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說明對象,我看了2遍,才清楚這個世界的音樂是指--生物的非事務性聲音。估計大多數學生預習下來,只知道是說生物發出的聲音,很難深入到聲音分成事務性與非事務性,這應該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深入到生物的非事務性聲音。我在網上看了一些教案,發現個別教師自己也沒有搞清楚本文的說明對象。
一、設計選擇題,快速閱讀。
本篇文章的說明對象是(C)
A、音樂B、大自然的聲音C、生物的非事務性聲音(語言)D、生物的事務性聲音(語言)
二、本文的結構、思路。
由人類的噪聲(1、2段)過度到--動物世界的一些“聲音”(列舉)--解釋動物“音樂”產生的過程。
三、列舉、分析:
1、白蟻--頭部--打擊樂(非事務性聲音)
白蟻--上顎--信號(事務性聲音)
2、蝙蝠--聲納--捕捉昆蟲(事務性聲音)
蝙蝠--倒掛--鈴聲(非事務性聲音)
重點朗讀”我家后院的畫眉“這段。由個別朗讀,到集體朗讀,明確“事務性聲音”與“非事務性聲音”之間的區別。彼此交流信息如:警告、驚叫、求偶、宣布領地等事務性語言不是音樂。
3、鳥類事務性語言背后還有大量的重復出現的美妙聲音(非事務性)
4、蟋蟀、蚯蚓的合奏、座頭鯨充滿力度和肯定的歌曲。
這種有節奏、有規律、重復出現的表達情感的聲音,可以稱之為“音樂”
四、至此,我認為文章后部分沒有必要再深入探討了。我覺得很有必要引到“人籟不如地籟,地籟不如天籟”
人籟與天籟(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地籟--大自然的音樂(先由學生列舉):
1、驚濤拍岸、溪水潺潺、泉水涓涓、雨打芭蕉
2、絲竹管弦(可以放些器樂曲子感受,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但近段時間心情惡劣、無聊,加上忙于考試分析,也就免了,連曲子也沒放,實在遺憾)
3、一個黃鸝鳴翠柳,兩岸猿聲啼不住,清風半夜鳴蟬,杜鵑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