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語文情緒(連載)(2)
浙江省麗水師專松陽校區(qū) 李丹(323400)
語文教學具有掌握工具、啟迪智慧及陶治情感、審美愉悅的多種功能。語文學科是基礎教學的核心課程,是民族文化的根,同時也是近些年來社會議論最多的學科。可見,語文很重要又不易教。
語文應該怎么教?這個問題不易回答。不過,若真的要回答,似乎也并不很困難。因為在這一個問題中,包含著三個基本問題:(一)為什么教?為什么學?(二)教什么?學什么?(三)怎么教?怎么學?因此,我在《小學語文教學探索》(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論文集的“序”中說:語文教學要達到三個境界:(一)認識美;(二)理解美;(三)創(chuàng)造美。今將我的“語文教學三境界”說再作拓展。
一、認識美
認識,不是柏拉圖說的“對某種神秘的理念的回憶”,也不是黑格爾認為的“絕對觀念的自覺”,更不是貝克萊和馬赫認為的“主觀自生的經驗”,還不是康德和休謨的“不可知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它是人的頭腦對于客觀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認識美,要求教師具有辨證唯物主義觀,這很重要。辨證唯物主義觀,是生生長流的人生試紙。在語文教學中,一旦失去了正確的認識觀,就不能認識美。
例如有人教小學語文《落花生》,不導以認識課文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正確價值觀的美,卻胡說“落花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很可貴,但一味等待別人發(fā)現自己則不可取;如果沒有被發(fā)現,一生就被埋沒了!”甚至還說:“‘不要只講體面’,這說明體面還是要的。如果不善于展示自己、推銷自己,恐怕連一份合適的工作也找不到。”有個別教師還說:許地山的名作《落花生》過時了,它不符合今天市場經濟的競爭潮流……我則說:這樣認識美,無異乎像個教壇騙子!
語文教學,我們引導學生的審美對象主要是課文。以師范語文說,文質兼美的課文,其生活美、人物美、道德美、事業(yè)美、愛情美、智慧美、心靈美、喜劇美、悲劇美、山水美、自然美、環(huán)境美、生態(tài)美、意象美、形式美、結構美、語句美、語段美、節(jié)奏美、音韻美、修辭美、色彩美,都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因此,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觀,導以認識語文中的美,是第一境界。此亦即課程標準中所說的要進行“審美教育”。
二、理解美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憑著這些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養(yǎng)成讀寫文章的純熟技能。”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多屬名篇或上乘之作。文意、文辭、文體、文采,一應俱全。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文旨、文勢、文脈、文氣、風格,在讀文過程中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理解結體,揣摩蘊涵的“言外之意”,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其樂無窮。沒有鑒賞能力,是理解不了美的。因此,理解美離不開鑒賞能力,理解美是語文教學的第二境界。
不少人認為金錢、權力無敵于天下,而孟子則曰:“仁者無敵”。朱熹注曰:“仁者,愛人也。”這一說法,又使許多人走出了迷誤。這大概就是“文”與“道”的關系吧。要能理解美,就要求能把握住這個尺度。
三、創(chuàng)造美
語文教學,離不開聽說讀寫。聽說讀寫,又都是在一個個“語言板塊”中展開的。聽與讀是吸收信息;說與寫是輸出信息。因此,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造美”,主要要落實在“說”和“寫”上。說的最大功能是人際交流;寫的最大功能是用筆“創(chuàng)造美”。并且我認為,寫作水平比說話水平還要重要。
如果一個語文教師的寫作水平低,說白了,是不配當語文教師的。他應該立即改行。若自身都不能進入語文教學第三境界的殿堂,又怎么可能領學生“創(chuàng)造美”呢!
(2003,01,28)
刊《師范語文》報2003年3月3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