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下面是yuwenmi小編整理的周記,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教師學習國培的心得體會【篇一】
在這次初中語文培訓的過程中,我聆聽了多位教育專家的生動、形象而有精彩的講座,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知識。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決定細品所學,總結所得,把此次培訓的所學、所得用于現實教學中。參訓后使我的思想意識有了提高。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從心底熱愛教育事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搞好本職工作,來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演繹出的人生精彩。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教育,啟發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讓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而醞釀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和諧環境。常說萬策之首,攻心為上。這就啟示教師,要教育好學生,得先把學生的心拴住,學生才能在向師性的驅動下健康成長。只有這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可能性才會更高,落實好素質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此理一點不假。通過參訓,我從名師專家的誘導中領悟到,教材是學本而不是教本,教材是藍本并非圣旨;教改勢在必行而非雁過無跡,教改是循序漸進而非一蹴而就。學生之所以如牛一般攆不動,是因為我們沒有用綠草去喂。學生之所以遠離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把他們看做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說,我們奢望不了天上掉下教育教學的餡餅,但是我們可以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本,以教材為源,以多方力量為推動器,農村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照樣可以熠熠生輝。如果我們用心尋找到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交叉的點,那個點即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金鑰匙,進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無限的知識將迎著方法之刃而解。
下面我就如何設計好初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談幾點自己的心得:
隨著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提高。必將對它們日后的閱讀,包括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等產生深刻的影響。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階段目標,初一年級閱讀教學應著重落實以下幾方面的目標: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注重落實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第一,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第二,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體會文中的感情和語氣。第三,了解課文中的意思,并達到樂于與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第四,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要順利達到以下目標,我覺得作為教師的我們一貫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強閱讀,逐步提高
教師應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知識。
2、感受樂趣,啟發對話
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加工處理課文的符號信息,與課文和作者對話交流,受到課文豐富內涵的影響。于是學生體會到閱讀可以跨越時空,將世界各地的風光盡收眼底,將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來,其樂無窮。漸漸地,這種閱讀的樂趣轉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進行實踐活動的原動力,是學生閱讀積極性的源泉。因此,應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初一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初一年級閱讀教學必須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帶著向往進入閱讀,啟發學生與文本對話。
3、自主閱讀,感受語言
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過程是在教育影響下與客體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的,而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又使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為可能。因為閱讀是一種個體行為,學生是閱讀主體,是閱讀行為的發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終決定著閱讀的目的、任務、方式和效果,所以學生在興趣的激發下理應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位置。
教師學習國培的心得體會【篇二】
緊張而激烈的一周又將過去了,回顧這一個周的學習,有苦,也有樂。苦,是學習的苦,白天要上課,批改作業,還要管理班級事務和學校的一些事務,總抽不開身。因為一些參加學習的教師家里沒有電腦(除語文外,還有英語、生物、物理等學科的培訓),白天所有辦公室的電腦都被老師們占滿了。于是只有晚上學習,看一些貼子,再發幾個貼,幾個小時一晃就過去了,為了明天的教學工作,還是不敢學得太晚。說句實在話,這種學習真是“苦不堪言”。但是,一打開電腦,看到了老師們精辟的觀點,看到了自己平時學習和教學中的困惑在這里得到了解決,聽到了同行的聲音,自己的心情一直舒坦。再看到老師們白天為學習而爭電腦,看到他們針對貼子中的問題不斷爭論,看上去爭得面紅耳赤,但其場面卻是其樂融融。大家很少像這次這樣,把很多問題都擺在桌面上來談,大家也很少像現在這樣,對每一個問題都說出了自己掏心窩子的話。這種學習,這種討論真是不亦樂乎。
模塊二學習的內容是關于《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解讀。《新課標》是國家課程改革的產物,是語文教學的方向。但是,課程在盤縣已經有七八年歷史了(我記得是從XX年開始的),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對課程改革沒有特別深入的認識,正向溫儒敏老師講的那樣,新課改實行了這么多年,但下面執行的情況卻千差萬別,各搞各的,自立門戶。因此溫老師用了“舉步維艱”這個詞語來形容我們在課改中的艱難。
聽了兩位老師的視頻講座,我們確實學到了不少。這里我們從巢宗祺老師的講座里,我們感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目的和方式。目的,我們是培養人,培養一個正常的人,我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看似簡單卻有深刻意義的話語。也許,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是一個正常的人,或者說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周圍的人都很正常,我們沒有發現我們中的不正常。其實,要真正培養一個正常的人談何容易。試想,今天,為什么會有很多不正常的現象發生,這就是因為我們人的不正常。
巢老師再一次讓我們回歸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我們是培養人的工作,我們培養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正常的人。
另外,兩個老師都提到了讀書的問題。這是學習方式的問題,我們的語文教學,現在搞得熱熱鬧鬧,多媒體,又是電影,又是動畫,還有很多五繽紛的圖片。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多的是花架子,而缺乏實在的東西。關于讀,首先是我們沒有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其實我們沒有要求學生讀夠他們該讀的書。聽了他們的講座,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在課堂上用大量的分析來占用學生的閱讀時間呢?從兩位老師的講座中我們看到了讀書不僅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內容,也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很好的方式。
還有,從他們的講座中,我們找到了語文教學中的幾個關鍵詞:平衡、提前量、作文與文才、如何批改作文、個性化作文、補臺、個性化閱讀、讀雜書等。
談到平衡,這也是第一次提出,素質教育與考試兩不誤。以往我們談素質教育,就一味的批評應試考試。而我們學校因為要升學,又一味的違反素質教育的要求,大搞題海戰術。溫老師的講座首次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平衡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做到素質和考試兩不誤。以往在講素質教育的侍候,我們談“考”色變,認為把考試取消就是搞素質教育了,一考試就是搞應試教育。溫老師告訴我們,搞素質教育沒有必回避考試。考試也應該為素質教育服務。
教師學習國培的心得體會【篇三】
國培計劃——2011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培訓”是我期盼已久的學術盛宴,是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朝圣的殿堂。2011年10月8日,在湖南省第一師范學院“國培計劃”培訓項目正式啟動,我有幸成為“朝圣”的一員,隨之也開始了小學語文“國培計劃”農村教育培訓。我非常珍惜難得的“充電”機會,興奮地坐在湖南一師校園內,聆看專家精彩的講座,與專家和全國的學員雖“遠隔千里”,卻“近在咫尺”地交流著,切磋著,在教育科研的方法、課堂教學的藝術、教研活動的形式方面都獲益匪淺。
本次培訓為我們設計了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使我們農村教師有幸聆聽了專家對我們的理論指導。主要結合小學語文課程的特點、課程改革的方向及教學的一些環節,選擇了六個主題作為培訓的內容,它們是:口語交際,讓學生“動”起來,“多認少寫”背景下的識字教學,閱讀教學要用好教材,閱讀教學要促進學生發展,讓學生快樂有效地作文,農村小學怎樣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與探討,對新課程實施有更直接的認識。
專家們在教育科學理論方面的闡述簡要而精辟,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教育名家的講座給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讓我飽享了高品質的“文化大餐”。黃老師的專題講座《口語交際,讓學生“動”起來》,讓我走出以往口語交際教學的誤區,讓我也明白:口語交際教學不僅要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選擇合適的交際話題、營造交際的氛圍,還要讓學生“能”交際(也就是華考|zk168要創設交際情景和形成交際共體),創設交際情景需要做到模擬真實情景、提供典型案例、設計問題情景等。為我今后可以交際的教學指出了方向。張化萬老師的《讓學生快樂有效的習作》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我想聽了張老師的作文課,我今后的作文課也不會再是枯燥乏味的了,而是會讓孩子們在快樂中習作。本次培訓我最關注的是沈大安老師的《農村小學怎樣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因為作為一名農村教師,怎樣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一直是困擾我的難題。農村學生知識面狹窄,教學資源匱乏,有的時候干脆把綜合性學習當做閱讀課或習作課來教。聽了羅老師的課我才知道怎樣挖掘本土資源和創造性地用好教材資源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我覺得這次培訓是最有效的,是一次對自己“教育潛意識結構”的深層改造,專家們的講座中有不少經典課例,或大氣磅礴或幽默風趣或詩意灑脫或智慧靈動或清新自然或樸實無華或巧奪天工或行云流水或渾然天成。課堂上的搖曳多姿,精彩紛呈,其實源于他們各自不同的個性魅力。點點滴滴的細節傳達出他們對課程深刻醇正的解讀、對學生博大人文的關懷。所以,從專家們的講座里我讀出了自己的“故事”,整理著自己的思緒,想著自己的課堂。他們的講座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不是眼前意義上的“學來一點招數,解決我的教學問題”,而是以理論指導來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讓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更上一個臺階,使我更自信地走在路上……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2.國培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