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來到,今年的端午節(jié)與去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是否已經(jīng)物是人非。看看下面有關(guān)的散文吧,也許對你有所啟發(fā)。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到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就要到來……
大街小巷,在集市上增添了不少飄香的粽子,超市里也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粽包,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自然會勾起我們無限的遐思!
端午節(jié)是為了祭奠一份忘卻的記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端午節(jié)也漸漸成為了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文化之一!每年在這個時候,許多地方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慶祝!
由于是文化,人們在其傳統(tǒng)的內(nèi)容里便不斷地注入新的文化內(nèi)涵!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在中國有著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有的說是紀念屈原,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還有的說是紀念紀念孝女曹娥!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是唐代文秀《端午》,可見在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之說由來已久!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于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以及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中。據(jù)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qū)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可是終不見屈原的尸體。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等等!
這個故事我最早是在上初中時候,一個語文老師講到的,現(xiàn)在想起來老師講得不是那么的生動,但是對于我的記憶來說,又恰恰是一份久違的心情,至少我懂得了端午節(jié)有一個涵義是為了紀念一位英雄!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對于端午節(jié)的紀念方式也不盡相同,再加上眾多故事傳說,端午文化漸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方式,影響著我們中國人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幾年前我就查過一些資料,在那些遠去的故事里,也曾給了我人生許多啟示,但是給我留下記憶最深的要從我小的時候開始!
每每進入農(nóng)歷五月初一,母親就會警告我們不要到河邊玩!自己也自覺不在這五天洗衣服!用她的話講,是怕臟水攪渾了喝水,起初我不解其意,甚至覺得母親的話有些玄乎,而后隨著對端午節(jié)的了解,對于屈原的認識,我了解母親在端午節(jié)不讓我們在河邊玩,自己不洗衣服的道理。但是畢竟是一個傳說,更讓我信服的是母親那一雙虔誠的眼睛!
在我們這里,每每農(nóng)歷在五月初一,家家門前插艾,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吃粽子!我喜歡母親包粽子的樣子葉葉層層,米米緊貼,線線纏繞,水水相連,粽粽連接,再加上我們孩子在院子里貪玩,好一個節(jié)日的記憶,給我的人生增添不了許多情趣!
端午文化在發(fā)展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人們在這一天也不斷地相互問候,不斷祝福……
昨天,我去市里面辦事,在一家大型超市門口圍著一群人,我探頭進去,才知道,這家超市正舉行手工包粽子活動,在有限時間內(nèi),包的多的為這次活動的獲勝者,里面有老人、小姑娘,還有小伙子,他們一個個快樂的身影久久的留在我的腦海里,我想,這個活動我不知道商家是出于什么目的,而這樣的舉動,也可以說對于端午文化內(nèi)涵的一種延伸,至少也是對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
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一份忘卻的記憶!在這個時刻,我想起一些往事!
生活是一張單程車票,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揣著這張單程車票踏上了人生之旅。這趟車上,我們無法走回頭路,誰都沒有重頭再來的機會。就在某個回憶的瞬間,當駐守回望我們走過來的風景,也許還可以清晰的看清曾經(jīng)踏過的腳印。但會有很多值得懷戀的事情,我們希望的重溫。當然也會有很多懊悔的事情,若我們想去彌補,如果能再來一次,也許一切都能過的更好……
窗外一陣微微的風,清涼清涼的,吹在臉上涼在心里。我喜歡這六月風的清涼!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到作文
時間過得真快,又是一年端午到。
兒子課本里說:“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包粽子,插艾蒲;悼念屈原也祈福……”屈原,龍舟,鑼鼓和咱相距遙遠,可是粽子,艾蒲,百索,鴨蛋掏等等,卻是盛開在指尖上一朵又一朵芬芳的花。
最神秘的是蒲草。這長長綠綠,平日一點也不起眼的植物,每到端午,就會成為大家爭相請進屋的寵兒。聽說,只要把她橫在檐下,或擱在門邊,就能驅(qū)魔趕鬼,消除邪惡,就仿佛立了一個無所不能的保護神。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每到那時,滿城都是艾葉香。
最浪漫的是百索。這花花綠綠,綿綿軟軟的繩索,曾是兒時最期待最美麗的飾物。百索按材質(zhì)分,有棉線和絲線兩種,按顏色則有紅的,粉的,綠的等等。其實,說期待吧,估計也只有女孩子才期待,因為這繩索,尤其是絲線的繩索,柔滑,鮮艷,有光澤,尤其微風輕拂,垂下的索絮還會如楊柳般翩翩起舞。所以那時,每到端午,女孩子都會故意把袖子卷起一大截,露出那美麗的線須晃啊晃。而男孩子就不同了,要不奮力抵抗,要不求饒著只肯系在腳上,即使實在抵抗不過的,也會把袖子死命的往下拉了又拉,那感覺似乎在給他上一個要命的枷鎖。
其實,家長之所以如此重視繩索,是有原因的,據(jù)說戴上繩索,就可以如艾草一樣,避邪驅(qū)惡。不過那時候,我們更樂意接受的理由是,這腕上的繩索,等到六月六那天,剪斷,拋上屋頂,喜鵲就會銜去為牛郎織女造一座相會的橋。孩子總是喜歡做夢,尤其女孩子,想象著,那帶著自己體溫的絲線,在某一天突然穿越時空,為一個愛的神話,千絲萬縷,縱橫交錯,那是多么美麗而又浪漫的事情啊。
記憶里,百索除了系在手上,腳上,還可以用來編織鴨蛋兜,或者手巧的,再編點其他的東西。
最端莊的是粽子。端午少不得粽子,沒了粽子,就像一個屋子沒了大梁,就像一臺戲沒了主角。記憶里的粽子都是母親包的,有著五個尖尖的小角,綠瑩瑩的,很漂亮。由于孩子多,口味不一,那時的粽子餡料也就多樣化,有蜜棗的,鮮肉的,咸肉的,紅豆的等等。與此同時,為了區(qū)別起見,還要給他們做上不同的記號。比如單獨的是鮮肉的,兩個連在一起的是紅豆的,三個連在一起的是蜜棗的等等,反正記號隨你做,只要分得出就可以。亦或許是一種風俗吧,每當煮粽子的時候,母親還會在鍋里放上幾個咸鴨蛋或咸雞蛋。
不過對于我來說,口味不口味倒是次要,我最看重的是粽子的扎什,必須是竹套,也就是竹筍落下的外衣。在我的感覺里,似乎只有竹套的清新,蘆葉的青澀,糯米的甘醇,三種味道糅合在一起,才能最美最醇。所以兒時,為了端午能聞到自己喜歡的香氣,只要竹筍一拔節(jié),我就會跑進竹林撿竹套,然后收集起來,等待端午扎粽子。只是后來,竹林沒了,加上離家已久,這曾經(jīng)的味道,就如擱淺在沙灘的貝殼,漸漸風干了。
上午走上大街,看見很多人都在買艾草,小攤上也掛出不少鮮艷的百索,香囊,小老虎,商店里也堆上了綠豆糕,終究這節(jié)日的氣氛愈來愈濃了。
和母親通電話,得知這個端午他們將回老家,這樣,我們也可以回去一次了。雖然時間不長,估計也就幾個小時的樣子,但是一家人能團聚在一起,聞聞艾葉香,給小孩系系百索,包包粽子,再說說那久遠的歲月,也真是一件無比快樂和期待的事情。
期待中,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