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武 安徽省馬鞍山市安工大附中
一個小沙彌耐不住寺院的清規戒律,一夜之間動了凡心,屢犯寺規。方丈痛心疾首,忍無可忍。小沙彌被重責之余,趕下山去。從此以后,燈紅酒綠,花街柳巷,小沙彌放浪形骸,一發不可收。一日,他陡然驚醒,翻然悔悟,跪在方丈面前:“我愿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方丈深惡小沙彌的放蕩,只是搖頭:“你孽根未凈,難能回頭。除非--”方丈手指供桌,“除非佛桌也會開花。”小沙彌絕望地離開了。第二天,方丈踏進佛堂,猛的驚呆了:佛桌上開滿了花兒,如火如荼,艷麗潑辣。方丈頓時醍醐灌頂:這世上沒有什么過失不可以原諒,沒有什么錯誤不可以改正。歧途茫茫,回頭是岸。
學校教育中,對待問題學生的過失、錯誤,我們往往簡單粗暴,動輒施之以譏諷與冷漠,缺乏耐心與寬容;對一些“頑石”,更是恨鐵不成鋼,甚至一棍子打死。我們可能忘記了陶行知先生的告誡:“你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吸取故事中方丈的教訓,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用自己善良的情感去熏陶學生,用自己寬容的胸懷去感化學生。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比大海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胸懷。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一個寬容的胸懷,是人世間最罕見的奇跡,也是佛桌上永不敗的花朵,而讓奇跡泯滅、花朵凋謝的,不是錯誤,而是一幅冰冷的面孔、一顆不肯寬容的心。
賞識的作用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實驗,在一所學校,他煞有介事的對學生進行智能測驗,然后把一份名單交給老師,說這些學生天資聰明,潛力很大,并再三囑咐,要對此保密。其實這份名單是隨意擬定的、根本沒有依據智能測驗的結果。但八個月后,再次進行智能測試時出現了奇跡:凡被列入此名單的學生,性格開朗,進步很大,與老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
這就是“皮各馬利翁效應”。究其原因,原來老師對這一份名單深信不疑,在教育過程中產生一種積極情感,對這些學生厚愛有加。盡管這份名單是保密的,但老師掩飾不住的深情還是通過語言、動作、眼神等表現出來。在這種氛圍中,那些學生產生積極情感,自尊、自信,取得顯著的進步。
皮各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賞識的潛能是巨大的,一旦好意知覺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寄以期望,學生會產生相應于這種期望的積極情感。因此,我們應設法給學生多一份期望、賞識,少一點諷刺、譏笑;多一份鼓勵、鞭策,少一點冷漠、打擊。“你能行”,你的不經意的一句話,是學生獲取成功的原動力。
藝術的教育
有這樣一則寓言:太陽與大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大風驟起,行人頂著大風艱難行走,卻把大衣裹得緊緊的,任憑大風猛烈,就是吹不脫大衣。太陽升起,風和日麗,暖意融融,行人始而揭開紐扣,繼而脫下大衣。太陽與大風讓行人脫下大衣,方法不同,結果不一,這就是溫暖效應。
溫暖效應給人啟示:我們的教育不僅是愛的教育,更是藝術的教育。教育工作,要特別注重方法。面對曾有過失、存有不足的學生,少打陣地攻堅戰,多打迂回游擊戰;少一點疾風暴雨式的批評,多一點和風細雨般的關愛。心戰為上,從內部瓦解堡壘,春風化雨,滋潤心田,取得教育的成功。
作者郵箱: ahmashgw@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