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寧陽縣第四中學 侯代泉
摘要:社會需要創造性人才,創造性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多媒體輔助教學則是在新時期進行創造性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的運用中,并不是運用得越多越好。在教學中應堅持考慮“四個需要”,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恰到好處:符合學生認知過程多天需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優化教學手段的需要。還要認知“輔助”含義,分清主次,多媒體輔助教學才能恰到好處。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教學、認知過程、創新能力、主體作用、教學手段
今天,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在于創造。通過創造,使社會處于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這正是我們時代的特色。然而,要培養和造就大批創造型人才,就須實施創造性素質教育。許多發達國家都把創造性素質教育放在教育改革的極為重要的地位。美國、日本的教育界在廿余年前就提出,把培養創造性人才作為培養21世紀人才的指標。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部門也提出由“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第三次全教會“決定”指出:“加快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我們在未來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搶占制高點的關鍵。”
為了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創造性素質教育勢在必行。而多媒體輔助教學則是在新時期進行創造性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而且還可通過變化無窮的畫面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區,為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有利的條件。
在最新編寫的(中國)高、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語文教師應努力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學校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幻燈機、投影儀、計算機及其輔助器材,裝配多媒體教室等,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顯得日趨重要。但是,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起步不久,在語文教學的實際運用中,必然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認識和探討,或者說值得研究和思考。下面,本人就自己的認識試作簡述。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的運用中,并不是運用得越多越好。我認為,在教學中至少應堅持考慮“四個需要”, 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恰到好處:
1. 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需要
現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認識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過程和規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現象到本質、由直觀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種內在的認知需要,而這種認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觀現象首先引發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抓住認知時機,運用得適時、適度。傳統的教法較少顧及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生被看成被動的知識灌輸對象,“滿堂灌”的現象較為常見,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多媒體輔助教學交互性強,操作界面豐富活潑,而且可以產生出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培養學習情感,形成學習動機。 比如講授科技性說明文,如果首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地展示事物特點,從結構到功能、到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觀、更逼真,使復雜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那么,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又如講授《故宮博物館》一文,在講解其內部結構特點時,如果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形象生動、色彩逼真的動畫,配上悅耳動聽的古箏樂曲和生動有趣的解說,學生必將激情難抑,產生強烈的求知心理。再如講授戲劇單元中的課文,因為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和內容理解就不能僅僅滿足于教師的單向、平面的講解。因此,為了創設一個戲劇氛圍,為了使課文的書面語言轉化為富于個性的生活語言,使人見其文如聽其聲;為了使戲劇的場景一目了然,使人如臨其境;為了使背景音樂更能渲染戲劇氣氛等等,集視覺、聽覺于一體的多媒體技術就可以發揮作用了。生活化的語言、真切真實的場面、契合劇情的音樂一起呈現給學生,學生在這樣的戲劇氛圍中學習課文,求知欲必然旺盛,教學效果也肯定會好。比如講授周敦頤的散文《愛蓮說》,如果先運用多媒體的圖、音、色形象化地展示蓮的生長環境、習性、外觀、顏色等,改變單一的串講教法,那么,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完成字詞理解的學習任務,而且有助于學生對于“托物言志”這一教學重點的理解。當然,講授其他文體的課文時,如能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2.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
華東師大教授袁振國認為,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這是很有見地的。是否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根本區別之一,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落實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中,落實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中。一般認為,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由于課件設計的具體直觀、形象可感,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于問題的設置和啟發易于多樣化和綜合化,易于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這樣,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例如,教《聽潮》一文,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制作成“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等三個多媒體演示片段,同時請同學們給每個片段寫一二百字的解說詞,然后一邊演示一邊請有關同學朗誦解說詞,再對照課文內容做出評議。這樣,既調動了朗誦基礎好的同學的積極性,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了所有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同學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應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教與學兩類活動在時間上具有共時性,并隨時產生交互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積極能動的參與者。主體性教學是讓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中,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主動發展,這正是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體現。無可否認,傳統教學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實踐證明,它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效果顯著。因此,可以說,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強化教學過程的民主性和開放性,也就是為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圖、音、文交互的特點,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創設巧妙的情境,激發學生更強烈的參與意識,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開放的活動環境。這當然比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優越得多,也更容易實現學生求知過程的“主動化”。 例如,在復習課中,如果教法陳舊,照本宣科,沒有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必然感到枯燥無味,沒有學習的勁頭。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交互性強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根據復習內容的知識點設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搶答題、辨別題等,采用一題多解、改錯、討論、自測、表演、競賽等方式,將有利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更能鼓勵學生探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主動地活動,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同時通過提問辯論,質疑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學習過程,思維的質與量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4. 優化教學手段的需要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很難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教學手段單調、呆板,僅靠“一支粉筆一張嘴”,造成學生學習興趣淡化甚至厭學。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手段,使之多樣化和現代化。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服務的,即為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服務。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更靈活地選擇先進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教學成效。 例如,在講授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長沙》一課,傳統的教法往往停留在教師對字詞和內容的串講解析上,顯得比較抽象乏味。如果介入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利用先進的多媒體制作技術,在電腦熒屏上逐一給原先黑白的楓林、碧水等染上鮮艷的顏色,“層林盡染”;再逐一勾畫出競發的大小船只、翱翔的雄鷹、嬉戲的游魚……,便能讓學生更直觀感受到秋天的氣息,景致的美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在語文教學中經常運用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提高教學效益。而比較閱讀往往信息量大,這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大顯身手了。就如講授《沁園春雪》一課, 為了理解毛澤東同志的偉大胸襟和豪情,可以列舉古詩文中同是描寫“雪景”的語句,再配上音樂和畫面,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認識“輔助”含義,分清主次,多媒體輔助教學才能恰到好處。
我們認為,語文課畢竟是以語言閱讀為主體,其它都是次要的。語言的魅力就在語言閱讀本身,這也是語文教材編選中充分考慮和體現的方面。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媒體,它有時候是只可“意會”的,如果在教學中過分強化聲音、圖像等媒體的作用,有可能沖擊語文教育的本體,因此,在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不能“以機代人”、“以機代教”,忽視語文教學的個性。比如,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寫字等教學活動,更多的要靠學生實實在在地讀和寫,其他活動的形式都是次要的,更不能代替學生讀寫本身的具體的實踐活動過程。而且,在教學中濫用多媒體形式,甚至使機器活動代替人的思維活動,有可能會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壓抑。其次,語文教學重視情感教育,如果過分強調“人機對話”,忽視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甚至造成隔膜,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成了單純的電腦操作員,只關注屏幕、鼠標、鍵盤,師生面對面的教學相長的熱烈、融洽的交流氣氛大大削減了,這種不協調的師生關系就會阻礙教學的順利進行。另外,多媒體輔助教學信息量大、密度強,但運用不適當,容易造成學生疲倦,特別是由此導致的“題海戰術”、“滿堂灌”等,可能會使學生產生新的厭學情緒。
當然,多媒體輔助教學畢竟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和探索,以上所述,難免有片面之詞,還望專家、同行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林眾、馮瑞琴:《計算機與智力心理學》
《心理學》、《教育學》等
作者簡介:侯代泉,男,生于1974年,本科學歷。1994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
通訊地址:
聯系電話: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