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語文情結(連載)(14)
浙江省麗水師專松陽校區 李丹(323400)
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角色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我結合自己的工作,常沉思:今天怎樣當教師?師范的《小學語文教學法》與大學專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小學語文教學概論》專業教師,應該具有哪些素質?
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與“以人為本”的人文取向中,教師的主要職能今已由“教”變成了“導”、變成了“育”。學校工作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換言之,即“育德、育智、育體、育美”。“以人為本”的中心是關懷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價值的實現,其核心是貫穿于人們的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生真諦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態度,它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自我實現的執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等。”
因此,新型的教師,是學生個人才能構建的促進者,是清楚地界定學習目標的監控者;是學生學習資源的組織者;是能容忍學生的失誤,少強調失敗,并能以情助理,以情促思的情感疏導者;是學生獲取信息源的一個“網站”,且又是學生個體充分而健康發展,特別是智力外因素發展的“顧問”。教師,當還是課程的開發者。
我們的時代,已要求教師從“教學匠”向學者型角色轉換。教育部總督學柳斌同志在《堅持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中,已給說得清清楚楚。基于這樣的理念,因此,我思考。我認為,師范院校中“小語教”專業教師的素質,應具備:
一、高尚的道德。現代德育的特點有三:①人本性;②科學性;③開放性。中華人文精神的基石是講道德、講文明;我中華民族文化的命脈是:為天下人著想的道德。
二、博采眾家之長。這是一種文化互通精神。虛心學習各學派的理念,張揚個性,大膽創新,善于創新,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過去和現在”、“外國(西方)與我國”,謙虛、真誠、心態開放,經常反思自身的局限,以身相許基礎教學,追求不泯,跨越自我,從注重服務社會躍到注重人的主體性發展。
三、較強的專業工作能力。包括:①要掌握師范院校語文教學《大綱》與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僅“略有所知”或“皮毛了解”是不行的;②處理教材的能力;③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要做到會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語言清晰、準確、流暢;力求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課堂中要有兒童語言。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主要表現在編寫教案、設計板書、撰寫當地小學現狀調查報告、撰寫學科論文等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的書面表達能力要求,當然是不會一樣的。如學科研究論文的書面語言,有學術性、嚴謹性、完美性的要求,比寫教案或板書的要求要高得多。④精選小學語文典型教例的能力。通過典型教例的示范與剖析,讓師范生懂得“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要這樣教”,讓學生驗證教材中的原則、原理、步驟、教法、學法。小語教教師如果不會選取小學語文典型教例,老是條條扛扛,干巴巴地一二三四,枯燥乏味,學生必會產生“抗阻”。⑤熟練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的能力。⑥組織師范生到小學見習、實習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⑦評課能力。⑧社交能力。
四、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①良好的性格特征。其表現為:獨立堅韌、熱情開朗、耐心細致、沉著冷靜、溫和寬厚、敏而好學、謙虛向上。②良好的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靈活性。③良好的注意品質。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選擇功能與保持功能。由于注意的參與,我們才有明確的方向和努力的意志。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系更顯復雜,競爭更趨激烈,極易產生碰撞乃至受到挫折。良好的心理,能自我化解,或轉移注意,或不斤斤計較,“退一步海闊天空”,保持心理健康。這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完成狀態。”
(2003.3.3)
刊《師范語文》報2003年6月1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