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我們身邊的安全事故逐漸減少,就得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攜手一同注意安全語文迷小編分享幾篇有關安全事故反思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1_安全事故反思心得體會
盛夏無疑是一個“多事之夏”,一連串突如其來的安全事故紛沓而至:
7月11日,北京地鐵電梯事故余波未平,深圳地鐵再曝電梯事故,4名乘客摔傷。
7月19日零時40分,一輛嚴重超載貨車在通過北京懷柔寶山寺白河橋時,該橋發生坍塌。這是9天來,中國第四座發生垮塌的橋梁,此前江蘇鹽城通榆河橋、福建武夷山公館大橋、杭州錢江三橋引橋都難逃厄運。
7月23日,甬溫線動車突發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造成39人死亡,192人受傷。
8月13日下午3時左右,宜興市竹海公園滑道因強風暴雨突襲致損引發安全事故,造成20多名游客傷亡……
從京珠高速客車火災,到山東郯城縣的氯氣泄漏事件;從云南迪慶隧道坍塌,到哈爾濱居民樓垮塌,近年來,盡管國家對安全生產保持重重部署、“三令五申”的高壓態勢,但頻繁發生的各類安全事故卻以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逝去和血淋淋的慘痛事實,不斷挑戰著人們的心理承受底線,也拉響了社會風險的警報,引發了國人對事故頻發深層原因的探究。
近期,本刊記者就此問題專訪了多位專家。“事故頻發緣于一些地方和部門無視客觀條件和安全保障,片面追求生產規模擴大和經濟效益提高。”專家們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的當前,堅守安全生產紅線,我們亟須打一場“觀念”之戰。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張興凱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需要確保法制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同步發展,特別是人的意識和理念的同步提高。
一場關于“發展觀”的反思
“現代社會的事故頻發與轉型時期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關系很大。”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王宏偉副教授對本刊記者說。
高鐵的中國發展軌跡十分具有代表性:2004年國內引入高鐵技術;2008年京津城際列車開通;2011年,京滬高鐵全線開通,486.1公里的時速刷新世界鐵路試驗的高速紀錄……中國高鐵的運行時速從250公里提高到380公里,用了不到6年時間,而發達國家用了近30年,然而“7·23”動車脫軌事故的發生,重創了高鐵的“速度”夢想。
高鐵項目的成功有賴于技術的先進性,但技術并非唯一保障。有專家分析稱,或許技術的超越可以在短時間完成,但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責任心的培養、應急經驗的積累、科學的管理等因素絕非短時間內可以超越。
事故發生的教訓告訴我們,追求產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的同時,要繃緊質量、安全的弦兒。
高鐵的“大躍進式”發展思路顯然不是個例。在許多行業建設中,“搶工期、趕進度”現象儼然成為常態,“奮戰一百天”、“大干三個月”的標語隨處可見。2010年3月28日,王家嶺大型國有煤礦突發透水事件,事后查明原因在于為了趕工期、趕進度,當班安排了14個掘井隊同時作業,終釀成巨大安全隱患。
國家安監總局局長駱琳在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就曾指出,目前,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國煤炭產量呈繼續加速上行趨勢,發電量同比大幅度增長,高危行業企業高產超產的愿望和沖動強烈,超強度、超能力、超定員生產行為極易出現。這也使我國的安全生產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采訪中,多位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在大干快建,風風火火爭搶進度的背后不乏急功近利畸形政績觀的驅動。“我們時常看到,一些重大工程的開工、竣工、通車等都與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掛鉤,上級領導也常常明確指示重大工程爭取在節日前完工,致使‘節日工程’、‘獻禮工程’層出不窮。”駱琳直言批評,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換屆,急于出政績的心態很容易釀成“人禍”。
不僅如此,在頻發的安全事故面前,我們還亟須進行一場有關“發展觀”的反思:“是否我們的發展陷入了唯速度、唯規模的誤區,而忽略了發展的質量和安全?”王宏偉對本刊記者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化和社會轉型,中國進入風險社會,其中,科學技術的“雙刃劍”效應也日趨顯現,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提高了風險系數,讓不斷精細化的社會結構變得異常脆弱。王宏偉說,此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搞建設、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沒有安全,再高速的發展都將失去意義。”
注重對“人”的管理
德國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海恩法則”在各國的安全生產領域流傳很久,它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這一法則的精髓,強調的是對事故發生前隱患的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直接考量的是人的自身素質和責任心。
每年的七、八月份歷來是安全生產事故的高發期。張興凱委員曾對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17日的20819起死亡事故數據按月作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按照事故起數計算,一年中,8月份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最多,達到2036起;其次是7月份為1913起。
前不久,在云南迪慶隧道坍塌、宜興市竹海公園滑道失控等多起安全事故中,暴雨等外界氣候因素不容忽視。
“七、八月份是我國暴雨、雷電、臺風、冰雹、短時大風等多發期,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會給設備設施帶來事故隱患,而且炎熱多雨的氣候下,人們的情緒容易急躁,工作注意力下降,人本身的事故風險增大。”張興凱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應注重監督和對人安全意識的管理,否則,如果作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管理人員安全責任不落實,受氣候等外界因素的影響,發生事故幾率會更大。
王宏偉在幫本刊記者分析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時一再強調,切忌因技術因素而忽略了管理。社會的發展需要技術、管理和人文因素的有效結合。任何制度和監管,都需要通過人的責任心才能實現。他表示,管理上的漏洞,是制造悲劇的根源。很多事故發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重技術,輕管理,其實事故預防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對人的管理,推動人文素質的普遍提高。
重新審視“大整治風暴”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決定,適當降低新建高速鐵路運營初期的速度,對擬建鐵路項目重新組織安全評估,并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開展高速鐵路及其在建項目安全大檢查。這項遍及北京、沈陽等10個鐵路局和中國南車集團公司、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等設備生產廠家的“行業抽檢”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2個部委和有關專家參加,共設12個檢查組。
此舉獲得了民眾的普遍支持。對此,有專家表示,這是“7·23”事故發生后的一個重大抉擇和決策,大檢查將督促鐵路系統改進技術管理,積累運行經驗。
一些民眾在支持贊許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一事后糾錯治理運動實施效果的擔憂。一名網友留言稱,有了成都的“樓歪歪”、上海的“樓脆脆”,才有了全民呼吁下的建筑安全;有了2010年的上海高樓大火,才有了全國各地的消防安全宣傳熱潮;一位少年的生命因地鐵電梯失控而戛然而止,才有了對公共場所電梯安全的關注……“但悲劇還在繼續,隱患依舊。還要多少淚和血,才能讓人們意識到‘治未病’的重要性!”
此番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一次次大規模治理風暴之后,安全事故為何經常周而復始,卷土重來?如何才能把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控制在最低?
“事故頻發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們的應對認識存有偏差,沒有做到‘舉一反三’,有時只是‘舉一反一’。”王宏偉向本刊記者分析稱,安全管理中有一則著名的“冰山理論”,講的是重大的安全事故都是浮出水面的冰山,最為可怕的“冰山主體”是海平面以下的其他事故隱患。“而每當我們發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有關部門都會開展一次大檢查、大反思,將有限的監管力量都集中于此。”王宏偉認為,這難免會減弱對其他領域安全隱患排查的關注,加大其他事故隱患升級為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運動式”的整治風暴之后,我們更需要回歸理性,建立一種常態下的工作程序和監督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安全生產領域,我們的法律法規并不欠缺,但就像美國著名法學家羅斯科·龐德曾說過的,法律必須依靠某種外部手段來使其機器運轉,因為法律規則是不會自動執行的。
在辜勝阻看來,我國安全生產的落實,一方面需要在行政監管方面細化各部門問責機制;另一方面,需建立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負責、社會監督互動的立體式監管機制,將外部他律與行業自律相結合,在法律威懾力的基礎上提高道德約束力。“從源頭上督促安全整改,防患于未然,比‘亡羊補牢’的事后糾錯更為重要。”辜勝阻強調道。
安全是一國民眾幸福生活的根基。這一目標的實現無捷徑、無秘籍可循,需要強化監督管理,做好事故預防;需要規范操作生產過程,完善安全保障;更需要一種對科學發展、以人為本治國理念的堅守。
2_安全事故反思心得體會
下午,我參加了縣紀委宣教室組織的廉政警示教育電教片《生命的代價》,讓我深受教育。
該片紀錄了2007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在建堤溪沱江大橋坍塌,導致64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近四千萬元的重大事故案例。從多個角度,對堤溪沱江大橋特大坍塌事故的原因和各個方面責任進行了全方位的解析,深入揭露了事故責任人游清高、胡東升、吳志華、王偉波等人嚴重玩忽職守、失職瀆職、違法違紀的犯罪事實,深入剖析了其思想根源及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嚴重危害,從而警示黨員領導干部要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貫穿落實到反腐倡廉建設。
觀看后,我感觸頗深。這是一起嚴重的安全責任事故,其損失之重大、教訓之深刻都讓人觸目驚心,該片也從多方面提醒我在實際工作中,要時時反躬自省,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和人民群眾的重托。該片也提醒我,作為鄉長,要時刻時刻加強黨性修養,注重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處處以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多想多做對廣大人民群眾有益的事情,千萬不要以損害群眾利益換取個人利益。
3_安全事故反思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