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無法羅列出用于衡量信息技術有效性的所有不同指標,但是無論是在系統開發階段還是使用階段,下列幾個指標對于大部分企業都是適用的,當然,這還需取決于數據采集的時間和地點:
分類別分項目記錄信息技術成本。企業可以根據這一指標了解每一具體項目的投資總額并確定財務投資的增值情況。
分項分析信息技術員工人數及成本。這一指標可用于對比每一具體項目的產出與所投入的資源總量。
項目外包比例。這一指標可用于確定企業員工的工作成效,并衡量企業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
信息技術相關操作風險事故數量及造成的損失。企業可以通過風險識別,實施降低風險措施,分析未能有效降低風險而導致的損失等,來衡量企業的風險應對能力。評測結果應當遞交管理層。
類似的評價指標還有很多,例如:信息技術部門員工中全職與兼職的比例、工作站成本、信息技術安全事故的數量和損失,及信息技術投資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級別(當前及預期)等。
四、信息技術審計的審計計劃、審計策略及績效評價指標的應用
為了實現有效的信息技術管理,信息技術審計人員可以利用績效評價指標開展審計,并在審計中注意審計計劃和審計策略。
1、績效評價指標
信息技術審計人員可以采取下列手段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指標:⑴分析,包括理解指標的含義、形成原因、確定指標所反映的情況、分析企業擬采取應對措施的有效程度,并提供相關可靠信息;⑵通過對報送企業管理機構的指標情況進行定期評估,為績效評價指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可靠程度提供獨立擔保;⑶利用個人的工作技能制定項目績效評測中指標的使用標準。審計人員可以通過協助企業準確的采集、匯報并分析指標,從而更為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治理情況。
2、審計計劃
信息技術審計人員應當利用歷史研究材料及其他最高審計機關所完成的審計項目,向最高審計機關展示企業信息技術管理審計所能達到的審計范圍和審計目標,并向企業審計委員會闡述信息技術的效能及風險,介紹獨立信息技術管理審計的重要性,以確保信息技術管理列入最高審計機關及企業審計委員會的審計計劃。
3、審計策略
信息技術審計人員能夠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管理戰略的完善:⑴通過詢問以確保管理層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應用信息技術可能產生的問題、風險及回報;⑵作為企業與信息技術部門之間的溝通橋梁,促使開發者和使用者能夠對所面臨的風險、困難及如何協同行動達成共識。
五、信息技術管理中存在的困難
對于不同的企業來說,其所面臨的環境、政治、地理、經濟和社會情況均各不相同,相應的,在建立有效治理結構的過程中就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我們無法羅列信息技術管理中可能面臨的所有困難,但是下文所述的這些情況在大多數企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項目控制不力:過去,許多信息技術項目均由信息技術部門獨立完成,管理層往往并不參與項目控制,這就使得信息技術部門無法準確了解項目需求,從而導致項目面臨信息技術目標難以契合企業總體目標的風險,造成大范圍的效率低下。同時,管理層的項目控制缺失,也使得信息技術部門難以對該項目形成重視。
管理層協作不力:雖然管理層在考慮重大信息技術投資時,需要與信息技術部門加強協作,以獲得足夠的信息與反饋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但是在決策過程中,管理層往往并不愿意與信息技術部門進行通力合作。
資源管理不力: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企業必須高效益地管理自身的信息技術資源,為信息技術服務提供足夠的技術、軟硬件支持,尤其是人力資源支持。
風險管理不力是影響信息技術項目成功的主要因素。評價各種管理層未能充分認識到的信息技術風險并采取應對措施是風險管理的主要工作。一旦未能有效地處理這些風險因素,將極有可能導致項目失敗。
戰略規劃不力:信息技術投資如果未能根據企業目標和資源情況有規劃地投入,極有可能導致收益低下甚至無收益。這種戰略規劃上的失誤將導致信息技術無法為企業目標的達成做出必要的貢獻。
【2】教師淺談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在新課程標準下,學生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自學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應是更重要的、有效的方式。作為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又有著廣泛實用性的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更應采用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習主體性、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主動學習方式。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起指導、啟發的作用。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和自學的樂趣。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重要的是能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學,福建師范大學課程研究中心余文森老師提出:關于有效性的一個比喻:穿越玉米地時,第一,誰穿得快(速度);第二,誰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誰身上的傷口少(安全)。在班級授課的前提下,老師把握了講課的速度,學生接受的速度卻有很大差異,當然收益問題就各不相同了。怎樣才能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益,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最大的收益?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