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140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李保國榮獲了全國綠化獎章、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河北省特等勞動模范等稱號,但用他的話說,最高興的還是為太行山生態環境改善出了一份力。
產業富民百姓走上致富路
生存問題解決后,李保國將目光轉向發展:如何讓村民富起來。
李保國說:“僅能長樹是不夠的,還要找到適合山區特點的栽種技術,把財富帶給山區百姓。”
1996年,李保國跟隨河北農大科技救災團來到崗底村。大洪水剛剛沖毀了村里的250多畝耕地。看著時任村支書楊雙牛難過的樣子,李保國在一個煙盒上寫了個電話號碼,遞給楊雙牛,說:“我可以幫你們富起來。”
如約而行,李保國帶著同在河北農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崗底村住下來。白天,李保國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個饅頭,喝壺涼白開;晚上,他又挑燈夜戰,仔細整理考察數據。半個月下來,李保國為村子做出致富規劃:一是人均2畝蘋果,平均收入2萬元;二是人均發展板栗5畝,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藍圖畫好了,但實施起來卻并不順利。李保國首先要對果樹進行修剪,看著大把大把剪下來的樹枝,村民們個個都心疼。接著又開始疏花疏果,看著滿地落下的小蘋果,許多農民不干了:“果子沒有長大就給扔了,怎么豐產?到時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們找誰說理去?”
到了秋天,事實說話了:及時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蘋果長得又大又好;沒有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蘋果又小又不好看,賣不上好價錢。
接著,李保國又推廣蘋果套袋技術,這項新技術當時在河北省尚無先例。“蘋果不見光還能長?”面對群眾的不理解,李保國拿出5萬多元科研經費買來紙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蘋果又大又紅,5兩到6兩的每個賣10元,8兩以上的每個賣50元,最高的賣到了100元。而沒套袋的蘋果還是賣不上價錢。這下,群眾服了。
從套袋、去袋、轉果,到摘葉、鋪反光膜、施肥,李保國創立了128道蘋果生產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紙”,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蘋果。注冊的“富崗蘋果”多次獲獎,并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如今,“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369個村,種植面積5.8萬畝,產量超過1億公斤,7萬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生產實踐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應因地制宜鉆研什么。”一直是李保國追求的目標。
他為臨城縣的綠嶺公司探索出了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使過去草都長不好的荒崗栽上了“搖錢樹”。2002年,市場上的普通核桃每公斤不到4元,而李保國指導生產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賣出了每公斤30元的高價,而且供不應求。如今,以“綠嶺”為品牌的薄皮核桃在臨城已種植20萬畝,核桃產業年產值超過20億元。
板栗在太行山種植歷史悠久,但前南峪的板栗曾經因為管理滯后,產量很低。李保國用三年時間研究出“雙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術的第二年,前南峪的板栗產值就翻了兩番。和前南峪一樣,邢臺縣、沙河市、內丘縣,許多板栗集中產區的農民,都接受過李保國手把手的指導。
30多年來,李保國示范推廣36項標準化林業技術,累計應用面積1826萬畝,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許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農民腰包鼓起來。
科技培訓果農成了技術員
深冬的太行山, 一場大雪剛剛飄過。
在邢臺縣前南峪村,裹著厚棉衣的李保國像往常一樣來到蘋果園里,村民們急切地圍上來。“李老師快給我們講講吧,冬季的蘋果咋管理!”
“‘去掉直立條,不留扇子面’。像這棵樹,凡是往上長、往起抬的枝,超過40厘米一概不要。現在不舍得剪,以后就會長成大鍋蓋,影響采光……”李保國搓搓凍僵的手,一手持剪,一手拿鋸,手起枝落,動作嫻熟,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讓圍在他身旁的農民們紛紛點頭。
專程從邢臺縣宋家莊趕來聽課的村民安炳玉說:“我聽李老師講課好多次了。我和親戚可沾他的光了。”原來安炳玉有個親戚在內丘縣崗底村。有一年,下大雪,李保國打電話到崗底村,讓人都上山,把樹上的雪都搖下來,然后把村里能發煙的東西都運到山上,夜里12點開始熏煙,一畝地四到五堆。第二天,李保國不顧雪后路滑來到崗底村。
花凍了85%,果農們垂頭喪氣,村干部楊和平說:“這下完了。”李保國一戶一戶看過后說:“問題不大,有10%的花就夠用了。”馬上召集人,布置到外地找花粉,人工授粉。那一年崗底蘋果基本不減產,反而增收了。
“作為一個林業專家,一定要了解農民,給他們實用、適用的知識。”李保國說,農民最講究眼見為實,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先做給他們看,再帶著他們干。
多年來,他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許多果農都成了“技術把式”。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已達到三四十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莊百余個。
“全面建小康,短板難點在山區;扶貧攻堅,科學技術是杠桿。”年近花甲的李保國說,這輩子最過癮的一件事,就是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了專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他愛老百姓,百姓更愛他。
有一次,李保國行至內丘縣摩天嶺村遇上交通堵塞,進退不得。他下車察看,被村民認了出來。聽說他急著回保定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人群中有人喊道:“快把我家院墻推了,讓李老師的車過去!”沒容李保國阻攔,幾個人一擁而上,硬是將路邊一堵土坯墻圍成的農家院扒開一個三米多寬的缺口,讓車通過。
那時的場景,李保國至今難忘。
“常年奔走在山里,和果農們熟了,特別有感情。”李保國說,鄉親們家里做了好吃的,都會把我往家里拽。有時候,還真左右為難,一天得吃五六家的飯。不去,不好意思。每次都借著吃飯的功夫,再講講農技課,變成有針對性的農技輔導。
30多年扎根深山,李保國的名字已經在山區群眾口中變成了致富的代名詞。很多人打電話找李保國,想讓他去規劃自己的果園、自己的山村,是因為這位出身農民家庭的林業專家早已成為山區群眾的良師摯友。
在李保國的手機通訊錄里,記者還看到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崗底蘋果、山腰板栗……“這些都是農民打來的電話,實在聽不清他們姓名,就這么先記下來。”李保國說,電話里900多個號碼,其中農民的至少占1/3。
山鄉巨變不忘太行新愚公
李保國的故事已走進千千萬萬山區村民的心里。在前南峪村,記者看到村里人把他的事跡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崗底村,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廳里,一共五個部分的展板,四個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在許許多多村民的家常用語中,說起他的名字已像身邊的親人一樣親切自然。
李保國為百姓謀幸福的腳步從未停歇。他不滿足于一畝山地效益不低于一畝良田的現狀,“下一步,山地效益將是良田的1.4倍以上”。為此,他開發了干旱山區的高效循環利用技術,瞄準太行山區干旱陽坡充足的光熱資源和自然階梯優勢,將平原區日光溫室錯季栽培技術轉移到山區,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達到90%以上。
荒山,一座座變綠;林果,一天天掛滿枝頭;笑顏,一天天綻放。30多年來,李保國,這位“太行赤子”為禿嶺披綠、為荒崗生金,傾注了多少心血與艱辛,沒有人知道,但他們用執著和堅毅,書寫下一段“新愚公”的動人故事,巍巍太行一定會銘記。
更多李保國心得體會推薦:
1.黨員干部學習李保國事跡心得體會
2.2016關于李保國心得體會優秀范文
3.優秀黨員學習李保國事跡心得體會
5.黨員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
6.2016年關于李保國心得體會范文
7.李保國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