀其遠飛。燕雁之遠去,申發自己漂泊江湖之感。“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湖上數峰清寂愁苦,黃昏時分正蘊釀著一番秋雨。數峰本自清苦,更兼日暮欲雨。此二句既寫出雨意酣濃垂垂欲下之江南煙雨風景,亦寫出數峰清苦無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之種種難堪情態。
下片之境,乃詞人俯仰古今之境。“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第四橋邊,天隨子,其人往矣。中間下擬共二字,便將仍在之故地與以往之古人與自己粘連起來,泯滅了古今時間之界限。真是情深所至,古今相通。“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這幾句懷古傷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殘柳枝當風舞。柳本纖弱,那堪又殘,故其舞也參差不齊,然而仍舞。舞字執著有力,蒼涼之中,無限悲壯。此一自然意象,實為南宋衰世之象征。
【模擬練習】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述此詞"無窮哀感,都在虛處。"即哀感通過景物寫出,試結合詞句評析。
【解題思路】
全詞以冬季日暮、寒山欲雨為背景,婉轉寫出作者身世之感、家國之悲的復雜情感。上片寫眼前景物,以燕雁、飛云、山峰等,寄托身世飄零之感。下片拈出陸龜蒙當年放舟歸隱之事,以為效法的楷模。結句不寫懷古,卻寫憑欄所見的景色:"殘柳參差舞",如體現了姜夔托物起興、意境清空的創作特色
【參考答案】
此詞通過眼前之景來抒發身世之感、家國之悲。上片寫燕雁隨了流云,沿著太湖西畔悠悠飛去。湖上數峰清寂愁苦,黃昏時分正蘊釀著一番秋雨,飽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結尾處又用衰殘柳枝當風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蒼涼之中,無限悲壯。
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釋】漏斷: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
【閱讀鑒賞】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這兩名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模擬練習】1、上片開頭兩句寫夜深人靜。其中的“缺”“疏”“斷”幾個字極寫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___。
2、下片“揀盡寒枝不肯棲”采用的是____的修辭方法和_____的表現手法,表面上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但實際上卻寫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解題思路】
【參考答案】
【簡析】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
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
疏淡的笑墨,似寫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