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系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保國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
【心得1】李保國心得體會
4月26日至27日,以中組部組織一局副巡視員、辦公室主任徐南鵬為組長的中組部調研組來邢專題調研李保國事跡。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田金昌陪同調研。
調研組一行深入內丘縣崗底村、臨城縣河北綠嶺果業公司等地,詳細了解了李保國30多年來扎根太行山區的事跡。在座談會上,省林業廳駐村干部、綠嶺集團職工、崗底村果農等20余人,回顧了李保國許多鮮為人知的事跡和感人至深的瞬間,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詮釋了李保國對黨忠誠,心系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徐南鵬指出,李保國的先進事跡感人至深、催人奮進。30多年來,李保國扎根太行山區,把自己最好的論文和科研成果寫在太行山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成就了綠富美的邢臺山區,同時勤勞質樸的邢臺人民也成就了李保國不平凡的一生。李保國不僅是一名專家教授、“科技財神”,更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河北省、邢臺市要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載體,認真總結、深入挖掘李保國的先進事跡,傳承“太行新愚公”精神,凝聚發展正能量。
【心得2】李保國心得體會
4月10日凌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58歲。此時,距離河北省委作出《關于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剛剛過去兩個月。
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得知消息,第一時間作出批示,對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親人表示親切慰問。趙克志在批示中說,李保國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系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廣農業科技,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去世,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損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國先進事跡的總結和宣傳工作,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學習的活動。
4月12日,李保國遺體在保定火化。4月11日,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內丘縣分別設立分會場,為李保國召開追悼會。
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在崗底村追悼會上哽咽著為李保國致悼詞:
“我們不能忘記,李老師心系崗底村民,把他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崗底人。我們的糧囤里、腰包里,都滲透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能忘記,您把自己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了專家,崗底200多名果農成了您。您給了村民‘金剛鉆’,使崗底人技術服務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飯。
“不能忘記,您是大學的教授,在崗底人眼里您是老師,又像鄰居,吃百家飯、進百家園,20年和村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您已變成了崗底的一個勞力。
“不能忘記,您一生惦記的是崗底人,唯獨沒有您自己。您走的前5天還在謀劃以崗底為核心的50平方公里太行生態大花園、蘋果袋、蘋果深加工項目。您天天超負荷工作,多少人看到您已體力不支,勸您注意休息,您總是說脫不開,還拼命把額外的責任扛在肩上。”
李保國突發心臟病離世,崗底村的代表第一時間在他的靈前放上5個最大最紅的“富崗”蘋果。他們告訴《中國綠色時報》記者,這是李教授帶領他們按照128道工序種出來的一級果。
在臨城縣的綠嶺山莊,年屆76歲的王大娘在4月12日凌晨早早起床,用長滿老繭的雙手掰開薄皮核桃,取出其中的“分心木”,用火在門前核桃樹下點燃。老人說:“李老師教會俺們全村人種核桃,讓俺們富了,我這白發人送黑發人,舍不得呀。老輩人說分心木可以安神,讓李老師好好安息吧。他對得起俺們太行老區的農民,俺們沒有照顧好他。”
如村代表、王大娘一般,太行山區的農民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緬懷給他們帶來財富的“太行財神李保國”。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作為河北農業大學“太行精神”堅定的執行者,留校任教的李保國蹲點太行山,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30年。
30年來,他扎根太行山區,所有的論文都是出自太行的一手材料,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山區脫貧新模式。他創新了太行山板栗、蘋果、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培育出“富崗”蘋果、“綠嶺”核桃等多個全國知名品牌,實現山區農民增收28.5億元,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
30年來,他主要以太行山區的10多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據點,累計培訓農民9萬余人次,示范推廣種植面積1080萬畝。他獨創128道蘋果生產管理工序,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蘋果。他指導“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11個縣(市),帶動7萬多農民走上致富路。
在今天的太行山區,提起“李保國”3個字,萬千果農人人點贊。李保國的電話被農民們寫在墻上、記在心里,技術不懂隨時說,家長里短啥都講,甚至有的農民家里娶媳婦都要讓李教授給“掌掌眼”。
記者在20年間曾幾十次采訪李保國。從他2000年在臨城荒山上開山破土、掏石換土墊雞糞,到他把這里的薄皮核桃賣到每公斤128元;從他動員贊皇縣鮑家灘的農民給櫻桃疏花疏果,到他指導這里的農民把櫻桃園改成采摘園,畝收入過萬元;也曾陪同他到內丘的崗底村,拍過他教導農民進行蘋果樹下管理的照片,也看到他讓農民砍掉蘋果樹上的背生枝和農民吵起來的場面。2011年,《中國綠色時報》曾以半個版的篇幅以《財神教授走遍太行》為題對李保國的事跡進行重點報道。
李保國的認真、肯干、實干,在太行山區處處有名,得到了各方的認可。追求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各級黨委、政府官員認可他,得到實惠的農民認可他,學到真本事的學生認可他。就如同河北農業大學校長、李保國的同學王志剛所言:“單是山區土質治理,保國同志和他的團隊就整整研究了十幾年。他起早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挑燈夜讀、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從荒山禿嶺變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
李保國長得像農民、穿著像農民,以農民為友、做事考慮的是農民利益,始終把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企業作為公益事業來做,不但不從企業、農戶處拿錢,不占一點股份,而且很多時候,下鄉往返的路費、請專家前來培訓的費用,他都是自掏腰包。
在聽到李保國去世的消息時,太行山區的許多農民都痛哭失聲。在他們心中,李保國早已是他們的親人。
李保國的夫人郭素萍說,“老李該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榮譽,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得到了太行山區人民親人般的關懷,他雖然失去了生命,我希望他的笑留在太行山上。”
【心得3】李保國心得體會
走進李保國教授的家,屋里布置得整潔干凈,綠植蔥郁,仿佛一切如舊。
“他太忙了。”坐在屋里,一幕幕場景仿佛重現在郭素萍眼前,三十多年的共同生活、工作,沒有人比郭素萍更了解李保國是個什么樣的人。
郭素萍和李保國是大學同學,從1981年結婚起,他們一起生活了35年。“他這輩子最愛的就是治山,最高興的就是看著山里的百姓在他的幫助下富起來。為了治山他不求名不求利,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顧不得自己的身體,也顧不上照顧家,一生和時間賽跑,只想做得更多。 ”郭素萍對我們說。
她陪李保國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因為常年奔波,生活沒有規律,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李保國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勞性冠心病。平日里,李保國開車往返奔波,郭素萍就坐在副駕駛的位置,替他接電話,打電話,到基地,把藥準備好,看著他吃下去。
“我阻攔不了他繼續拼命,只能跟在他的身邊照顧他。出門我一般都帶夠一周的藥量,有時候事兒連成串兒,超過一周了,就得回保定取,然后坐火車再趕回去。”回憶往事,郭素萍悲痛萬分。
“在家多休息吧,別這么拼命了。”周邊的人也紛紛勸李保國。郭素萍也勸,總是催他上醫院,可他卻說:“人活著時要有事干,沒事干,不就精神空虛嗎?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著有多享受。”
奪走李保國生命的心臟病,是在2007年確診的。心臟造影顯示,他75%的血管狹窄,心臟支架都做不了,因為根本就沒有能放支架的地方,只能做搭橋。“一般醫生宣布結果的時候是不讓患者本人在場,為的是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但是我們家不一樣,我特意叫著他一起聽,就是希望醫生能幫我勸住他,把節奏慢下來,稍微休息一下。”郭素萍說。
“不聽話”的李保國那股子犟勁,常常讓郭素萍十分無奈。“有一次在辛集輔導后,他突發心梗,醫生掛了個‘絕對臥床休息’的牌子在他的床頭?墒轻t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過去了,住了沒幾天院,就堅持出院,依舊像原來一樣工作。”這之后,學校領導也給郭素萍“下了死命令”,“保國走到哪,你必須跟到哪,他身邊時刻不能離開人!”
就這樣,郭素萍更是形影不離地陪伴著李保國?删褪沁@個大家認為的“需要絕對臥床休養”的人,只要是到了基地,見了農民,竟一刻也停不下來。“爬溝過坎,大步流星,講課做示范,精神百倍,一點兒也不像病人!有時我勸他慢一點,他總說,不行,這個點講完了,下一個點還等著呢。”郭素萍回憶。
上山的時候,李保國生龍活虎,可是回到家,卻連上四樓的力氣都沒有,從李保國家到兒子家,總共不到五百米的距離,李保國也會開車,“因為太累了”,郭素萍說。
從去年冬天開始,李保國的身體狀況在變差,飯量越來越小,不吃葷腥,人也消瘦得厲害。“現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是不知道這病的危險性,就是因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時間不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1.優秀黨員學習李保國事跡心得體會
3.黨員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
6.2015年李云忠心得體會(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