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曲阜師范學校兗州校區 楊敬法 272100
往往是幼兒、小學生愛提出一些希奇古怪的問題,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中學,學生越來越沒有 了提問的興趣,尤其是到高中生,絕大多數在課堂上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有點到名字,才不得不硬著頭皮站起來。能夠提出問題是做學問的開端,沒有質疑就很沒有創造。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在教授《項脊軒志》時采用了分組競賽的辦法,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
在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疏通完文意基礎上,我把學生分成甲乙兩組,告訴學生下一節課這兩組要分別圍繞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向對方“發難”,最后看哪組提問的問題多而且巧妙,在課下好好準備準備吆!
可是到了第二節課,一開始就是沒有人站起來提問,有點冷場,于是我就故意說:“這節課不好上嘍!關鍵時刻就看誰像黃繼光一樣來堵槍眼!睂W生群里發出一陣哄笑。過了一會兒,甲組的班長馮梅英首先向對方發難:“‘垣墻周庭,以當南日’中的‘當’能不能看作是‘擋’的通假字?”乙組的同學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人站起來,我就“加杠”:“乙組的同學不行嘍!甲組的同學,來,咱們一起給他們到計時,一、二、三……”一向剛強的魏田忍不住站了起來回答:“不行,下文有‘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說明作者嫌屋子里暗,壘上墻來反光,讓屋子里亮起來。”然后質問對方:“‘某所,而母立于茲’,課后解釋為‘這地方,是你母親曾經站過的’,這樣解釋我感覺有點牽強,能不能把‘立’解釋為長大?”魏蘭田一坐下,乙組的同學就有的在下面開始到計時,還沒數到五,甲組的陶然就站了起來回答:“不行,在禮教森嚴的封建社會他的母親怎么可以在婆家長大呢?”然后問:“‘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怎么翻譯? ”……
我一看學生大多數拘泥于字詞句,于是說:“我們學過韓愈的一句話‘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覀兙瓦@么在字詞句上兜圈子,也是‘未見其明也’,看看哪一組能夠從理解文章的角度提出問題?”
接下來雙方都緊張地翻書,或前后左右討論,過了三四分鐘,甲組的蔡艷問:“為什么作者會‘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我一看問題比較難,就提示說:“聯系上文考慮考慮!辈灰粫䞍海医M的趙天同學就站起來:“本文是作者懷念親人的,上文提到了他的母親、祖母,顯然是作者睹物思人,所以就‘長號不自禁’了!壁w天坐下之后,乙組的劉娣就站起來問:“課文最后,作者為什么要補記妻子轉述妹妹的話呢?”……
乙組有一個不愛說話,但愛思考的趙祥升,他默默地站起來問:“我在上網查了一下,本文有一個地方被刪去了,是文章的第五段,被刪去部分是這樣的:‘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作者顯然在以蜀清和諸葛亮自比,相信自己早晚會有一天他會象蜀清和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相信自己不會被埋沒的,他相信是金子終究要發光,‘天生我材必有用!’結合這一段話,我感覺文章的主題就不應該是教材所提示的那樣了‘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敲凑垎栆医M同學,對本文主題有沒有新的理解呢?”這個問題確實有難度,甲組同學一下傻了眼,于是我把問題接過來:“趙祥升同學確實下了一番工夫,仔細思考了,下面我先把這一段文字的意思講解一遍……根據我們以前講過方法,解讀文章應當注意從作者的協作背景、文中關鍵的語句等入手……”話還沒說完就有同學開始翻書查找、討論,尤其是乙組的同學。不一會兒就有同學站起來說:“歸有光的家‘讀書久不效’,他很想博取功名!边有的同學說:“文中寫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他為自己的家衰敗感到悲哀!薄白髡咧饕菓涯钭约旱挠H人。”“作者象歷史上所有的才子一樣希望自己的滿腹經綸能夠貨于帝王家,能夠象蜀清和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們還在不停地說著……
上完這節課,我有兩點體會:一、要積極創設平臺,最大限度地學生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朱熹曾經說過:“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薄按笠蓜t大進,小疑則小進!保ㄒ姟吨熳幼x書法》)學生沒有問題提出來,就說明學生沒有開動腦筋,就不會達到最佳效率。二、我們教師不僅應當考慮向學生傳授什么知識,更應該考慮怎樣向學生傳授,合理組織教學,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有很大的潛在能動性,如果想讓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如何合理地組織教學了,同時,這也是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的一個新要求。
本文曾發表于《語文建設》2003年第7期 作者郵箱: yangjingfa@mail.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