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即將來臨,我們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懷抱著思念,也開始沉思。下面是相關的端午節的散文作文,快來看看吧。
端午節凝思作文
遠處的山,無語地眺望著遠方,千百年了,孤獨的任憑著風雨侵蝕。崎嶇的路上,一個婀娜身影在婆娑樹葉下依舊那么曼妙,璀璨的新衣在迷蒙煙雨中散發著蘭草迷人的芳香。為了一個期待,在一個又一個的轉身后,歲月蒼老了昔日的紅顏,但手中的詩篇穿越歷史的甬道再次浮現在我眼前,感覺仍是那么滾燙那么撞擊人的胸懷。
風欲來,雷欲來。天幕的另一端,云中那華麗的龍車急促而來。顧盼間,燦爛的光芒讓群山為之顫抖;嘆息中,雖有癡心但無力將前塵往事挽起。車,轉逝即過,裝著千古詩人的悠悠情懷又將回到夢中的宮殿,帶著追求,帶著誓言,奔向遙遠的天際。
雨,住了。幾桿修竹上仍然綴滿斑斑的淚痕。身旁,浩浩江水載著裊裊而落的竹葉,日夜兼程地趕向浩淼的洞庭。我詫異了,為何要如此不辭辛勞的趕路呢?問風,風不語;問草,它說難道你沒有聽見,山麓,悠揚的笛聲已經吹響;流水畔,相思的音符在浪花上跳躍,那是對詩人的深情呼喚。
佇立凝望,這滿池碧波涌動的云夢,鷗鷺為之絕響,煙云共水天一色;厥祝羌亦l曾經泥濘的小路上,長長的嘆息聲已不再可聞。然,漫漫的求索之路卻不斷地在腳下延伸。郢都國門外,秦人斧鉞早已埋進了厚厚的黃土,落寞與傷神此時如一柄鋒利的短刃慢慢剖開赤子的肌膚,讓點點鄉愁一滴滴地滴落下來,濺起江河萬丈波瀾。
江面上,漁歌打斷了我的思緒。在飄渺的歌聲中,世間的善惡在這里都已淡然,滿是釣者的閑適。聆聽良久,突然感覺這怡人的歌聲中,竟有幾許憂思隱于其中,渾濁的江水還能將布滿灰塵的帽冠洗凈?渾濁的江水還能將已是滿身的疲憊洗去?在醒、醉之間,我無言以對。
緘默中,漁舟唱晚,暮色將至。遙望著日漸上漲的江水,冥冥中祭奠的人們早已蘊足力量與信心……
鼓聲悅耳。龍舟競發。
汨羅江畔,那一跳注定了永恒于歷史,那一跳注定了激蕩起民族之魂。一片葦葉,青而變黃,如何也包裹不住千年的敬重。糯米的粘度讓不老的傳說,凝結成堅牢的記憶。詩人縱身一躍的美麗弧線,劃過歷史的天空。從此,汨羅江沒有停止過嗚咽,為詩人汩汩流淌。所有這個被稱為端午的日子,便成了華夏一年一度朝圣的圖騰,而那用江畔葦葉捆扎的粽子,衍生為我們民族咀嚼經年的精神貢品……
端午,一個神圣的節日,容不得誰借機鋪擺著浮躁與功利的盛宴,它應該是我們翻閱那人那江的思想辭典美好時刻!多么祈盼在這急功近利的博弈時代,日下的世風能漸漸蒼白脆弱,只因為那憑吊與祭奠的思念不可淹沒,那崇敬與膜拜的熱血不可冷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中華需要的凜然風骨,是炎黃子孫不可更改的遺傳基因。
詩人永在,江水長流。粽子里包裹的是民族內力,龍舟上喊響的是中華精神!
端午節漫談作文
屈原曾經說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然而他后來投了汨羅江,所遺留下來的,是萬世美名,還有一個專為紀念他的節日以及節日中的一些活動。偉大人物的自絕生命,是他不屑于與現世同流,倒可以就成他的不朽;倘是小人,那就是不敢面對現實,只能算作卑怯者的。
我不知道其時是有“政府部門”勒令還是百姓自發,總之這節日的習俗是傳播得廣遠,并且很隆重。別處我不太了然,但在我們老家,是排在春節之下與中秋幾乎并列的。農村人不時興國慶,我們那邊也不過重陽,至于那些洋節日如感恩、圣誕之類,鄉下人粗鄙,多是并沒有聽過的。而元宵距春節太近,雖也頗熱鬧,但我每每以為它不過是春節的余興罷了。
于是對兒時的記憶里面,跟這端午節有關系的就很不少。加之其時又正是楊梅成熟的時節,這不少的記憶的味道就更顯得濃重了。我向來對時令很不敏,就像前時的一段熱,使人以為盛夏已臨,但查看日歷,知道距端午還有半月,而端午時節,正是煙雨蒙蒙而頗有涼意的。記得兒時在端午前后的清早晨去放牛,母親是必得交代加穿一件衣服的。我也是據此知道端午前還不是真正的夏,而端午過后,可是要“一天熱比一天”了。
而楊梅也就在這不很熱的時節里成熟了。我們那邊是山地,幾乎是四面環山,前面一個不大的缺口,是進來的路。雖然村子邊圍的屋舍都傍著山腳,楊梅樹卻都不長在村邊,而在較遠的山澗深林里。倘要去摘采,須“翻山越嶺”兩三個小時。山路難行,進到里面簡直就沒有路,而況林木也不高大,加之其間長滿雜樹亂藤荊棘之類,這就能使許多人望而卻步。然而,瘋野如我們,卻看成樂事一樁。
也是這樣煙雨天,約幾個相合的伙伴,帶上竹籃皮袋之類,就出村沿小路去,經矮山間的梯田陣,過幾道溪澗,不多時候就進山了。這路就縮小一半,只能容單人行走。越兩道梁,兩旁的樹木更其茂密,枝葉都糾纏起來,包裹著中間這小徑,使它看起來像長廊,特別緊密的地處,簡直就是幽洞了。其時一條澄澈的溪水也就開始伴在小徑的左近,這樣的一直到行程的將盡,它就別處去了。
這溪水是公認的我們那一帶的最好的水,傳說是從最高那座山腰的一眼泉里出來,不管洪澇大旱,它總是不多不少的涌出這清冽之水,從無絕斷。但我們都沒有親見過它的源流。有件事情我們一直很不解,就是這溪里沒有魚,連手指大小的都不見。每一回的走近它,我們都有關于這個的議論,但不多時也就被四旁的幽謐消解。我們就都不再言語,只一意的走路,煙氣氤氳如紗,纏繞在兩旁的枝葉間,在行走著的我們身上。這時候,仿佛一切全披上一層神秘,這神秘還鉆進我的心地,使不經事的我竟也莫名的感到夾著沉重的飄然。
峰回路轉的幾經周折,小徑已然到頭,前面只有亂叢中被擠踏過的痕跡。到這里其實也就不需要路了,因為到了有楊梅的所在。它們稀稀落落的長在滿山里,我們也就漫山的去尋。山深林密,觀望不遠,每每是等我們鉆到一棵樹下,才發現滿樹的楊梅,很少有向著一個早知道的目標去的情況。這時候就見著“爭先恐后”了,裝是不急著裝的,先吃夠再說。爬到枝頭,挑最大最黑的,但偏偏這種又最容易落,于是在下面的也絕不會虧著,就撿現成的了。掃蕩了一樹,馬上又轉移,向著不是來時的方向走,在茂密樹與荊叢里鉆行。
在這樣的境地,總有些近于玩笑的傳說,譬如久尋不出路,就說是遇到“叉路鬼”了。其時倒也并不很怕,因為據說這鬼只是“叉路”,一個勁的讓你在原地兜圈子,似乎并不做別的惡事;蛘咭沧龅模覀兌紱]聽到過,也就當它不做了。而況,我們還有解救法,就是當地撒一泡尿。個中利害,我到現在也不清楚,只是覺得倒有些玩笑的意味了,但尿撒過之后,我們還在原地點,前路也仍不知往哪邊。于是就攀高枝,手搭涼蓬,四面的望一望。云深霧重的,只能憑著未必確切的感覺。但每一次,我們究竟都能安然的走出去,雖則有時會落魄到丟了鞋子而籃中楊梅所剩無幾。
回來的路特別好走,因為下山,又大抵循著來時老路,不像去時的還要找清方向。簡直就是“一忽兒”的就回到了村里,這時候在家的小孩們都圍攏來,向我們討要楊梅吃,他們也都不再炫耀誰吃咸蛋的多,只帶著欣羨的看望我們的臉,以及籃里的楊梅。本就不多的楊梅給他們一分,幾乎就完了,但我們仍然高興的。
我們這邊的端午節,土話是叫成“端陽節”的。窮鄉僻壤的,也沒有什么活動,不過在門邊掛些什么草。隆重的倒在于吃上面,這樣的大節也難得,飯餐的豐富自不必說,還有什么“五子”的說法,就是“粽子”、“鹽子”(就是咸蛋,我們那邊把蛋叫做“子”)、“油子”、“蒜子”,還有一個什么“子”,反正我是記不清確了,而且這“五子”,我家也向來沒有齊備過。
屈大夫在寫下“吾將上下而求索”之后不多久,楚國的都城卻被秦國攻破,他于是感到無路可以走,最后抱著石頭(這點很可疑,只要真的不想活,未必不抱石頭就淹不死。)跳入汨羅江。我不知道他是以自己的性命去殉了楚國還是殉了自己的理想。反正,這兩個是都破滅了。
我以為,理想與空想的區別,就在于理想有個能寄托其上的實在;而空想,只不過是毫無根據的幻想罷了。然而理想總是太高遠,能擔當這理想的“實在”極少有,于是,所謂的理想也究竟每每要落空。就像昏庸的楚王終于讓楚國滅亡,使屈大夫的理想再沒有落腳處了。但這時候,也并非只有將理想滑入空想之一途,丟掉所謂的理想,過平常的生活,這樣選擇的人也實在不算少。然而這兩條路都為屈大夫所不愿走,他于是選擇了第三條路,就是死。其實死不是路,但選擇死卻又是一條分明的路。
這三條路中,空想是既失掉理想也失掉自己的;平常的過活,是丟掉理想而保存自己;至于選擇死,那就是留住了理想的魂。屈原是用自己的生命,殉了他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楚王或者楚國。
寂寞端午節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不知道為什么,端午時節,思緒經常飄散到兩千多年前,是因為一個寂寞的記憶,還是因為心靈深處的悸動?我的夢境掠過那繁花似錦的汨羅江,飄泊在多雨的夏季里,我用一生去尋找屈原大夫的足跡,尋找渴望的彼岸,帶去珍重的許諾和苦苦的思念。
我想去尋找那些光彩奪目流芳恒久的絕唱,澤被后者,激揚千古。跟不上屈大夫的步伐,我只是遠遠的,把自己丟失在歷史經綸中,感嘆韻味如雨的芳香,濕潤我干涸的文采。多少人把《離騷》《天問》《九歌》和《懷沙》捧在手上,虔誠地焚香誦讀,詩人們誦讀出文采心魄,治國者領悟文治武功,戀人們品嘗到蕩氣回腸,而我讀到一顆寂寞的心。《離騷》等詩驚艷了時光,厚重了歲月,在那些石破天驚的歲月中感染了多少寂寞獨行者,朝花夕拾,巍然屹立。他的詩點亮經綸,高懸日月,漢賦的縱橫馳騁,唐詩的風流倜儻,宋詞的闊然大氣,元曲的厚樸執著,明清小說的直白,在虔誠仰望中多少詩人和文學家由此脫胎換骨,脫穎而出。往事如風,是誰在風中撫琴,高歌千秋,紅塵萬丈,唯有流轉的《離騷》成為了千古一嘆,成為詩界中的地老天荒。在那些隱逝的黑夜里,詩歌抑揚成調,不受任何字句的束縛,如波浪般自由,濕潤干渴的心,日復一日。
去尋找那些正直的情操高貴的品行,留下在楚國里的深深地回憶?墒俏艺业玫矫?負載了幾千年的塵埃,劍光燈影中,我聽到了屈大夫的嘆息,丹流翠聲,幽蘭獨香。在蒼生之下,品行留下不朽的烙印,鳳凰涅槃,刺痛歷史的天空,變成了疼痛的詩意,我聽到了伍子胥、蘇武、張騫、文天祥和史可法等人千百年來的哽咽和激揚。每一個人的內心隱抱有自豪感,有一種激濁揚清,慷慨為國的激情,感慨生命易逝,希望留下千古的美麗,憂國憂民,銘記于丹心汗青,穿越亙古,超越自己,涅槃自己。如黑夜對光明的祈求,在幽暗處隱沒的時間來臨,永不對權貴卑躬屈膝,只是心懷蒼生,指點江山,他們應該受到永不休止的朝拜,因為他們的歌聲能沖破黑暗的鎖鏈,照亮一方的紅塵,踏出永恒的足跡。
飛花的南方,艷紅的木棉花屹立在江湖中。做一個詩人是寂寞的,做一個高貴的詩人是孤傲的,做一個愛國的詩人是恩澤世代而寂寞如海。然而在這熱鬧的端午節中,我卻感受到一絲絲的寂寞,害怕把你忘卻,沒有人再知道你的去向,沒有人真正知道,悵惘中隱約可見你鮮潤而寧靜的笑容,盈溢在一泓幽深的芳湖里,或許你已經睡熟了。我想穿越,卻不能再回到過去,我望見了,就在我心靈的凈空,有詩歌閃動而過,有人在寂寞的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